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每次的感想输出,我都会想着这段文字是否需要再修饰修饰?这段用语是否合适等,一改再改的心情让我开始产生创作焦虑,甚至出现“不应该设立挑战“的焦虑情绪。
在设立自我挑战后,发现自己再次出现“必须完美”情绪,甚至渗透到日常中。
每次的感想输出,我都会想着这段文字是否需要再修饰修饰?这段用语是否合适等,一改再改的心情让我开始产生创作焦虑,甚至出现“不应该设立挑战“的焦虑情绪。
观察到这些后,我想深度探明自己设立自我挑战的初衷。
起初是自己的日记思考的片段增多,渐渐的超过日常记录,翻看时觉得写的好像还行,好友提醒既然自己有创作者的苗头,不然尝试将这些思考记录给公布?
设立31日连续输出挑战是因为我自己想,加强探索与深化自己的过程,成为一个创作者,形成一个个自我整合的过程。起因是为自己,不是“让别人觉得我牛”而设立挑战。
因此触发了矛盾点:想要写的更有质量→心急→不写日常→不知道写什么→更心急→发布以前写的→产生自己“退步”情绪→更加写不出质量文章。
这种内在需求和外在期待的冲突本质,是所有创作者从自我表达迈向公共表达时都会经历的认知迭代期。当明确这个点后,“完美焦虑源”就可以很好解决。
我所写的所有思考感悟都是自己观察经历后得到的结果,是经由原始思考探索后再加工后产生的,其本质是自我探索与记录,明确真诚大于辞藻,逻辑清晰大于金句密度是从表演型创作回归成长型创作的关键。
在此想说明自己的创作框架,用3W快速锚定内容:what(今天遇到什么/触发什么思考)→why(为什么这个点让我在意)→how(我打算如何理解/应对)
以私密性创作此框架可以应对,但初次尝试公众表达那么框架就会加上“如何考虑读者“
这层的深层动机是自我证明,当害怕别人觉得文字太长/空谈/文艺时:这是成就动机在作祟,担心表现不佳损害形象。当享受梳理思考、整合自我时:这是成长动机在起效,关注过程中的收获。
这种转化过程一旦跨步过大,就会产生退缩。深刻知道突破舒适圈需要的勇气来之不易,挑战失败我当然不会怪罪自己,但事实却刻在经历中,想要再尝试就需要先脱掉枷锁才能再来,否则就不敢再有突破舒适圈的想法。
2
这份创作焦虑无法通过冥想这种静心解决,经过与好友的深度探讨后,我拓展出新的方法:解放所有思想。
在纸上写出此刻的所有想法,无论多混乱多琐碎,哪怕不切实际的胡言乱语,将情绪转化为文字后,明显感觉到情绪重回平静。
当一份份的私密记录成为自己的和解训练场,公开输出的焦虑也会随之松动,不需要调试好,只需要如实呈现。
在写完的最后我对自己说“无论未来如何,我绝对不会有诋毁过去的想法,这是绝对可以保证的事,因为我百分百信任自己“
因为能写下碎语的我才是完美,完美不是代表毫无缺陷,而是有缺陷才能形成完美。
“因为有不完美才是完美”,在我心中,我永远都是最好的自己,第一个鼓掌的对象永远是自己,我无需为任何人去表演。
3
与自己和解的独白,正是打破完美主义最锋利的武器。
我的输出挑战不是未来堆砌完美的高塔,而是搭建一座能看见真实星空的瞭望塔。
来源:好运连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