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科技圈最受关注的动态之一,莫过于摩尔线程的科创板上市进程。作为国内唯一一家实现全功能GPU商业化落地的企业,它的上市不仅关乎自身命运,更被看作中国半导体产业“自主突围”的重要里程碑。
最近,科技圈最受关注的动态之一,莫过于摩尔线程的科创板上市进程。作为国内唯一一家实现全功能GPU商业化落地的企业,它的上市不仅关乎自身命运,更被看作中国半导体产业“自主突围”的重要里程碑。
9月21日,距离摩尔线程上会仅剩5天(9月26日科创板审议),其估值争议、技术突破、市场前景等话题再度被推上风口浪尖。今天我们就来聊透这家“国产GPU第一股”——它凭什么对标英伟达?上市后值多少钱?普通投资者该不该关注?
如果一切顺利,9月26日,上交所上市委将审议摩尔线程的首发申请。这意味着,这家成立仅4年的科技公司,即将成为A股市场上“国产全功能GPU第一股”。
回顾其上市之路,堪称“高速通关”:
2024年11月,与中信证券签署辅导协议,启动科创板IPO;2025年6月30日,IPO申请获上交所受理;2025年9月5日、9月18日,连续通过上交所两轮问询(涉及营收真实性、研发投入有效性等核心问题);按当前节奏,9月26日过会几无悬念。一旦上市,摩尔线程的市值表现将成为观察“国产替代”赛道的风向标——它能否打破国际巨头(如英伟达)的垄断?能否用技术实力证明“中国芯”的潜力?答案即将在未来一周揭晓。
提起GPU,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是英伟达(NVDA.US)。这家美国公司凭借CUDA生态和高端芯片(如H100、A100),几乎垄断了全球AI算力和图形渲染市场。而摩尔线程的野心,正是从英伟达的“统治区”里撕开一道缺口。
从技术路径看,摩尔线程的“MUSA架构”全功能GPU,直接对标英伟达的CUDA生态——它不仅能处理图形渲染(如游戏、工业设计),更能在AI训练、高性能计算等核心场景落地。其推出的MTT S4000板卡、KUAE夸娥集群等产品,已实现对英伟达H20的部分替代,尤其在政务、金融、能源等关键领域的国产化替代中表现亮眼。
但必须承认,二者的差距依然明显:英伟达全球市占率超80%,生态壁垒(CUDA开发者超3000万)难以撼动;而摩尔线程目前的市场份额还很小,生态建设尚处早期。不过,正如其创始人张建中(前英伟达全球副总裁)所言:“国产GPU不是要‘打败’英伟达,而是要‘补上’中国在高端算力领域的短板。”
关于摩尔线程的估值,市场分歧极大。乐观者认为它是“国产替代的核心资产”,悲观者则担忧其“持续亏损+竞争加剧”。结合最新数据(截至2025年9月21日),我们认为其估值可能在以下区间:
短期(2025年):800-1000亿元。摩尔线程尚未盈利(2025年上半年净亏损2.71亿元),短期估值更多依赖“国产替代”的政策溢价。若按2025年预期营收10亿元计算,市销率(PS)约80-100倍(高于寒武纪等同行,但考虑其“全功能GPU”的稀缺性,市场可能给予溢价)。中期(2026-2027年):1500-3000亿元。若摩尔线程实现盈利拐点(预计2027年),且AI智算产品营收占比稳定在90%以上(2025年上半年占比94.85%),其估值可参考英伟达的成长阶段。假设2027年营收达50亿元,按30-60倍PS计算,市值约1500-3000亿元。长期(2028年后):4000-5000亿元(需技术突破)。若其“平湖”架构芯片实现万卡集群规模化应用,且MUSA生态兼容CUDA 90%以上功能,市场份额有望提升至国内AI算力市场的10%(2024年国内AI算力市场规模约3000亿元),对应营收300亿元,参考英伟达当前PS(约30倍),市值或突破9000亿元(但这一预期需依赖技术超越与市场扩张的双重验证,不确定性极高)。摩尔线程的投资价值,本质上是“国产GPU赛道”的长期潜力与短期风险的博弈。
稀缺性:国内唯一实现全功能GPU商业化落地的企业,其他玩家(如寒武纪、景嘉微)多聚焦专用GPU,摩尔线程的“全场景覆盖”是其核心壁垒。高增长:2022-2024年营收复合增长率超200%(2022年0.46亿→2023年1.24亿→2024年4.38亿);2025年上半年营收7.02亿,超过去三年总和。其战略转型(从消费级显卡转向AI智算)已见成效,毛利率从2022年的-70%提升至2025年上半年的69%。资本背书:背后站着红杉中国、腾讯、中国移动等顶级机构,累计融资超71亿元,IPO拟募资80亿元用于研发,资金储备充足。风险点:
持续亏损:2022-2024年累计亏损超50亿,2025年上半年仍亏2.71亿。盈利拐点(预计2027年)能否兑现,取决于技术迭代速度与市场竞争。强敌环伺:国内有壁仞、沐曦等对手,国际巨头英伟达H20已恢复在华销售,AMD也在加速布局。若技术落后,市场份额可能被挤压。供应链隐患:采用Fabless模式(无晶圆厂),芯片制造依赖中芯国际(受美国“实体清单”限制),成本上涨40%(2024年数据);此外,预付款(5.67亿)流向三家香港新贸易商,回收风险需警惕。摩尔线程的上市,是国产GPU产业的一次“成人礼”。对长期价值投资者而言,它是观察“中国芯”突破的绝佳窗口——若能见证其技术突破(如MUSA生态成熟)与盈利拐点(2027年),未来3-5年或迎来数倍甚至十倍增长空间。
但对短期投机者来说,需警惕“估值泡沫”:若上市估值超1500亿元(对应发行价约33元/股),可能已透支未来1-2年成长性;若涨幅超100%,建议部分止盈。
最后提醒:半导体投资门槛高、周期长,摩尔线程的故事才刚刚开始。普通投资者若想参与,不妨用“小仓位+长线思维”,重点关注其技术落地进展(如万卡集群应用)与盈利拐点信号(如毛利率持续提升、费用率下降)。
来源:亮眼财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