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事儿可不是空穴来风,连OpenAI的CEO山姆・奥特曼都亲自下场,在社交平台上喊话说要“创造新一代人工智能计算机”,还特意提了句合作伙伴乔尼,说人家是“世界上最牛的设计师”。
提到OpenAI,大家第一时间就能想到全世界顶尖的AI产品。再提起苹果公司,大家也会想到全球顶尖的科技公司。
谁想得到,这他们两家居然会打起来,并且OpenAI还直接抄底美国公司,带着苹果的骨干开始和中国公司合作。
最近科技圈炸了个大新闻,OpenAI要跟咱们中国的立讯精密合作,一起搞一款全新的AI硬件。
这事儿可不是空穴来风,连OpenAI的CEO山姆・奥特曼都亲自下场,在社交平台上喊话说要“创造新一代人工智能计算机”,还特意提了句合作伙伴乔尼,说人家是“世界上最牛的设计师”。
先给大家捋捋这事儿的来龙去脉。根据《TheInformation》的报道,OpenAI和立讯精密已经敲定了战略合作,目标是做一款面向普通消费者的AI设备。
现在这设备还在原型阶段,但已经放出了不少猛料:体积小到能揣口袋里,带上下文感知功能,还深度绑定了ChatGPT的大模型,据说能让人和机器聊天更自然,跟咱们平时跟人说话似的。
这事儿最有意思的地方,是OpenAI为了搞硬件,简直把苹果“薅”得底朝天。早在今年5月,他们就花了65亿美元(差不多462亿人民币),把前苹果设计总监乔尼创立的公司给买了下来。
之后就开始疯狂挖苹果的人,光是2025年就从苹果挖走了二十多个硬件工程师,比去年多了一倍。
这些人可不是普通员工,有负责Siri视觉交互的元老赛勒斯・丹尼尔・伊拉尼,还有前AppleWatch硬件负责人埃里克・德容,全是苹果的核心骨干。
为了让这些人愿意来,OpenAI出手也够大方:一入职就给超100万美元的股票,还承诺“小团队、快决策”,不用像在苹果那样走繁琐流程。
巧的是,不少苹果员工本来就对公司不满,现在产品只有小修小补,没什么大创新,加上去年苹果股价表现不好,大家离职的心思本来就重。
听说还有不少人主动找OpenAI,想跟乔尼这些老领导再聚首,重现当年做iPhone的热血劲儿。
苹果这边也慌了,据说原定8月供应链团队去中国的出差都临时取消了,就怕核心人员离开总部,再被OpenAI挖走。
除了挖人,OpenAI在供应链上也盯着苹果的“朋友圈”。立讯精密本身就是苹果的核心代工厂,iPhone、AirPods都是它造的,现在还在搞AI眼镜这些前沿设备,立讯的研发总监之前就说过“AI大模型会像电力一样成为基础设施”,跟OpenAI的思路不谋而合。
而且有消息说,OpenAI还在接触歌尔股份,这家也是苹果的供应商,负责造AirPods、AppleWatch的扬声器模组,看来是想把硬件生产的上下游都摸清。
不过,就算有了人才和供应链,OpenAI想成事儿也没那么容易。
之前已经有两家公司栽了跟头。2023年11月,美国的Humane公司推出了一款叫AIPin的可穿戴设备,号称“跨时代”,不用屏幕,靠投影显示信息,还能语音通话、拍照,售价699美元,每月还要24美元订阅费。
上市前炒得火热,结果2024年3月发货后,销量拉胯,总共才卖了1万台,只到计划的十分之一,5到8月的退货量就有1000台,比同期销量还高。
另一款是去年1月发布的RabbitR1,大小像个音乐播放器,能语音打车、订外卖,还能识别冰箱里的食物给菜谱,甚至能模仿用户在电脑上的操作。
但最后也跟AIPin一样,高开低走,成了市场过客。
这两款产品失败的原因其实很简单:体验不行,功能没比手机强多少,还让人觉得有“套壳”嫌疑,根本没达到大家期待的“替代手机”的水平。
IDC的副总裁就说过,“用户到底需不需要全新的AI硬件,这本身就是个问题,消费者现在最需要的还是智能手机。”对OpenAI来说,挑战更大。
首先,能不能做出比手机更有用的设备还是个未知数,就算是现在最被看好的AI眼镜,想成为大众消费品至少还得3-5年。
其次,硬件比拼的不只是单个产品,还有生态联动能力,比如苹果的iPhone、iPad、手表能无缝衔接,谷歌也有自己的生态,这可不是挖几个人、找几家代工厂就能搞定的。
不过话说回来,现在的消费电子市场确实太“沉闷”了,苹果、三星这些巨头总在挤牙膏,OpenAI不管最后成没成功,至少能给市场搅搅局,逼着这些巨头拿出真东西。
按照现在的消息,OpenAI的首批AI设备最早2026年一季度试产,2026年末或2027年初发布。
到时候是真能搞出颠覆行业的产品,还是像AIPin、RabbitR1那样翻车,咱们再等等看。
眼下AI行业的乱战,其实也预示着这条赛道的兴旺。各大公司纷纷开始加注,也都注定了未来这一领域的兴盛。
我们能看到的,则是不远的将来各大公司的产品能够改变我们的生活。
来源:易霄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