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批学霸在互联网掀起热议,他们中有人考试成绩优异,却主动放弃考研;有人拼尽全力考上研究生,却突然选择退学。
魔幻的一幕正在上演,读书无用论仿佛在此刻具象化。
一批学霸在互联网掀起热议,他们中有人考试成绩优异,却主动放弃考研;有人拼尽全力考上研究生,却突然选择退学。
根据教育部数据,2025 年中国考研人数暴跌 50 万人,同比下跌约11%,创下 20 年来最大跌幅,叠加去年减少的 36 万人,短短两年间,86 万考生退出考研大军。
从数据趋势看,考研热度如同过山车,在冲顶后以惊人速度下滑,难以遏制。
那张曾被无数学生和家长视作阶级跃迁、斩获高薪钥匙的研究生学历,为何跌落神坛?
答案其实很直接,与“钱””相关的投入产出比失衡。
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非双一流院校的硕博毕业生的 offer 获得率约为仅为33.2%,意味着10名硕博毕业生中,只有3人能成功找到工作,找工作难度甚至超过本科生、大专生。
一些研究生花费三年时间求学,毕业后找工作却不如本科“学弟学妹”;
部分 211 高校硕士投递上千份简历,仍未收获满意 offer,研究生学历的性价比,正像断了线的风筝直线下跌。
这种落差对学生和家长的冲击巨大,过去,他们将研究生学历视作“万能金钥匙”,认为考上后就能实现薪水翻倍、命运逆袭。
如今,这张学历证书却像过期的彩票,“中奖率”持续下滑。
有人疑惑,为何学历越高,找工作反而越难?
因为当前中国部分公司的员工结构呈“哑铃型”,主要分为两类:
一类是不惜高薪招聘的顶尖人才,如清华北大、哈佛耶鲁等名校毕业生;
另一类是低成本招聘的基础岗位人员。
在这种结构下,双非院校硕士的薪资期望高于基础岗位,但又不属于企业争抢的顶尖人才,如同“夹心饼干”被夹在就业市场中间,处境尴尬。
更关键的是,研究生学历的回报率在下降,求学成本却在攀升,中国硕士主要分为学硕和专硕两类,学硕学费相对较低,但部分学校的专硕学费每年高达数万元,且仍在持续上涨。
普通家庭若掏空家底支持孩子读研,毕业后却发现孩子仍无法跻身更高阶层,前期的牺牲与付出难以获得相应回报,这种落差更让人心寒。
而学费与就业问题,只是研究生教育困境的“冰山一角”,深入观察便会发现,部分大学的研究生教育已出现明显问题。
在中文互联网上,年轻人常将研究生导师称为“老板”,这种充满功利色彩的称谓,在全球范围内都较为少见,神圣的师生关系为何会变得如此?
不可否认,部分大学老师实力出众、才华横溢,但也有年轻人发现,一些导师是凭借当年的时代红利才获得现有地位,其管理学生能力与学术研究能力并不突出,却手握学生毕业、论文答辩的“生杀大权”,后果可想而知。
此外,一些导师更倾向于招收领导、老板家的孩子读研,本质上是在维系“人情世故”。
这些有背景的学生被导师特殊关照,即便成绩一般、日常“划水”,毕业也不成问题。
但导师的科研、工作任务总要有人完成,有背景的学生不愿承担,最终只能由家庭普通的学生接手,这让后者压力陡增。
在网上搜索不难发现,大量学生抱怨:自己辛苦撰写的论文,第一作者却成了“关系户”。
同时,部分学生为考研,硬着头皮选择不熟悉的专业,或盲目选择自认为“好就业”的专业。
但导师不会顾及学生的基础,直接布置专业课题;学生遇到困难求助时,不少导师因忙于经营个人公司、推进私人项目,根本无暇提供指导。
更严重的是,随着研究生扩招,教育质量被不断稀释,课程内容脱离实际,学生学到的知识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毕业时,文凭看似光鲜,简历却空空如也,三年研究生生涯仿佛只是读了“大号本科”。
看到这里,有人可能会问:难道研究生学历彻底没用了?答案是否定的,并非研究生学历无用,而是“盲目读研”不可取。
近年来,中国研究生教育经历过几次扩招,大量学生借此获得研究生学历,短期内确实在就业中获得些许优势。
但市场遵循“物以稀为贵”的准则,当研究生如同“大水漫灌”般涌入市场,学历自然会“贬值”。
未来的研究生群体,可能会像“哑铃”一样两极分化:要么成为“爱马仕”级别的顶尖人才,要么沦为“拼多多”级别的普通求职者。
顶级名校、热门专业的研究生,依然含金量极高;符合企业需求的专业,同样会大受欢迎。但如果只是想“水个学位”“混个文凭”,则需要慎重考虑。
天眼新闻:《对读研祛魅?2025研究生报考人数“暴跌”50万》
来源:南柯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