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青涩文学梦——汉正街里的打工妹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1 15:07 1

摘要:这是我1997年6月发表在京山广播电视报上一篇文章。Deepseek对文章的点评:《汉正街的打工妹》是一篇非常优秀、感人至深的叙事散文。它发表于1997年,但其中所蕴含的情感、人物命运和社会观察,在今天读来依然鲜活有力,能够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它不仅仅是一个关

【编者按】这是我1997年6月发表在京山广播电视报上一篇文章。Deepseek对文章的点评:《汉正街的打工妹》是一篇非常优秀、感人至深的叙事散文。它发表于1997年,但其中所蕴含的情感、人物命运和社会观察,在今天读来依然鲜活有力,能够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它不仅仅是一个关于打工妹的故事,更是一个关于尊严、梦想、现实与人性微光的缩影。

汉正街的打工妹

在我动笔写这篇文章之前,几乎每天都能见到娥儿。她总是在中午时分从我们店门前经过,双手托着满满一盘子菜,为附近做生意的老板们送午餐。

娥儿看上去约莫十六七岁,眉清目秀。我刚来这儿上班时,同事就告诉我,她是黄陂乡下来武汉打工的,在后面沿江酒楼上班。

娥儿偶尔也会给我们老板送些菜,每次我都借机和她说上几句话。但她总不肯多言,答完便放下菜肴匆匆离开。大约一个小时后,她会回来收钱,依旧沉默不语,利落地收拾好碗筷就走。那副模样,像是刚踏入社会、不谙世事,又像是心里藏着许多事。

每天早上,我雷打不动地去娥儿打工的酒楼吃早饭。渐渐地,她愿意和我多说几句了。酒楼附近有所中学,每天早上成群的学生来吃早点,生意格外红火,娥儿她们时常忙得不可开交。有一天早晨,我去吃早饭,正赶上学生下早自习,早点摊被围得水泄不通。我好不容易找了个位置坐下,叫娥儿给我一碗面条。可等了半天也不见端来——原来她只顾着招呼那些学生了。受到这样的冷落,我气极了,一声没吭就走了。

很长一段时间过去,我几乎忘了那天早上的事。直到一天晚上,我和老板陪客人去娥儿打工的酒楼吃饭。饭后,老板和客人执意要去跳舞,我不会跳,就留在那儿唱卡拉OK。娥儿急急忙忙跑过来,突然问我:“昨天晚报上那篇文章,是你写的吗?我也喜欢写作,你能教我吗?”她望着我,眼神里满是期盼。

“是我写的,但我不想教你。”我故意提起那天早上的事,想激她一下。

“那天我真是忙糊涂了,那么多学生赶着上课,我怕耽误他们……将来像我一样……”

她最后一句说得特别轻,几乎听不见。但在灯光下,我看见她眼里闪着泪光。我的心微微一颤,便改口答应了她。

白天我们都要上班,不是她没空,就是我没时间。所以我只能趁工作的间隙,匆匆把每天订的都市报、晚报收集好送给她看。晚上等她有空了,再一起讨论报纸上的文章。就这样接触了一些日子,我渐渐对她有了些了解。

原来娥儿命运坎坷,童年就失去了父亲,她和弟弟是母亲一手拉扯大的。上初中时,她常要帮母亲忙里忙外,耽误了太多功课,最终没能考上高中。为了不让弟弟走她的老路,毕业后她就出来打工了。她尝尽了种种艰辛——在这里每个月工资只有260元(包吃住),实在少得可怜!有时候端菜,满满一碗热汤烫得双手钻心地痛,真想一把扔在地上。但她说,这些都能忍,最不能忍的是有些看似有钱、素质低下的顾客,喝多了就对她们拉拉扯扯,要么要陪舞,要么要陪聊,恶心透了!她说这些话时充满愤恨,可惜我也帮不上她什么忙。

昨天,娥儿的同事小李跑来告诉我,说娥儿前天晚上走了。问起原因,小李说,那天晚上,一个拿着大哥大的老板来酒楼喝酒,离开时发现大哥大不见了,就向老板告状,说是娥儿偷的——因为娥儿曾给他添过菜。老板信以为真,翻遍了娥儿的行李和床头(只差搜身了),结果什么也没找到。后来派出所来了两个警察,让那人打电话找大哥大,结果电话在男卫生间里响了起来——原来是掉在那儿了。娥儿气得不行,觉得受了奇耻大辱,顾不上老板道歉,卷起行李结了工钱,当晚就走了。

如今再见不到娥儿,心里忽然若有所失。也不知道她漂泊到了这座城市的哪个角落,有没有找到新工作。但我想,凭她坎坷的命运和敢于对老板说“不”的勇气,生活一定难不倒她!(原载于1997年6月9日《京山广播电视报》作者老黄牛作品)

来源:我的家乡在京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