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一份标注“公司机密”字样的内部文件在网络上广泛传播,将娃哈哈及其接班人宗馥莉推至舆论焦点。文件标题为《关于开展2026销售年度经销商沟通工作的通知》,虽未经官方正式确认,但其内容所披露的信息,以及一系列商标注册动向,已引发业内强烈震动。
近日,一份标注“公司机密”字样的内部文件在网络上广泛传播,将娃哈哈及其接班人宗馥莉推至舆论焦点。文件标题为《关于开展2026销售年度经销商沟通工作的通知》,虽未经官方正式确认,但其内容所披露的信息,以及一系列商标注册动向,已引发业内强烈震动。
根据该文件显示,自2026年起,娃哈哈方面拟启用全新品牌“娃小宗”,逐步替代沿用三十余年的“娃哈哈”商标。更引人瞩目的是,文件中明确指出此次换标的根本原因在于当前公司股权架构的限制——“娃哈哈”商标的使用须经全体股东一致同意。这意味着,在现有体制下,宗馥莉所主导的“宏盛系”若未获集团授权,并无法自由使用这一金字招牌。
进一步查询商标注册信息可知,“宏盛饮料集团有限公司”——亦即宗馥莉实际控制的宏盛系主体——已于近期提交了共46件“娃小宗”商标申请,覆盖全部45个商标类别。尽管大部分仍处于“初审公告”阶段,未最终获准,但从动作幅度与文件内容的呼应来看,这一品牌更迭计划绝非空穴来风。
若消息属实,则意味着宗馥莉正在发起一场中国商业史上极为罕见的品牌冒险。放弃一个家喻户晓、深入人心的国民品牌,转而力推一个尚未经受市场检验的新标识,其所带来的不确定性远超寻常商业决策范畴。
回顾历史,“娃哈哈”三字不仅代表着一段商业传奇,更凝结了创始人宗庆后极大的心血。2000年代中期,宗庆后曾因商标控制权问题,与法国达能集团展开长达十余年的激烈博弈。他多次在公开场合强硬表态,指责对方“随时可以把刀架在你头上”,并最终艰难赢得这场中外企业间的经典商战。也正因如此,如今传出其女儿拟主动放弃该品牌,令许多关注者大感错愕。
究其背后,仍是公司控制权的问题。尽管宗庆后生前已做出周密安排——通过股权回购将原职工持股会24.6%的股权转化为仅具分红权的“干股”,并最终使其女宗馥莉在继承其29.4%个人股权后,理论上具备控股地位——但现实却远为复杂。
部分前员工及退休职工对当初的回购协议提出法律异议,提起多项诉讼,试图重新确认股权。这些争议导致宗馥莉迟迟未能完全掌握杭州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的话事权。甚至在近期,她以个人名义向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等机构投诉地方法院“审理进展缓慢”,显示出其在这场内部博弈中的焦虑与急迫。
而另一方面,宗馥莉自接手企业以来推行的一系列改革,也被部分舆论认为是激化矛盾的诱因。她从清理老臣、调整生产线,到被指“架空国资股东”、大幅变动员工薪酬结构,多次引发内部强烈反弹。去年八月甚至出现员工集体维权事件,有声音指责其“手段过于激烈”、“欠缺沟通”。
在这种背景下,“娃小宗”的推出,更像是一场被迫为之的突围。如果无法在短期内夺回“娃哈哈”品牌的完整使用权,宗馥莉团队或许希望借助新品牌另起炉灶,摆脱股东掣肘。但这无疑是一场凶险的赌局:消费者能否接受一个没有“娃哈哈”之名的娃哈哈产品?经销商渠道是否会为新品牌买单?这一切皆属未知。
纵观全球商业史,成熟企业主动放弃核心品牌的情况极为罕见。即便是面向年轻群体推出副品牌,如丰田曾创设Scion,也终因市场反响未达预期而收场。真正伟大的品牌从来不怕“老”,怕的是失去消费者的信任与认可。
眼下宗馥莉所面临的,不仅是一场商标之争,更是一场关于企业灵魂归属的较量。倘若最终“娃小宗”真的走向台前,那么它所承载的将不仅是宏盛系的业绩压力,更是一家国民企业何去何从的象征性抉择。
无论如何,这场风波已然揭示出娃哈哈在传承中所遭遇的深层挑战。而外界更期待的,或许是宗馥莉能否展现出超越博弈的智慧,在法律的框架内、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为这家老牌企业找到一条兼顾各方利益的新路。
来源:迷世书童H927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