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根据公开数据,仅今年4月到7月,就有超80家知名品牌进入“关店模式”,包括奢侈品、快时尚、餐饮、零售等多个领域。
关店潮来了,品牌“撤退”背后藏着什么故事?
最近几个月,关店成了消费行业的热门话题。
根据公开数据,仅今年4月到7月,就有超80家知名品牌进入“关店模式”,包括奢侈品、快时尚、餐饮、零售等多个领域。
乍一看,这是市场寒冬的信号,但深挖下去才发现,关店这事儿没那么简单。
不少品牌关店,是因为经营压力实在扛不住了,选择及时止损。
比如MUJI最近关闭了北京三里屯、上海浦江、苏州泰华等多家门店,这些地方竞争激烈,客流被分散,关店成了不得已的选择。
和它一样,优衣库的姐妹品牌GU也频频撤退,国内只剩两家门店。
还有的品牌,是因为商圈“变凉”被迫撤离。
比如苹果在大连的Apple Store,这是苹果在我国首次关闭直营店。
明明苹果店不是靠卖货赚钱,而是靠体验拉拢用户,但Apple Store所在的百年城商圈,近年来品牌撤退、人气下滑,苹果也不得不跟着离开。
更有一些品牌,是因为扩张过猛,后劲不足,最终不得不关店。
曾经“网红”的茑屋书店就是典型例子。
几年前,它喊出要在我国开1100家店的目标,可到如今,国内只剩下11家门店,千店计划早已成为笑谈。
关店另一个常见原因,是品牌自身的战略调整。
有的门店一开始就承载了特定任务,完成了使命自然就退场。
比如盒马的X会员店,它的最后一家门店今年8月关门,标志着盒马彻底放弃仓储会员店模式,集中资源发展盒马鲜生等核心业务。
还有一些品牌直接放弃了副线业务,把资源集中到主品牌上。
优衣库和ZARA就是这种思路的代表。
GU和ZARA旗下的Oysho都在国内大规模关店,集团明显在把精力放在主品牌的增长上,毕竟资源有限,副线业务只能被牺牲。
更有意思的是,有些关店是为了营销。
比如LV在上海开了家巧克力专卖店,开业时热闹非凡,但一年后就悄悄关门。
外媒报道称,这家店本来就是个试验田,主要任务是积累经验和打响声量,关店早就在计划之中。
关店在很多人眼里等同于失败,但实际上,它更像是品牌的一次精准调控。
那些敢关、会关的品牌,往往能借此优化资源配置,找到更加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
当然,关店这件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它不仅考验品牌的经营策略,更考验其执行力。
能把关店操作得当的品牌,往往能在市场中杀出一条血路,为未来的发展铺平道路。
综上,关店并不可怕,怕的是没有智慧的关店。
未来,随着消费市场的变化,我们或许会看到更多品牌以更加艺术化的方式“告别”门店,而这种“退一步”的操作,往往是为了更稳地“进两步”。
来源:潇湘十二楼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