东营:创新宣讲“三重奏”,唱响文明好声音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1 19:35 1

摘要:文明是一座城市的内在气质,更是百姓生活的幸福底色。近年来,东营市坚持以宣讲创新为抓手,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基层、深入人心。通过精准化、暖心化、智慧化三大宣讲举措,东营奏响了理论传播的“三重奏”,让宣讲有声有色、有滋有味,真正实现宣讲进门栋、

文明是一座城市的内在气质,更是百姓生活的幸福底色。近年来,东营市坚持以宣讲创新为抓手,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基层、深入人心。通过精准化、暖心化、智慧化三大宣讲举措,东营奏响了理论传播的“三重奏”,让宣讲有声有色、有滋有味,真正实现宣讲进门栋、文明进心坎,持续提升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精准宣讲:广场课堂让理论声声入耳

傍晚的广饶县稻庄镇文化广场上,不少居民搬着小马扎围坐在一起,红色电影片段播放完毕,志愿者紧接着开讲乡村振兴政策,穿插其间的核心价值观知识问答环节,还引来了孩子们踊跃举手。这场热闹的“广场宣讲”,正是东营市推动理论宣讲“破圈入群”的生动缩影。

文化广场作为居民休闲娱乐、交流互动的“天然聚集地”,东营市充分利用其人流量大、贴近日常生活的优势,创新设立“广场宣讲点”,将宣讲课堂从封闭的室内搬到开放的户外:无需预约、不限座位,居民饭后散步、带娃游玩时都能随时参与,彻底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为了让宣讲既“有高度”又“接地气”,同时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设计“定制菜单”,内容上,既有乡村振兴、社会保障等民生政策解读,也有身边道德模范事迹分享,还有民法典等实用法律知识讲解;形式上,探索“宣讲+电影+文艺”模式,播放《长津湖》等红色影片、表演快板《文明新风赞》,让理论学习从“被动听”变成“主动融”。在场居民纷纷表示,这样的宣讲方式既方便又接地气,让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就能学到新知识、了解新政策。一位带着孙子散步的老人笑着说:“现在就在家门口,边遛弯边听现在的年轻人们说说新鲜的事,还能跟邻居们一起讨论,感觉特别亲切。”

近年来,东营市积极引导“理论宣讲‘沉’到群众身边、‘活’在生活场景”的要求,将文化广场、社区凉亭、村口戏台等公共空间纳入全市文明实践阵地体系,鼓励各县区结合地域特点拓展宣讲场景。为避免“千区一面”,市级层面还组建“百姓宣讲团”,整合党校教师、基层干部、道德模范等力量,为县区提供“师资库”支持,同时指导各县区根据群众需求定制宣讲内容,形成“一县区一特色、一乡镇一品牌”的宣讲格局,真正让党的创新理论顺着“烟火气”走进百姓心里,打通了宣传教育“最后一公里”。如今的“广场宣讲点”已成为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的重要窗口。每到活动时间,广场上总是热闹非凡,居民们围坐在一起,听得认真、看得投入、答得踊跃,在欢声笑语中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让文明新风悄然吹进心田。

暖心为伴:便民服务让宣讲温情满满

“在家门口就能免费理发,不用跑远路,师傅手艺还好,真是太方便了!”在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胜利街道锦苑社区的“头等大事”小屋里,刚理完发的刘阿姨对着镜子仔细打量,脸上洋溢着满意的笑容。这间不足20平方米的小屋,虽空间不大,却承载着社区服务居民的大情怀,成为践行“和谐”“友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实践平台。

社区是城市治理的“最小单元”,也是文明实践落地生根的“关键阵地”。锦苑社区通过V笑大碗茶议事、网格群收集民意时发现,老人们普遍面临“理发难、生活服务不完善”的问题。为此,社区依托小区闲置空间打造“头等大事”文明实践服务品牌,坚持每周定期组织爱心理发,提供磨刀服务,一边用拉家常的方式讲解社区好人好事、宣传惠民政策、普及文明礼仪,让居民在享受便民服务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文明新风的熏陶。

针对高龄老人、残疾人,还推出上门理发、代买代缴等个性化服务。每次上门服务时,志愿者都会携带文明宣传手册,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居民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分享社区文明创建的成果,让行动不便的居民足不出户也能了解政策、感受文明。这种“服务到哪里,宣讲就到哪里”的方式,让理论宣讲变得更加温暖、更有人情味。

