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军的组建与发展-7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1 16:47 4

摘要:主力红军撤离南方各苏区后,国民党的军事“清剿”和经受不住白色恐怖考验的共产党叛徒,使苏区共产党组织遭受严重破坏,成千上万的共产党员和干部遭拘禁、杀害,但各游击区共产党的旗帜始终没有倒。项英、陈毅以及各游击区一批共产党的领导骨干,以坚定不移的共产主义信念,对革命

1.保持了共产党的旗帜

主力红军撤离南方各苏区后,国民党的军事“清剿”和经受不住白色恐怖考验的共产党叛徒,使苏区共产党组织遭受严重破坏,成千上万的共产党员和干部遭拘禁、杀害,但各游击区共产党的旗帜始终没有倒。项英、陈毅以及各游击区一批共产党的领导骨干,以坚定不移的共产主义信念,对革命事业忠贞不渝的无产阶级立场,从实际情况出发,始终坚持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在坚持三年游击战争中起了决定作用。

中共河南省委代理书记张国诚1934年11月被逮捕叛变后,中共河南省各级组织遭受严重破坏,省委委员王国华冒着生命危险四出联络,于1935年8月组成了中共鄂豫边区省委。

1935年6月14日,中共湘鄂赣边省委书记陈洪时投敌叛变,给湘鄂赣边区共产党组织和红军游击队带来极大的危害,省委常委谭余保等3人挺身而出,寻找失散干部,召开紧急会议,他说:“走了陈洪时,带不走老百姓的心,竖在这里的红旗决不会倒”。于是宣布叛徒罪行,撤销原省委,于7月成立中共湘鄂赣边临时省委,谭余保任临时省委书记,继续坚持斗争。

特别是同中共中央或中央分局中断联系后,各地共产党组织都能独立自主地领导和指挥反“清剿”斗争。各游击区都建立了中共省委、特委、中心县委、区委和基层支部。共产党组织的领导人,同时兼红军游击队的领导人。红军游击队活动到哪里,建党工作就跟到哪里;哪里有共产党的组织,哪里就有红军游击队的活动。共产党组织把建军、扩军作为中心任务。共产党的领导又是红军游击队的灵魂,红军游击队的重大行动和方针政策,都是召开党的会议讨论决定的。

为了使游击区的行动能符合中央的路线方针,各游击区始终没有放弃恢复同中共中央联系的努力。一些游击区先后多次派出代表,冲破敌人层层封锁,辗转来到香港、上海、北平、延安寻找中共中央,有的无功而返,有的途中牺牲,也有不少跟中共中央取得了联系,得到了中共中央的指示,游击区的斗争方向就更明确了,游击区共产党的旗帜就竖得更牢靠了。

2.保存了一支武装力量

经过三年游击战争的洗礼,到下山改编时,南方8省14个游击区共保留了约6000余名游击健儿,这是很不容易的。国民党数十万兵马长达三年之久的“清剿”,没能把他们“剿”灭;无数次的围困,严重的挫折、失败,极度的饥饿寒冷,没有把他们压垮。有些红军游击队被打散了,重新聚集起来继续斗争,被打垮了,重新组建投入新的战斗。

湘鄂赣边的红16师,就曾几度受挫,几度重建,最多时5000余人,少的时候只七八十人。中共鄂东北道委在三年游击战争期间,就四次组织鄂东北独立团。鄂豫边红军游击队1936年1月在信阳吴家尖山成立时,只有7个人,两支长枪,1支短枪,经过艰苦斗争,到1937年下半年下山改编前,已发展到有数百人的豫南人民抗日军独立团。

南方游击区保留的游击健儿数量虽不算多,但这是一支经过十年血战和腥风血雨考验的英雄部队,是以共产党员为骨干的革命武装,他们是中华民族的精华和人民革命的种子,其中包括一大批久经考验富有对敌斗争和游击战争经验,又忠于党忠于人民的党政军领导干部。正如陈毅在南方游击区最困难的时刻说的:“能坚持到底的是将来革命的骨干,留下一点星火,定能燃遍万里江山。”

