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千年的传世故事里,隐藏着普通人 “化难成易” 的密码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1 18:19 1

摘要:老子言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难与易从非孤立存在。翻阅史书,从都江堰的凿山通江到商鞅变法的破旧立新,从孔子传经的颠沛流离到玄奘取经的万里跋涉,皆藏着 “积易成难、化难成易” 的深层逻辑。历史从不只记录 “难事”,更记录着人们如何以 “易” 为梯,攀越 “难”

老子言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难与易从非孤立存在。翻阅史书,从都江堰的凿山通江到商鞅变法的破旧立新,从孔子传经的颠沛流离到玄奘取经的万里跋涉,皆藏着 “积易成难、化难成易” 的深层逻辑。历史从不只记录 “难事”,更记录着人们如何以 “易” 为梯,攀越 “难” 之高峰。

一、凿渠通江:以细易成巨难

战国时,蜀地水患频发,治水成 “天下巨难”。李冰父子并未急于攻坚,而是先做 “易事”:沿岷江徒步勘察,记录水位变化,标注泥沙淤积处,甚至俯身观察鱼虾洄游,摸清水文规律。三年间,他们未动一钎一锤,只做丈量、绘图、问询这些 “易举”。

待时机成熟,才启动凿玉垒山、修宝瓶口的 “难事”。因前期 “易事” 做足,工程避开暗礁断层,更借地势设计 “深淘滩、低作堰” 的简易维护法 —— 此后两千年,成都平原百姓无需再面对治水之难,只凭岁修的 “易事”,便享 “天府之国” 的丰饶。所谓 “巨难”,原是无数 “易举” 的累积。

二、徙木立信:以小易破大难

商鞅入秦推行变法,面对的是旧贵族阻挠、百姓不信的 “大难”。他未直接颁布繁杂法令,反而做了件 “易事”:在咸阳城门立三丈之木,宣告 “能徙木至北门者,赏五十金”。起初百姓疑窦丛生,直到一人试徙,商鞅当即兑现赏金 —— 这桩 “小事” 传遍街巷,百姓始信新法必行。

此后,废除井田、奖励耕战等 “难事” 推行时,阻力骤减。那些曾反对变法的贵族,见百姓拥护、法令落地,也渐从抵制转为顺从。商鞅以 “徙木立信” 的 “小易”,破了 “变法难行” 的 “大难”,终让秦国从弱国蜕变为虎狼之师。难之壁垒,往往先被易之微光攻破。

三、传经续脉:以恒易承久难

孔子周游列国十四载,欲推行仁政却屡屡碰壁,“惶惶如丧家之犬”,传播思想堪称 “久难”。但他始终做着 “易事”:每到一地便开坛讲学,哪怕只有二三弟子;晚年归鲁后,整理《诗》《书》《礼》《乐》,逐字校勘、逐句注解,看似琐碎却从未间断。

正是这些 “易事”,让儒家思想得以通过弟子传承。曾子传子思,子思传孟子,虽历经战国纷争、秦火焚书的 “劫难”,但因一代代学者 “述而不作” 的坚守,“仁” 与 “礼” 的火种从未熄灭。到汉武帝时,儒学成为正统,昔日 “难传之学”,终因无数 “易为” 的传承,成了浸润千年的文化基因。

回望历史,“难” 从非不可逾越的绝壁,“易” 也非无足轻重的尘埃。都江堰的智慧告诉我们,难需以易为基;商鞅变法的启示在于,难可借易破局;孔子传经的坚守昭示,难必靠易延续。

今日之世,若能悟透 “难易相成” 的道理,不轻视每一件 “易事”,不畏惧每一次 “难事”,以易积力,以恒化难,便如古人般,在历史的长卷中写下属于自己的转化篇章。

来源:萌鹰影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