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灯一盏,照见旧时月明》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1 15:44 1

摘要:窗外月色如水,星子倦怠,竟都睡去了。这般时分,最宜将尘封的旧事细细摊开,把记忆中的人与物,一一安放回原处。

关注有情 点赞有爱 点个关注 评论传真情 分享传播美好。

感谢每一位关注的你。

希望与你同频共振。一道欣赏文字的海洋,感受最炽热的情感

你对这篇文章有何意见。说出你的观点,如有不满 评论区交流谢谢!

您的满意是我最大的荣幸。谢谢!

蝉声落处是清欢

夏夜沉沉,蝉声乍落,似有无形的手拨动了心弦。我独坐灯下,烛火摇曳,映着案头一纸素笺。

窗外月色如水,星子倦怠,竟都睡去了。这般时分,最宜将尘封的旧事细细摊开,把记忆中的人与物,一一安放回原处。

此刻风是热的,扑面而来,裹挟着草木的气息。我却不管,

只将心神沉入那已逝的多年光阴里。沿着纸页,悄悄诉说,把那些未曾言明的遗憾,装入将要寄往远方的信中。

夏蝉无声

《淮南子》有云:“蝉饮而不食,三十日而蜕。”昆虫虽微,竟知时节,晓更替。夏日炎炎,蝉鸣聒耳,不知止息。然万物有定时,鸣叫亦有终了。

忽有一刻,蝉声落下,天地间便陡然静了。这寂静比喧哗更教人惊醒,恍如大梦初回,不觉自问:往日那些喧嚣,都去了何处?

记得幼时,祖母常携我于院中槐树下纳凉。彼时蝉声正盛,如潮水般涌来退去。祖母摇着蒲扇,慢声道:

“蝉这般嘶叫,是因它在地下埋了七年,才得一个夏天的光阴。”我仰面问道:“那它不累么?”祖母笑而不答,

只以扇指天:“你看那月儿,看那星子,它们看了人间多少春秋,可曾说过一句疲倦?”

如今槐树犹在,蝉声年复一年,祖母却已作古十年矣。每当蝉声骤歇,我便想起她那时的神情——安详中透着彻悟,仿佛早已参透了生死轮回。

苏轼词云:“事如春梦了无痕”。当真无痕么?我看不然。每至蝉声落下时,心上的痕迹便显现出来,清晰如昨。

旧物情深

箱底藏一锦匣,内置旧物若干:半截墨锭,一枚石章,数封书信,还有一绺用红绳系着的青丝。这些物事不值几文钱,于他人眼中不过废品,于我却是无价之宝。

那墨锭是父亲所遗。他平生最爱书法,每日晨起必练字一个时辰。那日他正写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写至“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时,墨竟断了。父亲笑道:“墨也有尽时,何况人乎?”未料一语成谶,次日他便溘然长逝。那半截墨锭,

我始终舍不得研磨,每每睹物,便想起父亲挥毫时那超然物外的神态。

石章乃挚友相赠。彼时同窗共读,志气相投,常于月下论诗,雪中煮酒。后他远赴他乡,临别时刻此石章赠我,

上镌“一片冰心”四字。此后山长水远,音信渐稀,惟有此章常伴左右。王勃有言:“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然知己终难觅,既得之,纵相隔万里,心亦相近。

至于那绺青丝,则关联着一段未了的情缘。伊人明眸皓齿,笑靥如花,曾与我在海棠树下盟誓,

愿共白首。岂料世事无常,终成劳燕分飞。她剪下青丝相赠,道:“此身虽不能相随,此发愿常伴君侧。

”如今青丝尚存,伊人不知何处去矣。元稹诗云:“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信然如此。

李商隐《锦瑟》诗中有句:“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旧物之所以珍贵,非因其本身价值,而是因其承载着不可复得的情感与时光。