3.保留了南方革命运动的战略支点

主力红军撤离苏区之后,蒋介石国民党是下了决心要铲除南方游击区这块共产党在南方的战略支点的。直到西安事变后,蒋介石抛出“北和南剿”策略,更加反映了他把南方游击区当作心腹之患而必欲除之的急迫心情。经过三年游击战争,红军游击队顽强坚持的游击区,虽被国民党军分割包围,面积也不大,但分布的面极广,涉及南方8省40多个县的部分地区,对国民党军的牵制很大。

在这些地区,有共产党的组织,有共产党的武装,有共产党和红军留下的革命思想和革命传统,有相信共产党政治主张,紧跟共产党走的工农群众。蒋介石一而再,再而三地企图拔去这些战略支点,从反面证明了这些战略支点的重要。而中共中央对这些战略支点极为重视,认为“是十年血战的结果”。在南方红军游击队改编成新四军后,仍要保存这些战略支点。

4.积累了丰富的游击战争经验

在敌我力量对比悬殊的条件下,红军游击队的作战原则是力求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战果,打能扩大政治影响的仗,打能发动群众的仗,打能得到军需补给的仗,即“赚钱的就来,赔本的不干”、“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跑,跑不赢就躲”。根据敌情变化,时而集中,时而分散,分散以发动群众,集中以打击敌人;夜间出击,白天隐蔽,出击以消灭敌人,隐蔽以保存力量;敌来我走,敌走我回,出没无常,飘忽不定。

采用的战术手段是伏击歼敌,化装智取,夜间奇袭,长途奔袭,出敌不意,出奇制胜。在敌人搜山时,红军游击队就采取打埋伏,截尾子,打掉队的,遇上有利地形时,也不排除打整股敌人;遇上敌人重兵包围时,依靠熟悉地形的优势,快速跳出包围圈,牵着敌人兜圈子,或避实击虚,奔袭敌人空虚的后方。

在国民党军的“清剿”区,红军游击队采用灵活的策略方针,允许群众“白皮红心”,应付国民党军;争取国民党的保甲长成为“脚两只船”的两面派;派地下共产党员充当保甲长,使他们成为“身在曹营心在汉”的革命两面派,以利团结群众、掩护红军游击队。争取、改造帮会组织、绿林武装,缩小对立面,以站稳自己的脚跟。

5.发扬了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

红军主力撤离苏区后,国民党军和地主武装血洗苏区,白色恐怖笼罩,大批革命者被屠杀,意志薄弱者动摇叛变,广大红军游击战士临危不惧,处变不惊,面对强敌,奋不顾身,拼死抗争,枪林弹雨,勇往直前;流血牺牲,在所不辞;虽处逆境,意志更坚,在监狱中,在刑场上,忠贞不屈,视死如归;对共产党的事业毫不动摇,对革命前途充满信心。方志敏面对严刑和诱降,大义凛然不可侵犯,跟国民党反动派作了坚决的斗争,在狱中写出了《清贫》、《可爱的中国》这样山河为之动容的革命杰作。

闽粤边武阳游击队多次遭围攻,从100多人减少到只剩队长和1名战士,可队长刘国兴说:“剩下一个人就是一粒红色种子,这粒种子只要落到人民这块土地上,就必定生根开花结果。”红军游击战士被困深山老林,长期受饥饿、寒冷、疾病折磨,但决不向敌人放下手中武器,一直坚持到下山改编,这种顽强的斗争精神就是共产党人的高贵品质。

中共中央分局委员、中央军区政治部主任贺昌,在随中央分局突围转移中,于1935年3月9日中弹负伤,复陷敌人重围,临落入敌手之时,他高呼“红军万岁”、“共产党万岁”的口号,举枪自尽,壮烈殉职。

1935年10月5日,浙南挺进师第3纵队政治委员、中共龙浦县委书记黄志富,率领红军游击队与进攻之敌拼杀,拼到最后,只剩下黄志富一人,且左手负伤,他拾起阵亡战友的枪支,以独臂轮换使用两支枪射杀敌人,直至壮烈牺牲。

