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墅镇下琴行政村绕云岸村历史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1 18:22 1

摘要:据丹阳市史志办和导墅镇政府编撰的《丹阳村村记忆导墅镇卷》记载:绕云岸村(又名曹园里)。据传,该村四周水塘环绕,村址在塘岸上,犹如朵朵白云绕村,甚富诗情画意,故名绕云岸村。

据丹阳市史志办和导墅镇政府编撰的《丹阳村村记忆导墅镇卷》记载:绕云岸村(又名曹园里)。据传,该村四周水塘环绕,村址在塘岸上,犹如朵朵白云绕村,甚富诗情画意,故名绕云岸村。

绕云岸村位于导墅集镇西南6 公里、里庄集镇东北2.5公里处,东濒渔场,南邻西下琴村,西近老越渎河与镇东崇庄桥相望,北靠庵上村。该村境内沟塘相连,地势低洼。村基高筑、民宅聚建,历来是易涝多荒,偏僻闭塞之处。2008年和2009年,乡贤曹正国、曹晓国、曹益新、曹加伟、曹岳方、仲国定、贺国琴等慷慨捐资,新建了村内各户相连、村外东西相通的水泥路,改变了该村环境。

绕云岸村有村民小组4个,总户数95户,人口382人,其中男性201人,女性181人。全村90岁以上老人1人,在外地工作、上学的29人,参军服役的 9人,中共党员7人。岳、陆两姓为该村的主要姓氏,占全村人口53%,其余为 高、孙、殷、陶、刘等姓氏。

绕云岸村土地总面积548亩, 其中种植面积350亩,水面积115 亩,岗田面积23亩,村庄占地面积 70亩。由于该村座落于低洼湿地, 解放前一遇汛期,便大水泛滥,大 片庄稼被淹,均须复耕复种,贻误农时,稻麦产量极低。解放后,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 绕云岸人依靠集体的力量,“人定胜天”,不断与水害作斗争,从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初该村共筑渠道2000 米,开二级沟5000米,建50千瓦小泵站1座。同时,各生产队还因地制宜筑圩 造田150亩,扩大了粮食耕作面积。60年代末,又对所筑圩埂进行了加固改造。 随着改革开放的形势发展,该村大片水域和洼地得到了进一步的整治和开发,1983年,该村在滩岸和圩埂上栽白杨5000棵用于防涝保墒,为粮食作物的稳产高产夯实了基础。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导墅镇人民政府为加强对该村水域的管理和利用,创办了导墅渔场,曾一度成为导墅及周边地区的“垂钓中心”(后 因村民分别承包而取消)。2004年开始,该村岳国星承包水面40亩养鱼蟹,年销售6万元;2005年始,岳建国承包水面30亩养鱼养蟹,年销售4.5万元。还有诸多村民在荒滩上植树造林,栽种芦苇,在浅水里设置渔具捕鱼捉虾,提高了水域的利用率,增加了村民家庭经济收入。再加上全村从事工业、商业、手 工业和其他行业者的增多,使原本贫穷的绕云岸村逐渐奔上小康。

绕云岸村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抗日战争时期,丹金武地区抗日武装部队和领导机关以此处荒滩水域,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而在此频繁驻扎和开展活动。

绕云岸村中曾有岳氏宗祠1座,2进6间建于南宋年间(约公元 1145年),毁于1952年。该村西南 500米处的望褚桥建于唐朝,2009 年丹阳市人民政府出资维修,至今完好无损,是丹阳市级保护文物。

该村新中国成立初,隶属导墅区东褚乡;1957年撤区并乡后属里庄乡;1958年人民公社成立,属导墅公社下琴大队;至2010年,经两次村组合并,该村属导墅镇下琴行政村。

村里能人:

岳道仁是该村豪绅,在抗日干部张连如的教育和感化下,他毅然决然参加了革命,不惜捐出家产赞助抗日部队,冒死掩护和营救抗日干部,曾担任折里区抗日民主政府区长,新中国成立后又担任多届丹阳县政治协商委员会委员直至病逝。

革命烈士:

岳明初,1925年出生,1941年参加抗日武装部队,在天目山战斗中光荣牺牲。

来源:丹阳齐梁文化研究院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