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别人比我强,那我就付出百倍千倍万倍的努力”,这是杨影17岁进国家队前,攥着球拍对省队队友说的狠话。曾经的她是拿过世界级冠军的乒乓好手,退役后因放不下热爱转行解说,却因频繁用词不当和对邓亚萍“不敬”,慢慢淡出了公众视野。
“别人比我强,那我就付出百倍千倍万倍的努力”,这是杨影17岁进国家队前,攥着球拍对省队队友说的狠话。曾经的她是拿过世界级冠军的乒乓好手,退役后因放不下热爱转行解说,却因频繁用词不当和对邓亚萍“不敬”,慢慢淡出了公众视野。
2018年乒乓球赛场上刘诗雯和丁宁对决,杨影坐在解说席上,盯着屏幕里的比分。当时刘诗雯率先拿下2分,她没有夸选手状态好,反而慢悠悠说:“刘诗雯个子小,移动快才拿的分”,末了还补一句“她走不到最后,会被反杀”。结果刘诗雯4:3赢了,观众瞬间炸了,解说员凭什么带私人情绪预判结果。
2019年保加利亚公开赛,杨影和邓亚萍搭档解说。镜头切到邓亚萍时,她居然脱口而出“小邓”,虽说邓亚萍没皱眉头,但屏幕前的粉丝可不干了:“晚辈叫前辈‘小邓’,这是基本的尊重吗?”这些事累积起来,观众的抵制越来越多,台里只能慢慢减少她的解说场次。
2018年秋天乒乓球巡回赛的镜头对准刘诗雯和丁宁,杨影坐在解说席上,手里攥着选手资料,眼睛盯着屏幕里的刘诗雯。当刘诗雯拿下第二分时,她清了清嗓子:“刘诗雯这两分拿得巧,个子小移动快,刚好躲过丁宁的进攻”。接着她又补了一句:“不过丁宁经验丰富,后面肯定能反杀”。
结果刘诗雯4:3赢了,观众在弹幕里刷满“解说员脸疼吗?”“凭什么说人家赢球是因为个子小?”。这事还没过去,2019年保加利亚公开赛,杨影和邓亚萍搭档。镜头切到邓亚萍时,她突然笑着说:“小邓,你当年打女双的时候,可比现在的选手拼多了”。邓亚萍愣了一下,赶紧接过话:“现在的选手也很厉害,时代不同了”。
观众的怒火一下子烧起来:“晚辈叫前辈‘小邓’,这是尊重吗?”“解说席不是队里的更衣室!”这些话像刀子一样扎进杨影心里,她看着评论区的骂声,第一次觉得解说比打比赛还难。
现在的杨影很少出现在公众视野里,有人在基层乒乓球馆见过她,穿着运动服教小朋友握球拍,嘴里念叨“手指要放松,手腕要灵活”。旁边的家长认出她,说“您是当年的世界冠军吧?”她笑着点头,没有提解说的事。
对于之前的争议她没公开回应过,但粉丝偶尔会在社交平台上晒和她的合影,说“杨老师还是那个热爱乒乓的人”。台里的同事说,她偶尔会回台里帮忙整理乒乓球资料,说起当年的比赛,眼睛还会发亮,可一提到解说,就会低头沉默。
观众的态度也慢慢缓和了,有人说“她的初心是好的,只是没做好角色转换”,有人说“她的冠军成绩,不该因为解说失误被否定”。现在的她,像退到了幕后的“乒乓使者”,用另一种方式继续着自己的热爱。
和杨影一样很多运动员退役后转行解说,比如王濛的“我的眼睛就是尺”火遍全网,因为她“专业又有激情”;而杨影的问题,恰恰是“太有运动员思维”,她习惯了“要赢”,所以解说时忍不住“预判结果”,却忘了解说的本职是“让观众看懂比赛”。
再比如邓亚萍她的解说风格就很中立,会分析选手的技术特点,会讲比赛的细节,从不会“预言结果”或“带私人情绪”。杨影叫她“小邓”,可能是当年队里的“昵称”,但放在解说席上,就像把“家里的口头禅”拿到“职场”,难免让人觉得“不专业”。
还有杨影当年的世界排名第二,是打了多少场硬仗才拿到的:1997年世乒赛,她和队友拿了女团冠军;2000年悉尼奥运会,她拿了女双亚军。这些成绩,不该因为解说的失误就被否定,她的“乒乓人生”,从来都不是“解说”两个字能概括的。
杨影的经历其实是“运动员转行的缩影”,很多运动员退役后,会把赛场上的“好胜心”带到新工作里,却忘了“角色转换”。解说不是比赛,不需要“赢”,需要的是“让观众看懂”。
我觉得观众可以多一点理解,她的初心是热爱乒乓,只是用错了方式;她也可以多一点反思,解说需要的是“中立”,不是“个人观点”。毕竟,她曾经为国家拿过冠军,这份热爱,不该因为一次失误就被否定。
来源:天天看娱乐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