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晅曜亭】厚风淳俗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21 16:41 3

摘要:臣愿陛下务崇道德而厚风俗,不愿陛下急于有功而贪富强。使陛下富如隋,强如秦,西取灵武,北取燕、蓟,谓之有功可也,而国之长短则不在此。夫国之长短,如人之寿夭,人之寿夭在元气,国之长短在风俗。

【原典】

臣愿陛下务崇道德而厚风俗,不愿陛下急于有功而贪富强。使陛下富如隋,强如秦,西取灵武,北取燕、蓟,谓之有功可也,而国之长短则不在此。夫国之长短,如人之寿夭,人之寿夭在元气,国之长短在风俗。

——摘自苏轼《上神宗皇帝书》

【解读】

晨起,阅读苏轼《上神宗皇帝书》,感悟颇深。宋神宗熙宁二年,朝廷设立制置三司条例司,青苗、募役、均输、市易、保甲等政策相继推出,欧阳修、司马光、韩琦、富弼等变法的反对派相继退隐。两年之后,目睹变法诸多不便的苏轼忧心忡忡地写了《上皇帝书》,提出自己的治国理念,反对王安石的变法逻辑。苏轼认为王安石与商鞅、桑弘羊一样,本质上就是主张与民争利的“言利之臣”,他认为治国的关键在于“结人心”、“厚风俗”和“存纪纲”。苏轼在《上皇帝书》中疾呼“国之长短在风俗”,直指风俗乃国家元气所在。这一箴言穿越千年,在明末顾炎武“法令其本在正人心,厚风俗”的阐述中愈发清晰。从“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的孔门教诲,到“移风易俗,使之雅正”的北齐刘昼之论,中华文明始终将“厚风淳俗”视为安身立命之本。所谓“风”,是自上而下的道德示范;“俗”,是众心安定的价值共识,二者共同筑起中华文明的巍峨长城。

厚风淳俗,始于诗礼立身的家训传承。孔子“过庭之训”以“不学礼,无以立”“不学《诗》,无以言”诫子,将《诗》《礼》提升到安身立命的高度。《颜氏家训》载“士大夫子弟,数岁已上,莫不被教”,正是这种“少成若天性”的教化,让诗礼之风代际相承,成为民族的文化基因。《周易》载“乾道变化,各正性命”,北齐刘昼所言“明王之化,当移风使之雅,易俗使之正”,恰是这一过程的生动写照——自上而下的教化如春风化雨,最终沉淀为“众心安定”的俗。

厚风淳俗,贵在明德弘道的精神引领。“明德”源于《大学》“明明德”之教,《周易》“君子以自昭明德”之训,更与《尚书》“明德惟馨”的古训一脉相承。这种人人本有的光明德性,需通过“弘道”彰扬。陆游“请自厚俗始”的诗笔,与孔子“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的喻世名言遥相呼应:上位者以德为风,民众自然如草偃之,形成“上行下效”的良性循环。这种自上而下的示范,正是“风”与“俗”的本质关联——“上之所化为风,下之所化为俗”,最终凝为稳固的心理定势与行为习惯。

厚风淳俗,成于勤廉为政的官箴实践。南宋吕本中《官箴》开宗明义“当官三法:曰清,曰慎,曰勤”,乾隆皇帝手书“清慎勤”三字刻石传世,印证了这三个字“千古不可易”的永恒价值。为政者若能以清正守底线、以审慎避风险、以勤勉尽职守,则“可以保禄位,可以远耻辱”,更能以上率下,带动整个社会风气的清正。这种“上之化下,亦为之风”的垂范,恰是“风”自上而下、最终沉淀为“俗”的生动体现。“与其巧持于末,孰若拙戒于初”,我们要以清醒的心智和勤廉的步履走好人生每一步。

厚风淳俗,根在诚信治国的道德基石。《论语》“言忠信,行笃敬”的训诫,孟子“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的哲思,周敦颐“诚,五常之本,百行之源”的阐发,共同构建了诚信作为“一切道德标准源头”的体系。从“言必信,行必果”的个体准则,到“以诚为本”的治国理念,诚信不仅是个体立身处世的根本,更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石——正如“车无輗軏不行”,若无诚信,国之舟车亦将倾覆。真正的国家长治久安,不在疆域的扩张,而在风俗的醇厚;不在权力的强横,而在民心的安定。

站在五千年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边回望,从孔子的“草上之风”到顾炎武的“正人心”,从“诗礼立身”的家训到“清慎勤”的官箴,“厚风淳俗”始终是文明传承的基因密码。它不靠法令的强制,而靠教化的潜移默化;不慕浮华的表象,而求道德的实质。这种“厚”与“淳”,既是先秦诸子“思诚”的哲学追寻,也是宋明理学家“以诚为本”的价值坚守,更是中华民族“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明气象。

今日之中国,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厚风淳俗的滋养。它不是复古的倒退,而是面向未来的智慧——当我们在人工智能时代探寻“人机共生”的伦理边界时,孔子的“言忠信,行笃敬”依然是最根本的准则;当我们在全球化浪潮中守护文化主体性时,顾炎武的“法令其本在正人心”仍是最深刻的警示。“厚风淳俗”,从来不是历史的标本,而是流动的文明长河,它既承载着“斯文在兹”的使命,也孕育着“万物并育”的生机。这,正是中华文明长卷最厚重的底色,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坚实的脊梁。

注:侵权必究!任何形式的复制、改编、传播均需得到作者许可,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来源:麦博文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