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短视频焦虑」的当下,家长可以做些什么?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4-17 20:50 1

摘要:这些画面,可能很多家长都熟悉:因为孩子玩手机而爆发家庭矛盾,担心孩子学习能力下降,甚至害怕玩手机上瘾影响生活,这成了当下家长们的普遍焦虑。

最近在社交媒体上,看到越来越多家长的发帖或评论,有些语气焦急,有些充满无力:

「孩子一回家就抱着手机玩游戏,叫吃饭不理人,说几句就急眼了。」

「写作业拖拖拉拉,一边写一边偷偷看视频,一催就吵架。」

「每天都在斗智斗勇,刚把手机收走,他就开始悄悄用家里的 pad,再收走就玩电话手表。」

这些画面,可能很多家长都熟悉:因为孩子玩手机而爆发家庭矛盾,担心孩子学习能力下降,甚至害怕玩手机上瘾影响生活,这成了当下家长们的普遍焦虑。

这不是个别家庭的问题,而是整个时代下的普遍现象。

网络世界里高密度的信息刺激,轻易就能抓住孩子们的注意力;过早地接触社交媒体上纷繁复杂的情绪与冲突,也容易让孩子受到不良价值的影响。

于是,家长本能地开始控制:限时、禁用、没收设备,希望通过管控把孩子拉回来。

然而,在限制手机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承认一个现实:在这个数字化的时代里,屏幕不可能从孩子的生活中被彻底剥离。

问题的核心也许不在于「短视频有毒」,而在于当孩子关掉手机之后,现实世界是否有值得 ta 停留的东西。

图片来源:《查理和巧克力工厂》

比起禁手机,更需要给孩子

创造一个值得停留的现实世界

一看到孩子刷短视频就如临大敌,立即粗暴地禁止 ta 玩手机,当家长长期被这种恐慌性焦虑裹挟时,就无法客观理性的看待新兴媒介。而更能让孩子有内驱力去改变的,是为孩子提供一个值得停留的现实世界——这里有情绪被倾听的体验,有可以玩乐的活动,有愿意陪 ta 一起成长的大人。

家庭教育能给孩子最好的礼物之一,是热爱和专注

你有多久没看到孩子,花几个小时忘我地钻研一个难题,或是用积木设计、搭建一座大型建筑了?

全神贯注地投入到一项既有挑战又能胜任的活动中,并从中获得深度满足时,人就会进入一种心流(flow)状态。

心流会带来行动和意识融合、控制感、高度集中等积极体验[1],让人能够自驱地钻研和训练,持续进步。很多高水平的运动员就能在体育训练中获得心流体验。

对孩子来说,心流体验更是种珍贵的状态,因为当 ta 们习惯了专注、投入地做一件事,也就更容易从小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找到自己的爱好。

想要让孩子体会到这种「有挑战又有成就感」的专注时刻,现实生活中要有能够支持 ta 们长期投入的活动——比如运动、搭建创造、阅读、养育动植物、志愿活动等。

将孩子重新带回到阅读、运动这些长期主义的活动中,确实不如把手机当成「电子保姆」来得省事。但这些活动能为孩子积累深层次的满足感与持续的成长动力,甚至可能帮 ta 们发现一个愿意投入一生的热爱。

图片来源:pexels

建立积极的情绪连接,看见、理解、回应孩子真正的情绪需求

孩子沉迷短视频,其实是现实世界中缺乏情绪连接的信号。

研究发现,青少年的社交媒体使用,与 ta 们在家庭中获得的情感支持相关[2]。当孩子在家中无法获得理解、陪伴与情绪回应时,ta 们更容易转向网络世界寻求慰藉和归属。

这时,家长真正需要做的,是试着去看见孩子想要逃离现实背后的情绪:

Ta 为什么最近总是没耐心?

是不是在学校遇到困难了,但不好意思说?

是不是人际关系出了问题?

家长不需要时刻都陪在孩子身边,但在孩子需要的时候,要真正「在场」。这意味着不只关注生活起居、关心成绩和表现,也要愿意倾听孩子的心声,接住 ta 们的情绪。当孩子感受到被理解、被接纳的情感链接,ta 们对手机的依赖自然会减少。

手机的存在,让当代人对空白时间越来越没有耐受力。如果父母愿意坐下来听孩子说说烦恼,或者只是静静陪伴 ta 发呆、做事,孩子才会慢慢感受到现实世界中的情感连接。

带着孩子一起,减少被电子设备填满无聊的空隙,打开一本想读很久的书,用家里积攒的快递箱做一条猫猫隧道,去小区里收集植物掉落的种子,写一个时间旅行的小故事……

当孩子在无聊中长出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不仅拥有了自得其乐的能力,也会收获更丰富的内心世界。

图片来源:pexels

无法否认的是:互联网

是这一代孩子世界观的组成

培养数字素养(Digital Literacy)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机构近年大力推广的教育目标。

所谓数字素养,指的是个体在数字环境中,能够积极、批判性地使用数字技术来获取信息、表达观点、解决问题和进行交流的综合能力。

这不仅是对互联网工具的掌握,更是一种面向未来社会的生存能力。

这一代孩子,是名副其实的数字原住民(Digital Natives),数字媒体早已嵌入 ta 们的日常生活结构。对于 ta 们来说,网络不是虚拟世界,而是真实生活的延伸:

