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整个团队已经将注意力集中在转化率、完课率、ARPU值这些指标上时,似乎忘了最初产品上线的目标——服务用户、解决问题。
当整个团队已经将注意力集中在转化率、完课率、ARPU值这些指标上时,似乎忘了最初产品上线的目标——服务用户、解决问题。
“消费者导向”这四个字,对于许多产品人来说耳熟能详,真正理解并践行的人并不多。
今天在商业世界里,利润、增长、融资这些词频频出现在会议纪要中,消费者越来越多地被当作指标背后的数字。
如果过于关注利润,反而会失去通往长期成功的路径。
这是许多企业经历过的真实困境。
有人会说,没有利润企业活不下去,何谈用户体验?
这话没错,企业毕竟不是慈善机构。
利润是企业想要的结果,但不应该是企业追求的目标。
如果利润成为唯一的方向标,就很容易本末倒置。
2019年,ofo小黄车陷入资金链危机。
彼时,这家一度估值超过20亿美元的共享单车独角兽,因为过度追求市场份额和资本回报,忽略了用户体验和产品维护。
用户押金迟迟无法退还,产品损坏率远超使用率。
ofo通过粗暴的“砸钱”运营方式,彻底毁掉了用户体验。
企业如果只看财务报表,不看用户口碑,很容易在表面红火的背后埋下风险。
真正的“消费者导向”,是愿意为用户承担成本,哪怕短期看不到收益。
很多公司在企业文化墙上写着“用户第一”,实际运作中却是“老板第一”或者“利润第一”。
这是一种普遍现象。
2020年,某电商平台在内部策略会上提出一项新功能——通过大数据推荐低价同商品给用户,提高转化率。
结果在执行过程中,用户反馈显示商品质量下降、退货率上升。
用户投诉不断,但指标达标,因此该功能仍被保留。
这恰恰体现了“消费者导向”在实际操作中被低估甚至忽视的现实。
《段永平的投资问答录》中提到,“真正的商业,是为用户创造价值,而不是从用户身上榨取价值”。
这句话被反复引用,是因为它揭示了一个现实:很多企业在做决策时,并没有用户视角看问题。
很多公司在产品遇到增长瓶颈时,第一反应是加预算、投广告。
Keep上线“自律打卡挑战”功能,几乎没有投放广告,却吸引了大量用户自发参与,形成了社群传播。
在这之前,Keep曾尝试通过广告投放拉新,但用户留存效果一般。
这说明,产品自身的价值体验才是用户愿意留下来的关键。
真正能长久的产品,是靠一整套用户体验支撑起来的。
“消费者导向”听起来像理想主义,但在商业实践中,它恰恰是现实主义的极致。
只有真正理解用户,才可能赢得市场;只有愿意为用户承担长期成本,才可能建立品牌信任。
在现在这个信息时代,利润可以快速增长,也可以瞬间归零。
用户的信任,一旦建立,就能形成真正的壁垒。
产品最终拼的是人,是人的判断、信念和坚持。
来源:妇产科医生小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