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陕西富平暴雨冲出古墓,出土文物纠正史书讹误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4-18 00:57 1

摘要:1972年的一个雨季,陕西省富平县吕村公社吕村大队北吕生产队正西约250米处,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冲开了历史的尘埃,也意外揭开了一段尘封千年的秘密。

1972年的一个雨季,陕西省富平县吕村公社吕村大队北吕生产队正西约250米处,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冲开了历史的尘埃,也意外揭开了一段尘封千年的秘密。

当地村民在雨后发现了一座被雨水侵蚀的古墓,部分砖石散落一地,露出了斑驳的墓壁。

起初,村民们对这座古墓并无太多了解,只是惊讶于它的规模和显眼的砖石结构。有人猜测这可能是某位古代贵族的墓葬,但具体身份无人知晓。

暴雨过后,村民们意识到这可能是一座重要的历史遗迹,立即上报给了当地的文化馆。

接到报告后,富平县文化馆迅速与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取得联系,双方决定立即组建考古队,对这座古墓进行科学发掘。

考古专家到达现场时,只见墓顶封土堆因雨水冲刷和村民取土已遭到严重破坏,但墓室的主体结构依然隐约可见。因该墓距离李渊的献陵仅250米,可以确认系献陵的一座陪葬墓。

经过紧张而周密的筹备,考古发掘工作于次年9月30日正式开始。考古队首先对墓顶进行了清理,随着表层的泥土被一层层剥离,墓道的轮廓逐渐显露出来。

墓道呈斜坡状,宽敞而深邃,仿佛一条通往另一个世界的通道。考古队员们小心翼翼地用铲子和小刷子清理着每一寸土地,生怕遗漏了任何重要的线索。

墓葬由墓道、过洞、天井、甬道、墓室、小龛等六部分组成,全长 63.38 米,规模不小。

随着清理深入,斜坡墓道上的四个券拱形过洞和三个天井渐次显现,与此同时,一些盗墓者留下的痕迹也逐渐显露出来。

在天井一与天井二的东西两边,各置有四个小龛。天井一两侧的小龛内,原置随葬品已悉数被盗墓者掠走,仅遗下一对鎏金铜马镫。

而天井二东西两侧的小龛中,则发掘出了骑马乐俑、男性仪仗俑以及众多鎏金铜饰、鎏金铜马镫等物。

此外,在距离甬道南口2.84米及14米处的东西两侧,还布有四个小龛,其中仅有一个小龛内尚存仪仗俑与木俑,其余三个均遭盗掘一空。

墓中出土的壁画

在甬道北口,分别于2.1米和7.5米的位置各设有一道石门,如今仅剩下部分砖墙以及残破的石门扇和门框。甬道整体由青砖券筑而成,呈现券拱之形。

考古人员在甬道南口发现了两个盗洞,甬道内的两道门均已被开启,门扇、门框、门楣等部件均遭砸毁,随葬的陶瓷器也悉数被打碎,随意丢弃在墓室和甬道的泥土之中。

在第二、第三两个天井的北壁和东壁,各挖有一排脚窝,八个小龛的封门砖全部被推倒,残存的随葬品杂乱地堆放在龛内。

壁画《牵驼图》

墓室大致呈正方形,面积约为16平方米左右,顶部为穹窿状。墓室全由青砖砌筑,地面铺设方砖。这些方砖经过油浸处理,显得乌黑发亮。

墓室的三分之二区域被乱砖填塞,未发现石椁的痕迹。仅在西侧设有一由青石砌成的棺床,上面有腐朽的棺木和骨骼残片。棺床由十二块石条构成,其中四块已被盗走,其余的多被撬开。由于现场遭到严重扰乱,葬式已无法辨明。

