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们村最近几年变化可大了,年轻人都往外跑,村里剩下的大多是些老弱病残。老赵家的儿子老赵强在县城建筑工地打工,去年娶了个城里媳妇小李,可把村里人羡慕坏了。
我们村最近几年变化可大了,年轻人都往外跑,村里剩下的大多是些老弱病残。老赵家的儿子老赵强在县城建筑工地打工,去年娶了个城里媳妇小李,可把村里人羡慕坏了。
那天我去老赵家串门,门口的鞋架上放着一双带着泥的解放鞋,旁边是一双崭新的红色高跟鞋,鞋跟细得像筷子尖,看着就不像是能在我们这泥泞村道上走的。
赵家老太太正在院子里剁猪草,见是我来了,便停下手里的活,招呼我进屋。她手上的老茧厚得像结了一层树皮,青筋像藤蔓一样爬在她晒得黝黑的手背上。
“来啦,进屋坐。”老赵家的堂屋墙上挂着儿子儿媳的结婚照,小李画着精致的妆容,穿着白色婚纱,站在老赵强身边笑得像花一样。照片下面放着一个木头凳子,凳子上摆着一个果盘,里面的苹果都已经打了蜡,一看就知道是用来看的,不是用来吃的。
“你家儿媳妇呢?”我跟老赵太太闲聊。
“在屋里呢,这孩子又生病了。”老赵太太说着,眼睛瞟了一下里屋的方向,声音压低了些,“她这个人啊,太细皮嫩肉了,来了这么久,连鸡都不敢杀,说什么看着鸡的眼睛下不去手。”
正说着,里屋传来一阵咳嗽声。
“来,小李,我给你倒杯水。”老赵太太赶紧拿起桌上的保温杯,一边倒水一边小声对我说,“这孩子在城里长大,哪受得了我们这农村的苦,昨天下雨,她非要跟我去地里摘菜,结果淋了雨,昨晚就发起烧来。”
小李从里屋出来,穿着一件印着卡通图案的家居服,看上去二十出头的样子,脸色苍白,但眉眼间透着一股城里人特有的灵气。
“阿姨好。”小李乖巧地跟我打招呼。
老赵太太心疼地看着儿媳妇:“怎么起来了,医生不是说多休息吗?”
我注意到老赵太太的围裙口袋里塞着一本医院发的小册子,旁边还夹着几张药方,看起来折了又展开好几次。
“妈,我没事的,就是有点头晕。”小李坐下后,老赵太太连忙把热水杯递给她,又去柜子里翻出一个罐子,往她杯子里放了点什么。
“蜂蜜,城里买的,说是什么洋槐蜜,一小瓶就要七八十。”老赵太太凑到我耳边解释道,“这孩子嗓子不好,我托儿子买的。”
我随口问道:“小李,习惯乡下生活了吗?”
没想到这句话像是捅了马蜂窝,小李的眼眶一下子红了,轻轻摇了摇头。老赵太太赶紧帮她解围:“她刚来,不习惯很正常。前两天洗衣服,手都起了好几个水泡,我说用洗衣机,她非说要学农村媳妇的样子。”
小李抽了抽鼻子,勉强笑了笑:“我想帮妈分担点家务,可是…”
“可是个啥,你在城里长大,哪会干这些活。”老赵太太打断她,“你看你的手,昨天割菜都割破了,还得我帮你包扎。”
小李低头看着自己包着创可贴的手指,不好意思地笑了笑。
这时我注意到墙角摆着一台小电视,看样子是新买的,正播着一档讲城市生活的节目。老赵太太顺着我的目光解释道:“这是小强特意买给小李看的,说是怕她想家。”
话音未落,院子里响起了一阵脚步声,老赵强回来了,手里提着一个塑料袋,一进门就喊:“妈,我买了感冒药,医生说很管用的。”
他看到我,点头打了个招呼,然后直奔小李身边:“感觉好点了吗?”
小李摇摇头,眼睛红红的,看得出来刚哭过。
老赵强心疼地看了她一眼,又看了看自己的母亲:“妈,我想和你商量个事。”
晚饭后,老赵强在院子里和老赵太太说了他的想法。我坐在堂屋里,隐约听到他们的对话。
“妈,我想让小李回城里去住一段时间,她这身子骨在乡下实在是受不了。”
“她刚嫁过来就回娘家,村里人会怎么说?”
