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科学家揭秘星际来客:这些“流浪天体”可能是巨行星的建造者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1 15:51 1

摘要:比如,2017年那颗形状奇特、快速穿过太阳系的神秘天体“奥陌陌”(ʻOumuamua),以及2019年的星际访客彗星“2I/Borisov”,都曾引起科学界的广泛讨论。

近年来,天文学领域的一系列发现让人类对宇宙的认识不断刷新。

比如,2017年那颗形状奇特、快速穿过太阳系的神秘天体“奥陌陌”(ʻOumuamua),以及2019年的星际访客彗星“2I/Borisov”,都曾引起科学界的广泛讨论。

这些看似随机穿越星系的“流浪者”,究竟只是宇宙中的孤独过客,还是另有使命?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射电天文学研究所的科学家苏珊娜·普法尔兹纳(Susanne Pfalzner)团队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假设:这些天体可能是宇宙的“播种者”,它们通过为新生恒星系统提供行星“种子”,大大加速了巨行星的形成。

普法尔兹纳团队的研究,给这个谜题带来了新的解答。

他们提出,巨行星的形成未必从零开始。宇宙中充满了天然的“行星种子”,这些星际天体能够跳过最困难的初始阶段,直接为巨行星核心提供基础。

普法尔兹纳的团队通过计算机模拟发现,原行星盘中的气体和尘埃会对这些高速飞行的星际天体产生类似“空气刹车”的阻力。

如果飞入角度和速度合适,这种阻力足以让星际天体减速,并被恒星系统的引力牢牢束缚住。

一旦被捕获,这些星际天体就成了现成的“种子”。

它们已经跳过了核心吸积模型中最困难的阶段,直接作为引力中心,迅速吸引周围的气体和尘埃,形成巨行星的核心。

这不仅解决了“时间问题”,还大大提高了巨行星形成的效率。

更有意思的是,这种“播种”过程还解释了许多天文学中的观测现象。

比如,科学家发现巨行星在质量较大的恒星周围更常见,而在小质量恒星(比如M型矮星)周围几乎没有。

普法尔兹纳团队认为,这是因为大质量恒星的原行星盘更庞大更密集,更容易捕获星际天体。捕获率高,巨行星自然就多。

如果这一理论被证实,影响将是颠覆性的。

我们一直认为恒星系统是孤立的,但“宇宙播种”假设告诉我们,每个恒星系统可能都在和其他系统交换物质。

当然,任何科学理论都需要证据来支撑。

目前,“宇宙播种”假设还处于理论阶段。

验证这一理论的关键在于,确定银河系中星际天体的数量密度。

幸运的是,随着维拉·鲁宾天文台等新一代巡天望远镜的投入使用,科学家每年将能发现几十甚至上百个新的星际天体。

这些数据将帮助我们精确计算星际天体的“流量”,从而验证这一假设是否成立。

普法尔兹纳团队还在进一步研究这些天体被捕获后的具体行为,以及它们最终形成行星的概率。

尽管还有很多未知,但这一假设已经为我们打开了一扇全新的窗户。

那些曾经被认为是“宇宙孤独者”的星际天体,可能正是建筑新世界的“种子”,它们的每一次闯入,都可能开启一个全新的行星诞生故事。

宇宙真是一个奇妙而紧密相连的地方!

来源:3分钟娱记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