枪林弹雨中的坚守!看了《保卫延安》,彭老总就像在心中扎下了根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1 13:55 2

摘要:1954 年 6 月,一部震撼文坛的长篇小说 ——《保卫延安》横空出世,一经出版便迅速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热潮 ,成为了那个时代人们争相传阅的佳作。这本书的作者杜鹏程,1921 年出生于陕西韩城县苏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 ,年少时饱经生活的磨难,忍饥挨饿是常态。19

1954 年 6 月,一部震撼文坛的长篇小说 ——《保卫延安》横空出世,一经出版便迅速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热潮 ,成为了那个时代人们争相传阅的佳作。这本书的作者杜鹏程,1921 年出生于陕西韩城县苏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 ,年少时饱经生活的磨难,忍饥挨饿是常态。1938 年,年仅 17 岁的他和同学奔赴延安,从此踏上革命道路。1942 年,杜鹏程进入延安大学,系统学习政治、经济、哲学、历史和文学等知识 ,知识素养和思想水平得到极大提升 。毕业后,他到陕甘宁边区被服厂当基层干部,工作之余开始观察生活,为接触到的老红军、老八路写人物小传,为日后的文学创作积累了宝贵素材 ,也在这时萌生了终身从事文艺创作的念头。

1947 年,解放战争进入关键时期,蒋介石调集精兵强将重点进攻山东和陕甘宁解放区。杜鹏程从被服厂调入西北新闻社,成为西北野战军第二纵队独立第四旅第十团二营六连的随军记者 。在接下来的两年多时间里,他跟随部队南征北战,亲身经历了无数次激烈战斗,走遍西北大部分地区,沙漠、草原、戈壁、崇山峻岭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在枪林弹雨中,杜鹏程与战士们同生共死,结下了深厚友谊,深刻体会到他们的忠诚质朴与视死如归 。他将这些经历和感受都记录在近 200 万字的《战争日记》中 ,这些日记成为他日后创作的重要素材。

1949 年末,战争硝烟尚未完全散去,杜鹏程随军进入帕米尔高原上的小城喀什 ,便迫不及待地依据《战争日记》着手草拟长篇报告文学提纲 。他与昏暗的小煤油灯为伴,夜以继日地写作 ,军营斗室堆满材料,要进去都得跳来跳去。1950 年 5 月,初稿基本完成 ,但在写作过程中,杜鹏程逐渐意识到这部报告文学虽有闪光点 ,却存在冗长、杂乱、枯燥的问题,远不能满足他内心对这场伟大战争的表达渴望 。经过痛苦思索,他毅然决定放弃原计划 ,重新构思一部长篇小说,要将西北战场的伟大人民解放战争完整地呈现给世人 ,传达出战士们令人永生难忘的精神,让后人永远铭记他们的功绩。

于是,杜鹏程全身心投入到《保卫延安》的创作中 。写作过程异常艰难,他多次遇到难以跨越的困难 ,甚至后悔自己不自量力 。但每当想起中国人民苦难的过去、脚下的土地以及牺牲和活着的战友 ,抚摸着烈士遗物 ,他又从中汲取力量 ,鼓起勇气继续创作 。钢笔磨出手指硬茧,眼珠布满血丝 ,饿了啃冷馒头 ,累了头上敷湿毛巾 。写到激动处 ,笔跟不上手 ,手跟不上心 ,热血冲击胸膛 ,眼泪滴落在稿纸上 。就这样,经过近半年夜以继日的创作 ,他完成了上百万字的初稿 。完成草稿当天 ,他累得倒头睡了两天两夜 。之后,《保卫延安》又历时四年多 ,九易其稿 ,反复增添删削数百次 ,才最终得以出版 。

1947 年,解放战争的局势风云变幻,蒋介石妄图挽回败局,精心策划了对陕北和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其中,延安 —— 这座革命圣地,成为了国民党军队的首要目标。胡宗南率领着约 25 万国民党精锐部队,气势汹汹地扑向陕甘宁解放区 ,其兵力远超我军,装备也更为精良,一场严峻的考验摆在了共产党人面前。

面对敌众我寡的悬殊态势,毛主席、彭老总等领导人以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果断决定主动放弃延安 。这一决策在当时犹如一颗重磅炸弹,让许多战士和群众一时难以接受。延安,承载着无数共产党人的理想与信念,是革命的摇篮,放弃它谈何容易?但毛主席深知,“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暂时的撤离是为了保存有生力量,以退为进,寻找战机,最终实现更大的胜利。