“管他们说什么,小李在这里都生病好几回了,我看着心疼。”
“那你呢?你不回去陪她?”
“我得在工地上干活,赚钱养家啊。”
对话断断续续,被夜风吹得时有时无。我看到小李站在窗边,默默听着丈夫和婆婆的对话,眼泪无声地流下来。
第二天一早,我在村口看到老赵太太和老赵强送小李上了去县城的班车。
“妈,我…”小李哽咽着想说什么。
老赵太太擦了擦眼角:“去吧,好好养养身子,等身体好了再回来。我们农村粗人,不懂得照顾你这样的城里姑娘。”
“妈,您别这么说。”小李抱住老赵太太,“我一定会回来的。”
班车启动了,老赵太太站在路边,目送着车子远去,许久都没有挪动脚步。我走过去拍了拍她的肩膀,不知道该说什么安慰的话。
“没事,”她擦了擦眼睛,“这孩子身子弱,在城里住一阵子也好。”
我想说点什么,但看到她眼里的伤感,还是把话咽了回去。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村里人都在背后议论纷纷。
“听说了吗,老赵家那个城里媳妇受不了农村的苦,跑回城里去了。”
“我早就说嘛,城里人哪能受得了我们这苦日子。”
“这婆媳关系八成是处不来,不然谁舍得离开自己男人啊。”
这些闲言碎语,老赵太太从来不去辩解,只是埋头干自己的活。
几个月过去了,眼看春节将至,村里开始忙着准备年货。我看到老赵太太去年的春联还贴在门上,已经被风吹雨打得字迹模糊,边缘还被啃过一道牙印,大概是村里那条爱乱咬东西的黄狗干的。
一天傍晚,我经过老赵家门口,听见里面传来说笑声。透过敞开的院门,我看到老赵太太正和儿子视频通话,屏幕那头是小李的脸。
“妈,您收到我寄的那盒茶了吗?”
“收到了收到了,你爸尝了,说比集市上买的好喝多了。”
“那就好,那是我们这边的特产,对胃有好处…”
我没有打扰他们,悄悄离开了。看来婆媳关系并没有像村里人说的那样糟糕。
冬去春来,老赵家的院子里开了几株不知名的花,颜色艳丽,在我们村里很少见。老赵太太说是儿媳妇从城里寄来的花籽,没想到还真开了。
“这孩子懂得可多了,”老赵太太一边给花浇水一边说,“她教我用那个什么…微信,现在我们天天视频呢,她还给我寄了好多书,说是养花的窍门。”
我看到桌上放着一本《家庭养花指南》,旁边是一瓶看起来价格不菲的护手霜,标签上写着”送给最亲爱的妈妈”。
“她说这个涂在手上,干活也不会裂口子了。”老赵太太不好意思地笑了笑,“真有用,你摸摸。”
她伸出手,我惊讶地发现她那双满是老茧的手,摸起来居然有些滑润。
“小李这孩子啊,虽然娇气,但心地真好。”老赵太太看着自己的手,眼里满是慈爱。
那年春末的一天,我正在自家院子里除草,突然听到村口传来骚动。抬头一看,一辆陌生的小轿车停在了村口,引来了不少人围观。
“谁家来亲戚了?”
“好像是往老赵家去了。”
我放下锄头,跟着人群走到老赵家门口。只见小李从车上下来,身后跟着老赵强和一个陌生男人。让我们惊讶的是,小李的肚子已经高高隆起,看样子有七八个月身孕了。
老赵太太站在门口,看到儿媳妇的肚子,先是一愣,随即喜出望外:“你…你这是?”