尺素传情

今夜执笔,欲修书一封。墨是新研的,纸是素笺,笔亦是狼毫新笔。惟有所书之事,皆是旧的。

写信这桩事,在今世几近绝迹了。人人都道便捷之重要,书信讯息,转瞬即达。然我独爱尺素传书,

只因笔墨间有温度,字迹里见性情。一封信自手中写出,经过千山万水,抵达彼人手中,其间历程,便是一段情意绵长的等待。

记得少时初次写信,是给远行的姑姑。父亲教我格式,道:“书信有其礼仪,上款抬头,正文叙情,

末了问安,一样都少不得。”我那时年幼,不解其意,只依样画葫芦。姑姑回信夸我懂事,还附寄了些外地特产。那欣喜之情,至今记忆犹新。

及长,与友人书信往来,内容愈发丰富。有时讨论诗书,有时抒发抱负,亦有互诉烦恼之时。

每每展读来函,见那熟悉的笔迹,便如见其人,倍感亲切。杜牧《寄远》诗云:“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的确,山水迢递,并不能阻隔真情流露。

今夜所要寄出的信,收信人已逝多年。明知无法送达,

却仍要写。为何?因有些话,不得不说;有些情,不得不表。纵然无人收到,书写的过程本身,便是一种释然与安放。

安放往事

人之一生,犹如长河,奔流不息。过往种种,或欢乐,或悲伤,或成功,或遗憾,皆已成为河中水珠,向前流去。然人心奇妙,总喜回望,试图从过往中寻觅什么。

祖母生前常言:“往事如烟,不可执着。”然她自个儿,却常对着祖父的遗物发呆。我少时不解,

问她既然如烟,为何还要时常回顾?祖母笑道:“傻孩子,如烟非是要人忘却,而是教人学会安放。安放得当,往事便不再是负累,而成了前行的力量。”

如今我方明白其中深意。安放往事,非是要遗忘,而是要给予其恰当的位置。

那些爱过的人,经历的事,受过的伤,得到的欢欣,都是生命的一部分。若一味压抑回避,反倒成为心结;

若终日沉湎其中,亦会错失当下。惟有心平气和地接纳,将其安置于记忆的恰当位置,方能真正地继续前行。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中有“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之句。草木尚且知时,枯荣有序,人又何尝不应如此?过去的就让它过去,不必执着,只需安放。

今夜,我将往事一一取出,拂去尘埃,审视摩挲,然后重新安放。

那些遗憾,那些未竟之事,那些来不及说的话,都将装入信中,寄往远方。虽不能改变什么,但心却因此轻松了许多。

月眠心醒

夜已深,月华西斜,星子确已沉睡。窗外风声渐息,燥热退去,偶有虫鸣响起,更显寂静。

我忽想起王维的诗句:“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此间虽无桂花春山,但心境相通。只有当外界喧嚣止息,内心才能真正清醒。白日的纷扰杂念,此刻皆已沉淀,惟有心绪清明如镜。

这般时刻最宜自省。回顾来路,审视自身,明白得失,看清方向。古人重视自省,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之所以能省,是因为心静。心静则明,明则通达。

今夜,我省思多年时光,省思过往人事,省思自身变化。那些曾经以为放不下的,如今已能平和面对;那些曾经遗憾的,如今已成生命的一部分。岁月教人成长,磨砺使人坚韧,而自省让人明智。

诸葛孔明《诫子书》云:“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确是如此。惟有在如此宁静的夜晚,心无杂念,方能明志致远。

寄信远方

信已写就,密密麻麻三页纸,载满了多年未曾言明的话语。我将它细细折好,装入信封,写上地址——那是一个永远无法送达的地址。

但我仍要寄出。因为寄信的目的,有时不在于对方收到,而在于自己表达了。正如古人祭奠先人,明知其不知飨,仍要虔诚祭祀,为的是表达哀思与敬意。

这封信,或许永远无法抵达收信人手中,但它已经完成了它的使命——它让我将心中的遗憾与思念具象化,赋予它们形态,然后放手让它们离去。

王安石有诗:“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写信一事,看似简单,实则不易。尤其是写一封不寄出的信,需要多大的勇气与释然。

