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得唐高祖“免死金牌”的太原开国功臣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4-18 00:12 1

摘要:由此知道了凌烟阁,这一座不起眼的小楼,但是意义重大,李世民为纪念当初一同打天下的诸多功臣而命阎立本在凌烟阁内描绘了二十四位功臣的画像,让他们名留青史。

小时候,看《隋唐演义》,印象最深的是秦琼与程咬金。父亲看我对这本书入迷,问我程咬金的真名叫什么,我愣住了。

父亲给我讲了程咬金历史上真名是程知节,与秦琼一起名列凌烟阁24功臣。

由此知道了凌烟阁,这一座不起眼的小楼,但是意义重大,李世民为纪念当初一同打天下的诸多功臣而命阎立本在凌烟阁内描绘了二十四位功臣的画像,让他们名留青史。

唐代大诗人李贺有诗“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表达了男子汉想出将入相、驰骋江山、建功立业的心态。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并不是开国功臣。唐朝的开国功臣是由唐高祖李渊钦定的,他们在历史上叫做“太原元谋功臣”。

唐高祖李渊登基,标志着唐朝作为一个政权,正式进入了史册。一个开国政权,对于功臣必然论功行赏。

封赏其实是每个帝王都头痛的事。

给地盘,不可行。当时李渊还没有将割据势力全部拿下。赏钱财,少了没有用,多了刚刚建立的政权也不富裕。

所以在这个时候,李渊就搞出了一个“太原元谋功臣”。

就是十七个人名的名单。这十七个人,都是对李渊起兵,作出过巨大贡献的人。

《新唐书卷八十八 列传第十三》载“始,高祖论太原首功,诏尚书令秦王、尚书左仆射裴寂、纳言刘文静恕二死;左骁卫大将军长孙顺德、右骁卫大将军刘弘基、右屯卫大将军窦琮、左翊卫大将军柴绍、内史侍郎唐俭、吏部侍郎殷开山、鸿胪卿刘世龙、卫尉少卿刘政会、都水监赵文恪、库部郎中武士彟、骠骑将军张平高、李思行、李高迁、左屯卫府长史许世绪等十四人恕一死。”

《旧唐书列传·卷七》记载为“约免一死”。对这十七人有了一丝丝尊重。

在这个名单当中,排名前三的,分别是李世民、裴寂以及刘文静,也就是之前设计让李渊起兵的三个人。这三个人,因为功劳最大,李渊给了他们一个特权,那就是‘恕二死’。他们犯了死罪,可以直接免除,而且是有两次机会。

其余那十四人,可以免一次死罪。这些当初提着脑袋跟着自己在太原起兵的人,李渊给了他们一个实实在在的大实惠。

唐俭、刘世龙、赵文恪、许世绪这四位是太原人。

许世绪在史书上记载很少,在地方志中也仅仅是三十余字。《乾隆太原府志》记载“许世绪,并州人。隋鹰扬府司马,亲于唐公。兵起,授右一府司马。累除蔡州刺史,封真定郡公,卒。”

隋朝的军队在皇帝直接统辖下,设立12卫府。府相当于现代的军区,而每一个卫府之下都有一个鹰扬府。

《通典·职官十五》记载:“ 大唐州府佐吏与隋制同,有别驾,长史、司马一人”。且“大都督府司马,有左右二员,凡别驾、长史、司马通谓之上佐。”

司马主抓军务,从五品,是有兵权的。许世绪在隋唐之际是当时十二个“军区”之下的一名主管军务的官员。掌管地方军事,显示出一定的政治和军事才能。

《旧唐书列传·卷七》载:“许世绪者,并州人也。大业末,为鹰扬府司马。见隋祚将亡,言于高祖曰:‘天道辅德,人事与能,蹈机不发,必贻后悔。今隋政不纲,天下鼎沸,公姓当图箓,名应歌谣,握五都之兵,当四战之地。若遂无他计,当败不旋踵。未若首建义旗,为天下唱,此帝王业也。’高祖甚奇之,亲顾日厚。”