小李害羞地点点头:“妈,我怀孕了,已经七个月了。”
老赵太太激动得说不出话来,眼泪刷地流了下来,拉着儿媳妇的手,轻轻抚摸她的肚子。
我们这才明白,小李回城不是受不了农村的苦,而是回去养身子准备怀孕。那个陌生男人原来是城里的妇科医生,是小李特意请来的,说是要指导婆婆如何照顾产妇。
“我想在这里生孩子,”小李对婆婆说,“我想让孩子在这里长大,呼吸新鲜的空气,吃您种的蔬菜。”
老赵太太满脸惊喜:“真的吗?可是咱们这条件…”
“条件我们可以改善啊。”老赵强插嘴道,“我在县城找了份稳定工作,不出去打工了,以后咱们一家人住在一起。”
这一消息在村里炸开了锅,那些曾经背后议论的人,如今都羞愧地低下了头。
小李确实回来了,而且带来了更大的惊喜。不仅如此,她还利用自己在城里学的知识,帮助村里人改善生活。
她教老赵太太用智能手机,连接电视看各种节目;帮村里人在网上卖农产品,价格比卖给中间商高了不少;甚至组织村里的老人跳广场舞,活动筋骨。
最让人意外的是,她还鼓励老赵强在村里盖了一座小木屋,利用周末做起了农家乐,吸引了不少城里人来体验乡村生活。
老赵家的院子变了样,种满了各种花草,还挂上了五颜六色的灯笼。晚上,老赵太太和小李坐在院子里,一边织毛衣一边聊天,笑声不断。
村里人说,老赵家娶了个宝。这个城里媳妇不但没有嫌弃农村的苦,反而把城里的好东西带到了乡下,让大家的生活越来越好。
那天,我又去老赵家串门,看到小李正在厨房忙活,围裙上沾着面粉,脸上也蹭了一道白印。老赵太太在一旁指导她:“醒面要揉透了,这样蒸出来的馒头才松软。”
小李认真地听着,虽然动作还有些生疏,但很用心。老赵太太教一遍,她就学一遍,不厌其烦。
“你看你看,这孩子现在多能干,”老赵太太骄傲地对我说,“蒸的馒头比我还好吃呢。”
小李害羞地笑了:“妈,您就别夸我了。要不是您教得好,我哪能学会这么多。”
后来,小李在村里生下了一个健康的男孩,取名叫”禾禾”,寓意着与土地的联系。孩子周岁那天,整个村子的人都来庆祝,院子里摆了十几桌。
老赵太太抱着孙子,脸上的皱纹都舒展开了:“这孩子,一看就是有福气的。”
小李坐在一旁,看着婆婆和儿子,满脸幸福。她对我说:“阿姨,其实刚来的时候,我真的很想放弃,农村的生活太苦了。但是看到婆婆对我的好,我就下定决心要学会适应,要做一个称职的儿媳妇。”
“那你为什么当初要回城里去呢?”我好奇地问。
“因为我知道自己不能一下子适应这里的生活,如果硬撑着,只会让婆婆更担心。所以我想先回去调整一下,学习一些实用的知识,等做好准备了再回来。”
我不禁感叹:“你们婆媳俩真是开明,换了别人家,这一走可能就再也不回来了。”
小李笑了:“是妈给了我信心和勇气。她送我回城那天,悄悄塞给我一个信封,里面是她攒了多年的钱,还有一张纸条,写着’无论你做什么决定,我都支持你’。那一刻,我就决定一定要回来报答她的心意。”
老赵家的故事在村里流传开来,成了一个传奇。人们说,老赵家娶了城里媳妇,不但没有遭罪,反而把日子越过越红火。
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回到村里,有的开农家乐,有的种有机蔬菜,有的发展乡村旅游。村子的面貌日新月异,处处呈现出勃勃生机。
而这一切的变化,都源于一个城里姑娘和一个乡下老太太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包容。
有时候我想,生活中最美的风景,不是城市的繁华,也不是乡村的宁静,而是人与人之间那份真挚的情感和无私的付出。
老赵太太常说:“缘分这事啊,说不清道不明,就像我和这个儿媳妇,本来是两个世界的人,却成了一家人,这不就是缘分吗?”
每当夕阳西下,我路过老赵家门口,总能看到婆媳俩坐在院子里,一个织着毛衣,一个抱着孩子,身后是一片金灿灿的向日葵,那是小李种的,她说这花朵总是朝着太阳,象征着希望和坚强。
老赵家的故事,教会了我们村里人一个道理:生活的美好,往往需要经历一些波折才能体会;而真正的亲情,不在于血缘的远近,而在于心与心的距离。
小李曾经对我说:“阿姨,我现在才明白,家不是一个地方,而是一群人。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在乡村,只要有爱的地方,就是家。”
听着这话,我想起了那句老话:嫁女不嫁远,嫁到眼前看。可如今看来,远近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彼此的理解和包容。
老赵家的故事还在继续,而我们村子的变化,也才刚刚开始。
来源:火星人情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