如今,小屋不仅是便民服务点,更成了邻里交流的“温情驿站”和文明宣讲的“流动课堂”。近年来,东营市始终将群众满意度作为衡量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准,不断创新“服务+宣讲”模式,推动文明实践与社区治理深度融合。各社区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整合辖区资源,打造了一批如“邻里帮帮团”“暖心厨房”“共享工具屋”等特色服务项目,将政策宣讲、文明引导融入日常服务中,实现了便民服务与理论宣讲的同频共振。居民在享受便捷服务的同时,也能了解到党的惠民政策、感受到文明新风的魅力,真正实现了“服务有温度、宣讲有深度、文明有广度”。

智慧赋能:数字宣讲让文明处处可及

“行驾遵规互礼让、有序停车不添堵……”在东营区体育公园,市民李先生正在手机上观看数字人宣讲视频,“在手机上就能聆听交通、旅游的文明风尚宣讲,特别适合老年人,足不出户、随时随地,还能给孙子讲一讲,讲文明从娃娃抓起。”

今年5月,东营区主动拥抱数字化浪潮,创新推出全市首位AI数字人宣讲员——“营晓宣”,打造全天候、多场景的智慧宣讲新模式,为文明实践注入“数字活力”,其形象亲切自然、语言生动活泼,一亮相便受到群众广泛关注。在东营区婚姻登记中心,“营晓宣”通过电子屏向新人们宣讲文明婚俗倡议,倡导“节俭办婚礼、文明树新风”,引导新人们树立正确的婚姻观;在体育公园,市民只需用手机扫描现场二维码,就能随时随地聆听“营晓宣”讲解文明出行、文明旅游等知识,不少老年人还特意将内容保存下来,回家讲给孙辈听,实现“文明教育从娃娃抓起”;在各类集市、书展活动现场,“营晓宣”的宣讲更是吸引了众多群众驻足观看,成为传播文明理念的“新名片”。

“营晓宣”的出现,有效突破了传统宣讲面临的“深入难、持续难”瓶颈。从时空限制来看,它无需受场地、时间约束,既能在线下活动现场“驻场”宣讲,也能通过网络平台实现“云端”传播,群众可根据自身需求随时观看、反复学习;从受众吸引力来看,其新颖的数字人形式打破了传统宣讲的刻板印象,尤其受到年轻群体喜爱,让理论宣讲变得“潮”起来、“活”起来;从内容传播来看,“营晓宣”可整合融入东营地方特色文化资源,针对不同群体开展主题化、分众化宣讲,极大提升了宣讲传播效率与精准度。

截至目前,东营区已围绕党的创新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明风尚、文化“两创”等主题,制作推出9期“营晓宣”数字人微宣讲视频,累计听众近万人次。从网络云端到线下活动,从政策解读到文化传承,“营晓宣”的身影活跃在东营区的各个角落:在“书香油城・悦读阅美”活动现场,它向市民宣讲19项全民阅读重点项目;在全市夏季黄河大集暨牛庄大集上,它结合东营区特色文化活动,讲解联赛联展联演安排;在镇街层面,“营晓宣”还化身“地域文化代言人”——在史口镇,它带着“史口烧鸡”特色元素宣讲当地产业文化;在牛庄镇,它介绍校地共建文明实践集中活动;在辛店街道,它代表“辛胜利”宣讲团发起招募,吸引百姓宣讲员加入。

为让数字宣讲更贴合群众需求,东营区还建立“宣讲会客厅”调研机制,通过线上问卷、线下访谈等方式,广泛收集群众对宣讲内容、形式的意见建议,据此不断优化微宣讲视频,推出更多“爱听、记得住、有收获”的数字宣讲精品。同时,利用“短平快”的新媒体传播规律,在宣讲视频中插入小戏小剧、文艺精品、城市风貌等素材,营造沉浸式互动体验,让党的创新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更立体、更生动的方式走进群众心中。

满城文明风,声声宣讲入人心。从广场上的互动宣讲,到社区里的服务宣讲,再到云端上的智慧宣讲,东营市以创新为媒、以宣讲为桥,不断拓展理论传播的广度、深度和温度。如今,党的创新理论如春风化雨,滋润着城市文明土壤,照亮百姓幸福生活。在东营大地上,宣讲正以其独特的魅力,汇聚成强大的文明力量,为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力。(大众新闻记者 商尧)

来源:齐鲁晚报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