1947 年 3 月 18 日,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同志在夜色的掩护下,悄然撤离延安,踏上了转战陕北的艰难征程 。3 月 19 日,西北野战兵团在完成掩护党中央、中央军委机关及群众转移的任务后,主动撤出延安 ,给胡宗南留下了一座空城。胡宗南占领延安后,得意忘形,以为取得了重大胜利,蒋介石也发来贺电,对他大肆吹捧 。然而,他们都没有料到,这仅仅是一场噩梦的开始,等待他们的将是我军一系列凌厉的反击 。

我军撤离延安后,彭德怀司令员按照党中央的战略部署,迅速制定了作战计划,决定在青化砭地区设下埋伏,给敌人来一个迎头痛击 。青化砭,这个位于延安东北的小镇,地形复杂,沟壑纵横,是一个天然的伏击战场 。彭德怀以敏锐的洞察力,看中了这里的地形优势,决心在此布下天罗地网,让敌人有来无回 。

为了诱敌深入,西北野战军以小部兵力佯装主力部队,向安塞方向撤退,故意制造出仓皇逃窜的假象 。胡宗南果然中计,他误以为我军主力在安塞,急忙命令部队向安塞方向追击 。同时,派出整编二十七师三十一旅旅部及一个团沿成榆公路北犯,企图保障其侧翼安全 。3 月 25 日,敌三十一旅进入我军精心布置的伏击圈内 ,彭德怀一声令下,我军以六倍于敌的兵力,从四面八方如猛虎下山般冲向敌人 。一时间,枪炮声震耳欲聋,喊杀声惊天动地 。战士们怀着对敌人的满腔怒火,奋勇杀敌,仅用了一个多小时,就全歼敌军近 3000 人 ,活捉其旅长李纪云 。青化砭伏击战的胜利,犹如一声春雷炸响。它是我军撤离延安后的第一个大胜利,极大地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振奋了边区军民的斗志 。

青化砭战役后,彭德怀并没有给敌人喘息的机会,他敏锐地捕捉到了新的战机,将目光投向了蟠龙镇 。蟠龙镇,是国民党军在陕北的重要补给基地,囤积着大量的物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彭德怀决定集中兵力,攻打蟠龙镇,切断敌人的补给线,进一步削弱敌人的战斗力 。

为了确保战役的胜利,彭德怀进行了周密的部署 。他命令连长周大勇随三团一起执行一项特殊任务 —— 佯装打了败仗,引诱敌人北上 。周大勇带领战士们巧妙地与敌人周旋,他们佯装连打败仗的样子,牵着敌主力 10 多万人在一个个山头上转,成功地将敌人引向了蟠龙镇北 400 里外的绥德 。敌人被周大勇他们的 “表演” 所迷惑,误以为我军主力向北逃窜,便倾巢而出,向北追击。

就在敌人主力被调往绥德之时,我军主力迅速向蟠龙镇集结 。5 月初,蟠龙镇攻坚战正式打响 。我军以迅猛的攻势,向蟠龙镇发起了猛烈的攻击 。敌人凭借着坚固的工事和优势的火力,进行了顽强的抵抗 。战斗打得异常激烈,双方展开了激烈的争夺 。我军战士们毫不畏惧,他们冒着敌人的炮火,奋勇向前,与敌人展开了殊死搏斗 。经过一番艰苦的战斗,我军终于攻克了蟠龙镇,全歼守敌第 167 旅 6700 人 ,缴获面粉 1 万多袋,子弹百万余发 。

当远在绥德城的敌二十九军军长刘戡得知蟠龙镇失陷时,如梦初醒,他哭丧着脸哀叹 “打糊涂仗”。蟠龙镇大捷后,周大勇和战士们又巧妙地把敌人 “护送” 回来 。当敌人爬回蟠龙镇时,我军已转移到真武洞地区休整 ,敌人只能望着空荡荡的蟠龙镇,徒呼奈何 。

沙家店战役,是延安保卫战中的关键一战,也是我军从战略防御转入战略反攻的重要转折点 。经过前几次战役的打击,国民党军虽然遭受了重创,但仍不甘心失败,妄图作最后的挣扎 。胡宗南整编三十六师增援榆林后又马不停蹄地南下,企图配合由南向北的敌主力部队,和我军决一死战。

彭总按照党中央的战略部署,决定在沙家店地区设伏,歼灭敌人的主力部队 。他深知这场战役的重要性,亲自来到前线,仔细勘察地形,精心制定作战计划 。彭总向前来汇报情况的旅长陈允兴分析战场形势,讲述战略思想,他的话语充满了智慧和信心,让陈旅长感到兴奋、激动 。在彭总的指挥下,我军各部队迅速进入指定位置,严阵以待 。

