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场关于“预制菜”的风暴在中国餐饮界迅速发酵。起因是西贝餐饮与罗永浩的一场交锋,将餐饮巨头光环下的行业现状摆上了台面。预制菜,这个本该便捷生活的产物,为何成了众矢之的?行业的模糊标准,又如何影响着每一位消费者?
一场关于“预制菜”的风暴在中国餐饮界迅速发酵。起因是西贝餐饮与罗永浩的一场交锋,将餐饮巨头光环下的行业现状摆上了台面。预制菜,这个本该便捷生活的产物,为何成了众矢之的?行业的模糊标准,又如何影响着每一位消费者?
有些人或许认为,“预制菜”就是大众餐桌上的速食菜肴,方便快捷,没什么好争议的。可事实远没有这么简单。2024年3月,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门联合发布过明确通知:预制菜,指的是用食用农产品经过工业化预加工后制成、需要加热或熟制方可食用的预包装菜肴。
标准同时排除了几种情况:比如连锁餐饮厨房向自家门店配送的净菜、半成品,以及速冻米面、盒饭、盖浇饭、汉堡等主食类食品,都不算作预制菜。问题就出在这些“例外”上。
一些餐饮巨头,特别是西贝、太二酸菜鱼等连锁品牌,正是利用这些规则模糊地带,把中央厨房提前制作好的菜品配送到门店加热,再打着“现做”的旗号售卖。
消费者对“现做菜”的期望,是新鲜食材、现场烹饪、明火炒制。这样的行业操作,显然和消费者的直观认知有巨大落差。预制菜与现炒菜的界限,被模糊成了一场文字游戏。
预制菜的出现,本意是提升效率,降低成本。可在实际消费中,许多餐饮企业用预制菜顶替现做菜,却依然收取现炒菜的价格。这一现象在高档酒店同样普遍,甚至连包装都没拆就上桌,消费者一眼就能看出破绽。
对比来看,萨莉亚作为“预制菜之王”,用30元人均的价格提供意面、披萨等西餐,70%的菜品单价在20元以下。2024财年,萨莉亚营收达到25亿元。这种价格策略赢得了大量消费者认可。反观一些本土餐饮品牌,价格高企,信息不透明,消费者自然心生不满。
有些声音认为,消费者完全可以用脚投票。可现实是,行业缺乏有效监管,明知有问题的商家照样生意不减。比如9月17日,西贝门店依然有零星顾客光临。背后反映的,是消费者维权意识不足,商家风险成本过低。
预制菜本身并非原罪。中国14亿人口,每天保障新鲜现炒的三餐,确实不易。预制菜是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行业自律与监管到位,是前提。现行规定要求,凡是使用预制菜的餐饮企业,菜单上必须明示,保障消费者知情权,违规最高可罚10万元。
现实却是,这一规定形同虚设。多数商家对外只字不提预制菜,仍以现做菜的价格售卖。监管部门也常常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有在315等关键节点,才会严查重罚。
面对这种局面,消费者开始自发行动。广州、江门、成都等地不少餐馆开启直播后厨,透明炒菜流程,一度吸引大批顾客。数据显示,直播炒菜让大米先生等品牌观看量突破340万,成交量大增。麻六记、罗小蝇馆子等通过透明化运营赢得流量红利。
但这种“直播自证”模式能否持续?部分观点质疑,商家火爆后,订单激增,是否会重回预制菜老路?行业真正健康发展,依然离不开权威监管和行业自律。
环顾欧美等发达国家,食品行业监管极为严格。中国也有明文规定,违规使用预制菜最高可罚10万,严重的甚至要罚到责任人年收入的10倍。但地方执法往往重发展、轻监管,导致商家有恃无恐。
或许有人会说,普通消费者未必在意这些行业内幕,吃得习惯就好。但从另一个角度看,正是这种“得过且过”的消费习惯,纵容了商家的不规范操作。没有压力,行业就难有动力自我革命。
目前看来,预制菜风波只是餐饮行业乱象的冰山一角。互联网让信息透明化,消费者监督权被不断放大。不良商家越来越难以躲避大众的目光。
或许,餐饮企业与监管部门更需要正视的,是如何让消费者拥有充分知情权,价格与品质透明匹配。行业规则一旦明确,违规成本提升,市场自然会优胜劣汰。
来源:素年文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