随着发掘的深入,墓道两侧的建筑壁画逐渐显现,成为了考古队关注的焦点。这些壁画虽然历经千年风雨侵蚀,但仍能辨认出精美的图案和细腻的笔触。

骑马俑

壁画内容丰富多彩,涵盖了人物、建筑、自然景观等多个方面,在墓道两侧,壁画以人物为主,描绘了唐代贵族出行的盛况。

画面中,人物形态各异,栩栩如生,有的骑马前行,有的步行跟随,有的手持仪仗,彰显出贵族的威严与气派。壁画中的建筑多为宫殿、楼阁等,它们巍峨耸立,气势恢宏,展现了唐代建筑的雄伟与壮丽。

此外,在天井、过洞、甬道等位置,考古人员也发现了壁画。这些壁画内容各异,都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骑马俑

在墓室中,考古队员们清理出土了330多件随葬品,其中陶瓷器12件,陶俑225件,石刻12件,各种饰物约87件。

陶俑种类丰富,有帷帽男骑乐俑、笼冠男骑乐俑、幞头男骑乐俑等,它们形态各异,栩栩如生。鎏金铜饰则工艺复杂,造型精美,显示了唐代金属工艺的高超水平。

考古人员在墓室东侧的油浸方砖地面上,发现了两块册书刻石。加上1972年墓室因雨水冲刷而暴露时,被生产队取走的三块,至此,墓中共计出土了五块册书刻石。

然而,由于墓室内部扰乱严重,这些刻石原本的放置位置已无法确定。鉴于西侧设有棺床,因此有理由推测,这五块册书刻石原先可能是依次摆放在墓室的东侧。

册书刻石拓本

这些册书刻石尺寸统一,均为长75厘米、宽36厘米、厚12厘米。从书法角度来看,五块刻石上的字迹可能出自同一人之手,字体工整严谨。

在甬道之中,考古人员发现了最终要的遗物——墓志。这一发现为揭示墓主人的身份提供了关键线索。

墓志共有两合,其中一合配有志盖,另一合则仅有志石。通过仔细研读墓志铭文,考古人员终于得知,这座墓葬原来是唐朝虢王李凤与其妻子刘氏的合葬之墓。

志盖拓本

随着墓志全文的逐步释读,李凤的生平事迹也逐渐清晰起来。李凤,字季成,是唐高祖李渊的第十五子,其母为杨美人。

他出生于武德五年,自幼便被封为豳王,后在贞观五年(631年)出藩,历任邓州、虢州、豫州、宋州、寿州、青州等七州刺史,食邑高达万户。贞观十年(636年),李凤改封为虢王。

李凤的一生虽身为宗室贵族,但他在地方任职期间,却因贪婪凶暴而为吏民所患。史载他“俱以贪暴,为吏民所患,有授其府官者,皆比岭外荒裔”。

鎏金铜饰

唐高宗上元元年(675年1月30日),李凤在洛阳去世,享年五十三岁。他死后被追赠为司徒、扬州大都督,谥号为庄,并陪葬于献陵。

墓志和册文刻石的信息,纠正了两唐书中李凤历任三州刺史,食邑千户的记载。同时,对文献记载的一些信息,又进行了进一步的印证。

例如,对李凤残暴性格的记载。册书刻石中提及的“好畋猎,常纵鹰犬扰民”与《新唐书》中“虢王暴戾”的评价相互印证。更珍贵的是,墓志补全了正史缺失的虢王妃刘氏信息,其家族出身与婚配细节为研究唐代宗室婚姻制度提供了新视角。

三彩双联盘

1973年11月底,当最后一件文物被提取装箱时,暮色中的吕村显得格外宁静。这次发掘不仅完整揭露了唐代皇室陪葬墓的营建规制,更通过墓志与实物的互证,修正了史书记载的多处讹误。

那些曾深埋地下的三彩器、陶俑群与石刻文书,如今陈列在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展柜中,继续诉说着盛唐的辉煌与一位虢王的故事。

这些出土文物为唐代政治史、艺术史及中外交流史研究提供了新视角,填补了中国古代墓葬制度演变的某些空白,让今人得以穿越千年,触摸那个开放包容的时代脉搏。

来源:乐观的原野Rj2qi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