战斗打响后,我军首先对敌人的先头部队发起了猛烈的攻击 。敌人被我军的突然攻击打得措手不及,阵脚大乱 。但他们很快就组织起了反击,双方展开了激烈的交火 。战场上硝烟弥漫,枪炮声震耳欲聋 。我军战士们不畏强敌,他们英勇奋战,与敌人展开了殊死搏斗 。经过一整天的激战,我军成功地将敌人包围在了沙家店地区 。

为了尽快消灭敌人,彭总下达了总攻的命令 。我军各部队如猛虎下山般冲向敌人,与敌人展开了白刃战 。战士们高喊着口号,奋勇杀敌,他们的身影在硝烟中穿梭,仿佛战神下凡 。在我军的猛烈攻击下,敌人的防线逐渐崩溃,他们纷纷缴械投降 。最终,沙家店一仗,我军歼灭敌一二三旅和三十六师,活捉敌旅长刘子奇和师长钟松 。沙家店战役的胜利,彻底扭转了西北战场的局势 ,我军从此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反攻 。

《保卫延安》在文学史上犹如一座巍峨的丰碑,具有不可估量的开创性价值 。它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第一部大规模正面描写解放战争的鸿篇巨制 ,以其宏大的叙事结构和全景式的战争描写,为后世战争小说的创作开辟了崭新的道路 ,树立了光辉的典范 。

在叙事结构上,《保卫延安》突破了以往文学作品的局限,将笔触深入到战争的各个层面 。它不仅展现了高层将领的战略决策和指挥艺术,如彭德怀将军在战场上的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还细腻地描绘了基层战士的战斗生活和内心世界,像周大勇等普通战士在枪林弹雨中的英勇无畏、坚韧不拔 。通过这种全方位、多层次的描写,作品构建起了一个完整而真实的战争世界,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与壮烈 。

全景式的战争描写是《保卫延安》的一大突出特色 。作者杜鹏程以雄浑的笔触,描绘了延安保卫战中一系列波澜壮阔的战役,如青化砭伏击战、蟠龙镇攻坚战、沙家店战役等 。他详细地叙述了每场战役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生动地展现了战争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在描写战斗场面时,杜鹏程运用了丰富的细节和生动的语言,将炮火的轰鸣、战士的呐喊、鲜血的飞溅等场景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读者眼前 ,让读者深刻地感受到了战争的紧张和激烈 。

作品对英雄人物的塑造也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 。周大勇、王老虎、李诚等英雄形象鲜明生动,个性突出 。他们不仅具有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还拥有坚定的信仰、高尚的品质和丰富的情感世界 。作者通过描写他们在战争中的成长历程和内心变化,展现了英雄人物的人性光辉和人格魅力 ,使这些英雄形象成为了广大读者心目中的精神楷模 。

《保卫延安》的史诗风格更是为其增添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作品以宏大的历史背景为依托,以英雄人物的事迹为主线,展现了人民战争的伟大力量和历史意义 。它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记录历史、传承精神的史诗 ,让后人能够从中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激情与热血,汲取前进的力量。

1954 年 6 月,《保卫延安》一经问世,便如同一颗璀璨的明星,在全国范围内引发了强烈的反响,成为了全民传阅的红色经典 。作品出版后,迅速在各行业中掀起了一股阅读热潮 。解放军战士们对这部作品爱不释手,他们从书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感受到了战友们的英勇和牺牲精神,从而更加坚定了保家卫国的信念 。学生们被书中的英雄事迹所激励,他们立志要向英雄们学习,为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学习 。

教师们将《保卫延安》作为教育学生的重要素材,通过讲解作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工人们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也纷纷捧起这本书,感受着革命先辈们的奋斗精神,从中汲取力量,更加努力地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中 。

《保卫延安》的影响力不仅局限于国内,还传播到了海外 。它被翻译成英、俄、蒙、越、朝文、维吾尔文等多种文字 ,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 。这些译本让世界各地的读者有机会了解中国革命的历史,感受到中国人民的英勇和坚韧 。许多外国读者被作品中所展现的革命精神和人性光辉所打动,对中国革命和中国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

除了在书籍领域的广泛传播,《保卫延安》还被改编成多种艺术形式,进一步扩大了它的影响力 。它被改编成话剧,在舞台上生动地再现了延安保卫战的历史场景,演员们的精彩表演让观众们仿佛置身于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深刻感受到了革命先辈们的英勇和牺牲精神 。被改编成连环画,以生动形象的画面和简洁明了的文字,将故事呈现给了更多的读者,尤其是青少年读者 。这些连环画成为了他们了解革命历史的重要途径,激发了他们对革命先辈的敬仰之情 。还被改编成电视剧,通过电视这一强大的媒体平台,将作品的魅力传递给了更广泛的观众群体 。电视剧的播出,让更多的人了解了《保卫延安》,感受到了红色经典的魅力 。

来源:细看历史三棱镜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