1936年1月底,中共赣粤边特委书记兼军分区司令员、政治委员李乐天陷入敌包围圈,腿部负伤,他掩护战友突围,一连击毙几个敌军士兵后,用最后一颗子弹壮烈地以身殉职。

在湘赣边游击区,为掩护被包围的群众脱险,3名女红军游击队员把敌人引向自身,被敌人追到悬崖,她们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纵身跳崖。这种奋不顾身,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牺牲精神,是压倒一切敌人的精神武器。

6.培养了艰苦奋斗的作风

由于国民党军的残酷“清剿”,红军游击战士被围困在荒山野岭,石洞、草丛当床,野菜、草根当粮,伤病员缺医少药,生活极端艰苦。正如陈毅在《赣南游击词》中写的:“天将午,饥肠响如鼓,粮食封锁已三月,囊中存米清可数,野菜和水煮”。

皖浙赣边游击区祁(门)浮(梁)婺(源)游击队被敌人围困在山上四五个月,无粮缺盐断油,靠吃红芹、野洋姜、蔌萁苗等野菜度日。在反“清剿”期间,红军游击队指战员没有住过房、脱过衣离过枪睡觉的,就在大树下、茅草丛中过夜,下雨天,只能撑把伞或在树枝上支块布挡挡雨水,大家背靠背坐着。

1937年春,皖浙赣游击区一支游击队,被敌人围困在鄣公山上的六股尖,因高山严寒,为避免暴露目标,不能生火取暖,竟一夜之间冻死了20余名衣单腹空的红军游击队员。长年的艰苦生活和恶劣环境,一些红军游击队员患疟疾、腹泻、夜盲、水肿病,有的因无药医治而牺牲。陈毅腿部负伤,因无药治疗伤口多次化脓,陈毅便让警卫员把伤腿捆在树上,咬紧牙关将脓血挤出,抹上万金油,才慢慢痊愈。

在战斗中,长途奔袭,一夜行军百余里,经常转移,翻山越岭,披荆斩棘,走路不留脚印,做饭不冒烟,武器弹药补充靠缴获。这种艰苦奋斗的作风,也是红军游击队赖以生存和战胜敌人的一种力量。由于军民共患难,官兵同甘苦,游击区军民并没有被艰苦困难所折服,他们依然保持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直至迎来国共合作抗日的新时期。

7.树立了紧密依靠人民群众的观点

红军游击队始终把保护人民群众利益放在首位,把开展游击战争和做群众工作视为两项基本任务。重视宣传群众、发动群众,把人民群众组织到农会、妇女会、共青团、赤卫队、便衣队、交通站等各种革命性的群众团体中去。使人民群众真诚拥护和积极参加游击战争。在红军游击队和人民群众之间建立起休戚与共、生死相依的亲密关系。

在国民党“清剿”时,人民群众舍生忘死支援红军游击队,参军参战,搞侦察,送情报,当向导,抢救、掩护红军伤病员;当国民党军烧山、封坑、并村,企图饿死、困死红军游击队时,人民群众冒着生命危险,为红军游击队筹措食品、衣物,以“串担装盐”(捣通竹节,装进食盐,作担杆),“双层桶装米”(上层装肥料,下层装粮食)等巧妙办法,骗过敌人,给山上的红军游击战士送粮、送盐、送油。

一些人民群众宁可家破人亡,而拒绝说出红军游击队的隐蔽地,拒绝给国民党军带路或故意带错路。陈毅写道:“靠人民,支援永不忘。他是重生亲父母,我是斗争好儿郎。革命强中强。”正是这种时时、处处紧密联系并依靠人民群众的观点,使红军游击队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无穷的战斗力。

陈毅说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是新四军产生的最近历史”。在抗日战争新的历史条件下,南方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继承先烈殊勋,为了民族的解放,为了人民的幸福,坚持斗争,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后来发展成为华中地区坚持敌后抗战的铁的新四军。

来源:表里如一大好河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