手机里的内容,新闻视频、搞笑段子、热点事件解读……是 ta 们接触世界、理解社会的重要窗口。

网络热梗、流行文化,已经成了ta们与同龄人的社交语言,是否听得懂、跟得上,影响着ta们的社交归属感。

弹幕、评论区、互动游戏,成了 ta 们表达情绪、释放压力、建立关系的新方式。

放在更长远的视角看,对互联网的掌控力,也直接影响孩子的未来竞争力:谁掌握了信息、理解了算法、能创造内容,谁就拥有更多可能性。

能精准搜索、辨别内容真伪的孩子,拥有更好的独立思考能力;

能使用数字工具表达观点、整合信息、制作内容的孩子,可以更高效地完成学习与工作的任务;

拥有数字创造力的孩子,有可能成长为自媒体作者、独立开发者、AI 原创设计师等新型人才……有研究显示,比起仅仅被动地观看内容,主动参与制作短视频与直播的用户,甚至表现出更积极的心理健康状况[3]。

能精准搜索、辨别内容真伪的孩子,拥有更好的独立思考能力;

能使用数字工具表达观点、整合信息、制作内容的孩子,可以更高效地完成学习与工作的任务;

拥有数字创造力的孩子,有可能成长为自媒体作者、独立开发者、AI 原创设计师等新型人才……有研究显示,比起仅仅被动地观看内容,主动参与制作短视频与直播的用户,甚至表现出更积极的心理健康状况[3]。

因此,引导孩子用好手机,让孩子不仅做内容的消费者,更成为创作者,不只是学会使用工具,更是在构建一种长期的能力。

图片来源:giphy

培养孩子的数字素养

需要所有「大人」的共同努力

帮助孩子建立健康、安全使用互联网的意识,并逐步培养 ta 们在数字世界中必备的判断力、选择能力与创造力。

合理设置屏幕使用时长

合理设置屏幕使用时长

控制屏幕时间并非出于对技术的抗拒,而是为了给孩子对现实世界的探索预留必要的时间与空间。

结合美国儿科学会与世界卫生组织的建议,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屏幕使用时间可以参考:

18 个月以下:不鼓励接触屏幕,与亲人视频通话除外;

18~24 个月:可适度接触,但需有家长陪伴,并筛选高质量内容;

2~5 岁:建议每天屏幕时间累计不超过 1 小时;

学龄儿童及青少年:在优先完成学习、户外运动、阅读与社交活动的基础上,适度安排屏幕休闲时间,每天不超过2小时为宜。

共同制定规则,家长成为孩子的榜样

与孩子讨论,提前设定清晰的规则,所有监护人达成一致,温和坚定地执行规则。

使用设备的「家长控制」功能,自己先体验孩子使用的程序、游戏等应用,确认是否有不适合孩子年龄接触的内容;

规定家里的「无设备时间」或「无设备区域 」,例如每天晚餐时间、睡前一小时,全家人都不玩手机,一起度过亲子时光;

家长自身的手机使用习惯,也会影响孩子

社会学习理论(Social Learning Theory)强调,孩子通过观察模仿父母的行为建立自身习惯。如果大人总是边吃饭边刷手机、无法专注做事,就很难让孩子合理地对待手机。

图片来源:《摩登家庭》

数字素养教育的关键:培养判断力、选择能力、创造力

帮助孩子学会搜集信息、辨别信息真伪,挑选更有质量的内容;

一起探索互联网上有意义的内容,如科学频道、纪录片博主、编程类短视频、同龄人的频道等;和孩子一起看节目时,讨论你们正在看的内容,发现孩子感兴趣的领域;

学习体验各种最新的技术,如 AI 做图做视频、3D 打印、编程——体验过就会知道,创造的乐趣,远远胜过消费的乐趣。

最后,我们相信,培养孩子健康、科学地使用网络与电子设备,除了依靠家长的教育,更需要社会各方共同参与,建立良好的数字环境、提供资源支持、制定适龄机制。例如:

互联网平台要优化内容推荐与筛选机制,为未成年人提供更多优质、适龄的内容,建设儿童友好型平台;

学校制定电子设备使用规范,开设相关课程,鼓励孩子进行内容创作;同时引导孩子如何正确应对网络暴力、进行隐私保护;

鼓励内容创作者,生产适合儿童青少年的优质内容,并通过平台机制给予正向激励……

在互联网与 AI 飞速发展的今天,手机不会消失,算法不会停止。我们能做的,是为孩子搭起一座桥,引导 ta 们穿越信息的洪流,走向真实的世界、丰富的生活。

这座桥,需要所有大人一起搭建。

今日互动

你有什么合理控制

屏幕时间的好办法?

References:

[1] Lenton, A. P., Slabu, L., & Sedikides, C. (2016). State authenticity in everyday life.Europea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30(1), 64-82.

[2] Vossen, H. G., van den Eijnden, R. J., Visser, I., & Koning, I. M. (2024). Parenting and problematic social media use: a systematic review.Current Addiction Reports, 11(3), 511-527.

本文关键词:手机、屏幕时间、心流

欢迎大家在 KY 账号内搜索你需要的科普,如果没提到,也可以在文章下留言~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请联系

作者 / luna

来源:KnowYourself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