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人微光点燃共情共鸣——这篇报道何以直抵人心?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4-18 01:00 1

摘要:4月11日,人民日报评论版“中国道路中国梦•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专栏刊发《守望每一盏灯火》,报道国网山东电力员工宋林事迹。

4月11日,人民日报评论版“中国道路中国梦•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专栏刊发《守望每一盏灯火》,报道国网山东电力员工宋林事迹。

文章刊发后,人民日报评论、共青团中央微信公众号相继转发。

点击查看《出门就下意识瞅电线杆子,这是什么“职业病”?》

该文章引发受众强烈共鸣,无数网友在后台写下暖心留言:

从人民日报重点版面聚焦,到权威自媒体平台关注,再到网友互动转发,这篇报道何以直抵人心?人物报道又该如何可亲可触可感?

该报道聚焦国家电网基层职工,以海岛青年电工宋林十六年如一日的坚守为“小切口”,选择极具代表性的工作场景,勾勒出主人公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凸显了新时代电网青年职工的爱岗敬业和奋斗追求,呈现了人民电业为人民的“大主题”。

叙事方式方面

报道创新性采用第一人称的叙事方式,通过一名普通电工的视角,生动展现了电力工作者的日常生活和情感世界,以及在平凡岗位上的坚守与奉献,极具亲和力和感染力。“电,日用而不觉,又须臾不可缺”“电,托举的是渔港炊烟,点燃的是产业引擎”……一句句朴实无华又感人至深的语句,让读者深刻体会到电力行业在保障人民生活和推动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内容呈现方面

报道通过具体的数据和实例,如“每日巡线里程10公里左右”“走过的路,已经能绕地球赤道一圈多”,以具象化的细节,让读者对海岛电工工作有了直观的认识。报道画面感强,情感表达真挚,如“在海风中守望百家灯火,既是工作的日常,也是别样的浪漫”“要说村里少了一个人不行,那准是大林”,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海岛电工的不易和伟大。报道中电网人对海岛的深情呵护和对事业的执着付出,激发了读者的共鸣。

网络传播方面

报道一经发布,迅速引起各界关注。二次传播深入开展,人民日报评论微信公号发布《出门为啥要带上一卷电缆?》,共青团中央微信公号发布《出门就下意识瞅电线杆子,这是什么“职业病”?》,点击量10万+。网友纷纷点赞,认为“一人守护万家灯火”“平凡之举温暖人心”“青春的花盛开在人民需要的地方”。

人民日报这篇“小而美”的报道,不仅增进了社会公众对电力行业、电力工作者的认知和理解,还彰显了国家电网人的挺膺担当,激发了读者对普通劳动者的关注和敬意,正如文章结尾所言:“每一盏灯火,都需要也值得守候;每一束光芒都熠熠生辉,才成就灿烂星河。”

编辑

王斌

审核

毕建伟

来源:好学风铃NCp78j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