我将信笺置于案头,待天明后投递。尽管知道结果,仍要完成这个过程。因为人生许多事,重要的不是结果,而是过程本身。

蝉声又起

东方既白,晨曦微露。忽然间,蝉声又起,打破了黎明的寂静。

这新一天的鸣叫,与昨日相似,又不同。相似的是声音,不同的是时光。蝉还是蝉,却已非昨日之蝉;我还是我,却已非昨日之我。

《诗经》有云:“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时光流转,万物变迁,惟有情思不断。

我推开窗,让清新的空气流入。晨风拂面,已无昨夜的燥热,反而带着一丝凉意。远处的山峦在晨雾中若隐若现,宛如一幅水墨画。

新的一天开始了。昨夜的沉思与书写,已成过往。那些安放好的记忆,将继续留在它们的位置上,不再扰乱心绪。而我将面对新的生活,迎接新的挑战。

李白《早发白帝城》诗云:“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人生如行舟,不断向前。回首过往是为更好前行,而非停滞不前。

生命如蝉

祖母曾言:蝉埋地下七年,方得一个夏天的光阴。如此短暂,却仍竭力鸣叫,不知疲倦。为何?因为它活着的目的,就是尽情歌唱它的生命。

人亦如此。生命或许短暂,或许漫长,但重要的是如何度过。是否有尽情地活过?是否发出了自己的声音?是否爱过、痛过、笑过、哭过?是否无憾?

苏轼《前赤壁赋》云:“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生命虽短,若能活得精彩,便不负此生。

那些过往的人与事,无论美好还是遗憾,都是生命的一部分。接纳它们,安放它们,然后继续前行,这才是对生命最好的尊重。

就像蝉,明知夏日将尽,仍要歌唱。直到最后一声落下,也无怨无悔。

清欢自在

历经一夜沉思,我心已然平静。那些遗憾与思念,都已装封信中,即将寄往远方。尽管无法送达,但心意已表,便无遗憾。

此刻顿觉轻松自在,仿佛卸下了重担。原来放下执念,竟是这般滋味。

苏轼词云:“人间有味是清欢。”这清欢之味,不在于轰轰烈烈,而在于平淡中的宁静与满足。安放了往事,释怀了遗憾,心无挂碍,方得清欢。

我看向窗外,阳光已经洒满大地,蝉声阵阵,生机勃勃。新的一天完全展开了。

那封信仍静静地躺在案头,等待着被投递。我知道,当我将它投入邮筒的那一刻,就是真正的放下与释然。

余韵绵长

人生如四季更迭,寒来暑往,秋收冬藏。每个阶段都有其意义,

每段经历都有其价值。那些曾经以为过不去的坎,终将成为过往;那些曾经痛彻心扉的事,终将淡去痕迹。

重要的是,我们能否从经历中成长,能否学会安放往事,能否继续前行。

蝉声落下又起,岁月更迭不息。惟有心境平和,方能应对万变。

今夜之后,我或将再次回首,但不会再执着。因为我知道,一切往事都有其位置,一切情感都有其归处。

只需安静地,专注地,将记忆里的旧人旧物,在心里重新安放到属于他的位置。

然后,继续前行。

如同那夏蝉,落下又起,生命不息,歌唱不止。

《庄子》有云:“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生命虽短,若能活得明澈通透,便不负这匆匆光阴。

窗外,蝉声正盛。这不知疲倦的鸣唱,何尝不是对生命最好的礼赞?我执起案头那封信,触手生温,

仿佛那些未能言说的遗憾已在此夜得到了温柔的安放。忽想起《周易》有言:'无平不陂,无往不复'。天地万物,皆在循环往复中生生不息。

正如这蝉声,今夏落去,来年又起;正如人间情意,看似消散,实则早已融入血脉,成为我们行走世间的底气。

烛烬香残,东方既白。我将信笺收入怀中,不必投递,亦不必惆怅。

因我已知晓——真正的告别从不是遗忘,而是带着所有过往给予的勇气,

在蝉声复起时,继续向前走去。"

点赞 在读 关注 不错过 。

来源:每天学易点藏风聚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