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起底&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21 19:31 1

摘要:最近,央视又曝光了一个让人大跌眼镜的商业黑幕,看完真让人忍不住拍桌子!一款成本仅仅10块钱的东西,竟然被黑心商家卖到5000块,500倍的暴利,这简直就是在明火执仗地抢钱,也难怪网友们纷纷吐槽这是“智商税”。今天咱就好好唠唠,这些不良商家到底用了啥手段,把消费

最近,央视又曝光了一个让人大跌眼镜的商业黑幕,看完真让人忍不住拍桌子!一款成本仅仅10块钱的东西,竟然被黑心商家卖到5000块,500倍的暴利,这简直就是在明火执仗地抢钱,也难怪网友们纷纷吐槽这是“智商税”。今天咱就好好唠唠,这些不良商家到底用了啥手段,把消费者的钱骗得一干二净。

“神药”真面目:小作坊里的暴利秘密

央视记者通过暗访,揭开了这些“天价商品”背后不堪的真相。在某个偏远地区的小作坊里,环境脏乱差,各种原料随意堆放,卫生条件根本不达标。工人手法生疏又随意,毫无规范可言,将一些廉价得不能再廉价的原料搅拌在一起,这就是所谓“神药”的生产过程。而这些原料,不过是从市场上以极低价格买来的普通材料,经过简单加工,就被包装成了能“包治百病”的神药,实际成本竟然只要10块钱!

就拿北京警方之前破获的一起案件来说,一个保健品诈骗团伙将成本11.5元的营养食品,吹嘘成可以“逆转体内细胞”,治疗糖尿病、心脏病、老年痴呆、癌症等各种疑难杂症的神药,以5000元一疗程的价格卖给老年人。这些老人大多被他们的花言巧语迷惑,有的甚至不惜赊账购买,结果不仅没治好病,还延误了正规治疗,损失惨重。

三步陷阱:黑心商家的“割韭菜”秘籍

这些黑心商家之所以屡屡得手,靠的是精心设计的三步陷阱,一环扣一环,让消费者不知不觉就掉进了坑里。

第一步:小恩小惠“钓鱼”

骗子们最常用的手段就是用小恩小惠吸引大家。在社区、公园等人流量大的地方,他们摆个摊位,打着“免费领鸡蛋”“免费体检”“免费听讲座还送礼品”的旗号,吸引老年人的注意。老年人勤俭节约,看到有免费的东西拿,往往会忍不住凑上去看看。这一看,就迈出了被骗的第一步。骗子们会热情地和老人们聊天,了解他们的家庭情况、健康状况,看似关心,实则是在收集信息,为下一步行骗做准备。

第二步:制造焦虑“洗脑”

等和老人们混熟了,骗子们就开始举办所谓的“健康讲座”。他们请一些人冒充专家、教授,穿上白大褂,在台上讲一些似是而非的健康知识,故意夸大疾病的危害,制造健康焦虑。比如说,会讲现在的人生活习惯不好,身体里都有各种毒素,不及时治疗就会得大病,甚至会有生命危险。老人们本来就担心自己的健康,听他们这么一说,心里就慌了。这时候,骗子们就会拿出他们的“神药”,声称这是经过多年研发、独家配方的产品,能清除体内毒素,治疗各种疾病,还列举一些虚假的案例,说谁谁谁吃了这个药,病就好了,让老人们信以为真。

第三步:情感绑架“收割”

为了让老人们彻底信任他们,骗子们还会大打感情牌。他们对老人们关怀备至,陪他们聊天、散步,帮他们做家务,比亲子女还“贴心”。老人们一旦对他们产生了信任,他们就开始情感绑架,说这个“神药”虽然贵,但是为了自己的健康,为了不给子女添麻烦,一定要买。还会说名额有限,现在不买就没机会了。很多老人在这种情感攻势下,失去了理智,掏空了自己的积蓄,甚至借钱购买这些所谓的“神药”。

监管难题:为何“智商税”产品屡禁不止?

央视曝光了这么多起类似案件,相关部门也一直在打击,可为什么这些“智商税”产品还是层出不穷呢?一方面,这些骗子手段越来越隐蔽,从线下转移到线上,通过直播、微信、QQ等社交平台进行销售,监管难度大大增加。而且他们经常换账号、换平台,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很难被彻底查处。另一方面,违法成本太低。就算被查处,罚款金额和他们的非法获利相比,只是九牛一毛,根本起不到震慑作用。此外,很多消费者,尤其是老年人,缺乏科学知识和辨别能力,容易被虚假宣传迷惑,也是这类骗局屡禁不止的原因之一。

面对这些层出不穷的骗局,我们到底该如何防范呢?我整理了一份详细的防骗指南,里面包含各种常见骗局的套路解析和应对方法,要是大家需要,我可以分享给大家。大家觉得除了加强监管和提高自身防范意识,还有什么办法能有效遏制这些“智商税”产品呢?

来源:智慧案件说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