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一原本被视作“热带专属”的疾病突破地理边界扩散,表面是公共卫生挑战,实则交织着对热带疾病的长期忽视、公共卫生体系衰退,更暗藏政治化解读的深层问题,需从多维度剖析。
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发出警告!
由“接吻虫”传播的恰加斯病已在全美32个州出现传播痕迹,且呈蔓延趋势。
这一原本被视作“热带专属”的疾病突破地理边界扩散,表面是公共卫生挑战,实则交织着对热带疾病的长期忽视、公共卫生体系衰退,更暗藏政治化解读的深层问题,需从多维度剖析。
“接吻虫”是传播媒介“锥蝽”的俗称,因偏好叮咬人类面部得名。
恰加斯病病原体为克氏锥虫,传播关键并非叮咬本身,而是锥蝽叮咬后排泄物中的病原体通过人类抓挠伤口侵入人体。
1909年巴西医生卡洛斯·恰加斯首次系统描述该疾病,故以此命名。
生物学家达尔文的南美考察日记中曾记载锥蝽,有学者结合其晚年症状推测他可能患恰加斯病,但尚未形成学界共识。
据统计,全球每年因恰加斯病死亡超1万人,在热带寄生虫病中致死率仅次于疟疾。
与疟疾的高关注度不同,恰加斯病长期被世卫组织归为“被忽视的热带病”。
这种“忽视”体现在多方面:名称拗口缺乏传播性,类似“基孔肯雅热”等热带疾病,不符合公共卫生传播学中“通俗易懂名称助力公众认知”的规律,反映出对这类疾病的轻视。
在南美,其年致死人数超疟疾,却因流行于经济欠发达热带国家,未进入全球公共卫生治理核心视野,相关研究与防治资源远不及疟疾、艾滋病等疾病。
急性期(感染后数周内)多数患者无症状,仅10%-20%出现轻微发热、乏力等类似感冒的普通感染症状,易误诊漏诊。
真正威胁在慢性感染阶段,克氏锥虫会长期潜伏在心脏、消化道等器官,约30%感染者数十年后会发展为扩张性心肌病(易致心脏骤停)或结肠扩张、食道狭窄等消化道病变,严重危及生命。
这种“长期无症状+慢性致死”特点,叠加“热带疾病=欠发达地区专属”的刻板印象,导致全球防治工作推进缓慢。
据估算,全球感染克氏锥虫者超500万,多集中在南美、中美洲及加勒比地区。
但随着全球化人口流动、气候变化引发的昆虫栖息地扩张,疾病传播边界不断突破,美国此次蔓延便是典型体现。
事实上,美国早有恰加斯病病例,南方得克萨斯州、佛罗里达州等亚热带地区,气候与锥蝽原生栖息地契合,上世纪80年代就检测到野生锥蝽携带病原体及本土感染病例。
但长期以来,美国公共卫生系统重视不足:将其归为“输入性疾病”,认为感染者多为拉美移民,忽视本土锥蝽种群的传播能力。
公共卫生资源分配中,该病的监测、诊断、治疗资源被压缩,基层医疗机构缺乏检测设备与诊断经验,大量潜在感染者未被及时发现。
近年来,多重因素加速了疾病在美国的蔓延:气候变化使南方夏季高温期延长、降雨增加,利于锥蝽繁殖扩散。
人口流动频繁,南方农村居民向城市迁移时可能携带受感染锥蝽,导致疾病从农村传向城市。
更关键的是美国公共卫生系统衰退,过去十年联邦政府对疾控机构的资金投入增幅低于医疗通胀率,基层人员流失严重,监测网络存在漏洞,这些问题在新冠疫情中已暴露,如今在恰加斯病防治中再度凸显。
面对危机,美国出现将其“政治化”的倾向。在特朗普第二任期的政治语境下,特朗普、小肯尼迪等政客未从科学角度分析原因,反而将疾病作为攻击移民政策的工具,宣称“恰加斯病是拉美移民带来的‘外来威胁’”,归咎于边境管控“宽松”,却对公共卫生系统失职、本土锥蝽传播现状避而不谈。
从公共卫生治理本质来看,传染病传播遵循生物学规律与社会逻辑,克氏锥虫无“意识形态”和“国籍区分”,传播仅与宿主、媒介分布及环境相关。
将疾病归咎于特定群体,是对科学的漠视和对公众健康的不负责任,还会误导公众认知,让人们忽视个人防护、公共卫生措施等关键手段,延误防治时机。
南美国家通过“灭锥蝽”公共卫生运动,喷洒低毒杀虫剂、改善住房、监测野生锥蝽等,将部分地区感染率降低70%以上。
诊断治疗上,急性期可通过血液涂片镜检、PCR核酸检测确诊,慢性期可通过抗体检测明确感染状态,苯并咪唑类药物(苄硝唑、硝呋替莫)疗效明确且价格低廉。
血液安全管理上,多国将克氏锥虫检测纳入献血者筛查,避免输血传播风险。
但这些方案落地需克服多重障碍:一是转变观念,打破“热带疾病=欠发达地区专属”的刻板印象,将其纳入常规公共卫生监测。
二是保障资源投入,加大对公共卫生系统的资金与人力支持,提升基层诊断能力,完善监测网络。
三是避免政治化干扰,让公共卫生问题回归科学本质,通过跨部门、跨国界合作推进防治。
恰加斯病在美国的蔓延,是对全球公共卫生治理的警示。
长期以来,西方国家对热带疾病持“居高临下”的援助心态,忽视“疾病无国界”的全球化现实。
此次疾病从南美扩散至美国,表明全球公共卫生治理需摒弃“援助与被援助”的单向模式,建立平等协同的合作机制。
美国“接吻虫”病蔓延并非单纯公共卫生事件,它暴露了对“被忽视的热带病”漠视的后果、公共卫生系统衰退的现实,更揭示了公共卫生问题政治化的危害。
若任由政治化解读干扰科学防治,不仅会让美国民众付出健康代价,还可能引发全球疾病传播风险。
来源:易霄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