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藏式门把手真要说再见?监管动真格,2年后新车或将全面告别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1 13:54 5

摘要:汽车设计领域的创新从未停歇,但有些“创新”,正在被现实狠狠拦下。最近,隐藏式门把手——这个曾经让不少新车充满科技感的配置,可能真的要退出中国市场了。监管部门已经讨论将其禁止,并规划出明确的执行时间表。消息一出,业界哗然,车企和消费者都在关注,隐藏门把手为何突然

汽车设计领域的创新从未停歇,但有些“创新”,正在被现实狠狠拦下。最近,隐藏式门把手——这个曾经让不少新车充满科技感的配置,可能真的要退出中国市场了。监管部门已经讨论将其禁止,并规划出明确的执行时间表。消息一出,业界哗然,车企和消费者都在关注,隐藏门把手为何突然“过气”,背后又有哪些值得深思的行业逻辑?

今年9月,据“明镜pro”报道,有车企研发人士透露,监管层已召开专门会议,明确讨论隐藏式门把手的安全隐患,并计划在法规中禁止全隐藏式门把手,仅允许半隐藏和传统门把手,而且必须具备机械冗余。换句话说,今后门把手不能完全依赖电控,必须保留机械应急开门的功能。

按照目前流出的安排,相关强制标准的草案将在本月内讨论完毕,全隐藏式门把手有望被“一刀切”禁止,新政将有一年过渡期,预计2027年7月正式实施。两年后,市面上新车或将难觅隐藏门把手踪影。有车企内部透露,监管部门态度非常坚决,“一两个礼拜就可能下发文件”。

不少人质疑,隐藏式门把手为何突然被盯上?实际上,监管对其关注已久。今年5月,工信部就公开征集《汽车车门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的意见,明确指出隐藏式门把手存在一系列安全隐患。

有观点认为,隐藏门把手让整车外观更简洁,科技感十足,还能降低风阻。但数据不会骗人。2014年有篇论文《Re-designing door handles to reduce aerodynamic drag in road vehicles》指出,隐藏门把手仅能降低0.0001的风阻系数,空气阻力减少0.12%。相比之下,优化轮毂或后视镜的效果可以高几十倍。想靠门把手降风阻,真是“蚊子腿上刮油”。

或许有人会说,风阻影响不大,但用起来顺手就行。现实并非如此。隐藏式门把手在北方严寒地区容易被冻住,雪天打不开门的情况屡见不鲜。不同车企的设计五花八门,消费者常常摸不着头脑。特斯拉Model 3要先按后部再掀前部,丰田bZ3要往里翻,小米YU7又是上推,每家都有自己的“独门秘籍”。

电动弹出式门把手的问题更突出。传统门把手拉一下就能开门,而隐藏式电动门把手完全依赖电机弹出。如果车辆发生碰撞断电,门把手可能无法弹出,影响逃生和救援。数据显示,配备电子门把手的车型在侧碰后门把手弹出成功率仅为67%,远低于机械门把手的98%。去年问界M7就因追尾碰撞,门把手未能弹出,引发安全担忧。

更棘手的是,电控系统增加了结构复杂性。电机、连线、传感器一旦故障,门把手就成了“摆设”。有车型还曝出齿轮润滑油泄漏导致电机损坏的案例。维修成本也水涨船高,10-20万元价位主流燃油车机械门把手更换成本通常在300元内,而隐藏门把手材料费用普遍在400-1000元,工时费另算。

过去几年,隐藏式门把手风靡一时,被视为高端和科技的新符号。但随着安全隐患暴露和政策收紧,越来越多车企开始“回头是岸”,新款车型纷纷采用半隐藏或传统门把手。比如新款问界M7和即将上市的极氪9X,都放弃了全隐藏方案,转向更可靠的设计。

对于隐藏式门把手的“退场”,业界看法不一。一些支持者认为,强制机械冗余是多此一举,现代电控系统本就有多重备份。但现实数据和多起事故案例显示,电控门把手在极端情况下确实存在安全短板。有人担心,门把手回归“老土”会影响外观和市场竞争力。但消费者真正看重的,始终是用车的安全感和便利性。

门把手这样的小部件,背后其实是整个汽车产业对创新与安全的权衡。隐藏式门把手的兴衰,提醒行业和消费者:所谓的“黑科技”,如果不能经受极端情况下的考验,就难以成为真正的进步。机械冗余的回归,也是对汽车本质属性的回归。

来源:素年文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