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视频中可以看到,尽管患者的面部有经过打码处理,但对患者身形、声音等信息并未有效保护,从而导致患者被身边的人认出。不经同意便擅自发布患者就诊视频,对于患者个人、医疗行业抑或是医学边界都会产生恶劣影响。这再次给广大医生提了个醒:患者的医疗隐私绝不能成为“流量祭品
□江一柳(重庆大学)
近日,上海一女士向媒体反映,称其在当地某知名三甲医院就诊后,看到自己的看诊视频未经同意便被发布在该医生的社交平台账号上,引起广泛舆论关注。
从视频中可以看到,尽管患者的面部有经过打码处理,但对患者身形、声音等信息并未有效保护,从而导致患者被身边的人认出。不经同意便擅自发布患者就诊视频,对于患者个人、医疗行业抑或是医学边界都会产生恶劣影响。这再次给广大医生提了个醒:患者的医疗隐私绝不能成为“流量祭品”。
近年来,医院方泄露患者隐私事件时有发生。2022年,一医院未经当事人及其监护人同意,公开发布未成年的就诊视频,并通过剪辑,配有“毛病”“坏习惯”等文字描述,引起了巨大争议。而随着各大视频平台医疗科普账号遍地开花,越来越多的账号打着科普的幌子,把真实诊疗过程当作吸睛卖点,通过镜头展示患者就诊相关画面,以提升内容“真实感”,追求流量关注,这也使得医疗隐私泄露屡禁不止。当患者隐私陷入“流量围猎”,当诊疗过程悄然异化为“流量素材”,患者时刻要警惕随时出现的镜头,让人不禁思考医疗的边界究竟在哪里。
医疗隐私沦为“流量祭品”,不但侵犯了患者个人的隐私,更摧毁了医患之间的信任基石。患者的隐私权,是指在医疗活动中患者拥有保护自身的隐私部位、病史、身体缺陷、特殊经历、遭遇等隐私,不受任何形式的外来侵犯的权利。尽管像事件中这位女士一样,大部分医疗“科普”“教育”的视频发布时,对面部等隐私部位进行了简单打码,但对于熟悉的人而言,患者的身份仍然是透明的,就诊视频的公开,可能会造成一部分患者的“社会性死亡”。而保护患者的隐私,也是患者愿意向医生透露病情,接受诊疗的前提,医疗隐私作为“流量密码”被擅自公布,会消解医患之间的信任,最终可能迫使患者为保护隐私而隐瞒病情。
同时,这种盲目追求流量的行为早已触碰到法律红线。民法典、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法律规定,医疗信息列为敏感个人信息,要求对其严格保护,处理这些信息应该征得当事人同意,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泄露患者隐私需承担侵权责任。除此之外,医疗领域的医师法等也有相关规定,侵犯患者隐私的涉事医生可能受到警告、罚款,暂停执业,甚至吊销执业证书的惩罚。可见,未经同意便拍摄、剪辑、传播患者的就诊过程,看似分享、科普的背后,实则已经触到法律红线,不仅要承担相应的民事赔偿,情节严重的甚至触犯刑法,将被追究刑事责任。
保护患者隐私,守住医疗边界,需从监管执法和行业普法两方面协同发力。首先,监管部门应加大执法力度,对侵犯隐私权的行为零容忍,提高隐私侵犯行为的违法成本,让违法违规者付出沉痛代价,以一儆百。同时,相关部门需强化医院、医生法律意识培育,2025年,全国卫生健康法治工作会议部署要求,国家卫生健康委聚焦“患者隐私保护”主题,推动各地、各单位积极开展普法宣传活动。这意味着,患者隐私保护科普宣传活动绝非可有可无的附加项,未来,让医生清晰知道“可为”和“不可为”的边界,是筑牢医疗隐私保护红线的应有之义。
大医精诚,医生在精进医术的同时,也要心怀真诚,以患者为中心。就诊室并非“流量秀场”,患者隐私更非“流量密码”,唯有让隐私保护成为医疗行业的标配,才让医疗回归“以人为本”,让“医者仁心”的承诺真正落地生根。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