许世绪虽然在隋朝担任鹰扬府司马的职位。但是他看到隋朝国运将要衰亡,他向高祖(即李渊)进言说:“上天总是帮助有德行的人,人们也愿意追随有才能的领袖。如果机会来了却不采取行动,日后必定会后悔。

现在隋朝政治腐败,天下局势如同开水般鼎沸,您的姓氏已被写入图谶之中,名字也出现在民谣歌谣里,您手握五郡的兵力,又处于四面受敌的要地。如果没有其他打算的话,很快就会遭遇失败。不如率先举起起义的大旗,做天下的表率,这可是成就帝王之业的良机啊。”

许世绪在李渊的部属中表现并不出众,在关键时刻的一番高瞻远瞩的劝说,让李渊“甚奇之”,才有了李渊“亲顾日厚”。

高祖对他的这番话感到非常惊奇,对他的亲近和信任也日益加深。

看来,许世绪在唐高祖太原起兵的主要作用就是对唐高祖李渊说了实话,劝说李渊下定决心,举起了夺取天下的大旗。

许世绪作为一个下级军官,能够敏锐察觉到隋朝将亡,同时判断李渊有夺取天下的潜力。主动拜见李渊,提出应趁势起兵,对李渊起兵起到了催化作用。

《旧唐书列传·卷七》载“义兵起,授右一府司马。武德中,累除蔡州刺史,封真定郡公,”

当起义的军队兴起时,许世绪被授予右一府司马的职位。

李渊起兵,给自己的两个儿子秦王、齐王府设置六个护军府。主要负责侍卫陪从。许世绪是其中一个的主要官员。

李渊建立唐朝,许世绪开始多次升迁,最终担任蔡州刺史,并被封为真定郡公。

蔡州一般指现在的河南汝南。处于中原腹地,距离唐朝都城长安一千余里,地理位置与赋税收入都十分重要。

刺史是一个州的最高官员。管理地方行政事务、维护地方治安、征收赋税、管理地方军队等。

对于这些在太原起兵的元老,李渊是有着感情的。

《唐会要》记载:“武德元年八月六日。诏曰。朕起义晋阳。遂登皇极。经纶天下。实仗群材。尚书令秦王。右仆射裴寂。或合契元谋。或同心运始。并蹈义轻生。捐家殉节。艰辛备履。金石不移。论此忠勤。理宜优异。官爵之荣。抑惟旧典。勋贤之议。宜有别恩。”

武德元年八月六日,唐高祖李渊下达诏书。自己在晋阳起兵,随后登基称帝,治理天下,实际上全靠各位贤才的辅佐。尚书令秦王(指李世民)和右仆射裴寂,有的与我在起义之初就志同道合,有的与我同心协力共谋大业。他们都重义轻生,为了国家节操不惜舍弃家产。他们历经艰辛,意志坚定不移,如同金石一般。论及他们的忠诚和勤勉,理应给予特别的优待。按照旧有的典章制度,他们可以凭借官职和爵位获得荣耀。但对于这些功勋卓著的贤臣,还应该给予特别的恩典。

李渊建国后,也建立了一套封爵体系,来嘉奖建国功臣,设立了九等爵位,许世绪被封为真定郡公。是第四等,开国郡公,正二品。

许世绪的去世也颇有戏剧性。其墓志《唐故大府卿真定郡公许府君墓志铭并序》记载“历司农太府卿,转鄂、瓜、豫三州刺史,因入朝,遂婴重疾。承明谒帝,方献替于紫庐;钧天动心,奄于金奏。”

历任司农卿、太府卿,后调任鄂州、瓜州、豫州三州刺史。因入朝觐见时突患重病。本应在承明殿面见帝王,准备在紫禁城中献计献策;然而天意难测,正当庄严的宫廷雅乐奏响之时,突然(缺失两字,推测为“逝世”)。享年六十三岁。

在入朝见皇帝时,突发急病,倒在了“工作岗位”上。

许世绪为推动李渊起兵反隋谏言成为唐朝创建的关键节点之一。由此而进入“太原元谋功臣”之列。成为唐朝的开国功臣有了免一次死罪的特殊奖赏,在记载历史的长卷中有了一席之地。

来源:小芳的历史vlog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