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这个连手机拍照都要靠AI修图的时代,人工智能早已不是科幻电影里的概念,而是悄悄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文|ho侯神
编辑|ho侯神
在这个连手机拍照都要靠AI修图的时代,人工智能早已不是科幻电影里的概念,而是悄悄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你网购时的推荐列表、导航软件的路线规划、甚至客服回复的消息,背后都离不开AI的支撑。
但很少有人注意到,AI的幕后其实是云计算,AI的运算、训练和应用,都得在云上进行。
如今,全球科技巨头都在争抢超级AI云这块蛋糕,毕竟谁掌握了它,谁就掌握了未来AI时代的话语权。
但想踏进这个赛场可没那么容易,不是随便建个数据中心就算数,得同时具备四大硬实力。
能提供海量算力的能源站、能灵活调度算力的交通系统、拿得出手的顶级大模型核心引擎,以及自主研发的AI芯片心脏。
这四道门槛一卡,全球能达标者寥寥无几,最终形成了亚马逊云、微软、谷歌和阿里云四家争霸的格局。
有意思的是,前三家都是美国企业,只有阿里云是中国唯一的参赛者,它能从美企包围中突围,靠的可不是运气。
超级AI云的竞争本质上是综合实力的马拉松,而非单点技术的百米冲刺。
比如有些厂商在算力调度上有优势,但缺乏自主芯片,长期依赖外部采购,不仅成本高,还容易被卡脖子。
还有些厂商在大模型研发上发力,但基建投入不足,无法支撑大规模AI应用落地。
而阿里云的特别之处,就在于它把算力、调度、模型、芯片这四大能力捏合成了一个整体,形成了自给自足的闭环。
自己建数据中心提供算力,自己开发系统调度资源,自己研发大模型满足需求,自己设计芯片降低成本,这种全栈自研的模式,让它在竞争中少了很多掣肘。
深了说,超级AI云的竞争拼的不仅是当下的技术,更是未来的投入。
毕竟建数据中心、研发芯片、训练大模型都是烧钱的活,没有长期稳定的资金支持,根本撑不下来。
阿里云在这方面的投入堪称大手笔,未来三年计划投入3800亿元建设云和AI硬件基建,过去四个季度在AI基础设施和产品研发上的投入已超1000亿元,这种投入力度,不是一般厂商能承受的。
关于值不值从市场反馈就能看出答案,Omdia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中国AI云市场中,阿里云以35.8%的份额排名第一,超过了第2到第4名的总和。
在使用生成式AI的《财富》中国500强企业中,有53%选择了阿里云。
这些数据背后,是企业对阿里云稳定性和性价比的认可,而这种认可,正是靠长期投入堆出来的。
如果用一个具体案例来拆解阿里云的竞争力,通义大模型的开源之路或许最有说服力。
在AI领域,开源就像是把自己的技术成果拿出来共享,既能吸引开发者一起完善生态,也能让更多企业低成本使用大模型。
阿里云在这方面的动作非常果断,通义千问系列不仅推出了针对编程、图像编辑、语音识别的专用模型,还开源了WebWalker、WebDancer等检索和推理工具。
甚至上线了国内首个深度研究Agent模型通义DeepResearch,一发布就登顶开源Agent榜首。
截至目前,通义系列模型的全球下载量已突破6亿,衍生模型超17万,形成了全球最大的开源模型矩阵。
这看似是技术分享,实则是阿里云构建生态的关键一步,大量开发者使用通义模型,会让模型在实际应用中不断优化,变得更贴合市场需求。
而且在此基础上,中小企业不需要自己研发大模型,只需基于通义的开源模型做微调,就能快速推出AI应用。
这既降低了行业的准入门槛,也让阿里云的云服务有了更多用户。
比如一家做电商的中小企业,过去想开发AI客服,可能需要投入数百万研发成本,现在基于通义的开源模型,几个人的团队就能完成,成本直接降低80%以上。
这种让技术更普惠的模式,不仅让阿里云在开源领域站稳了脚跟,也巩固了它在国内AI云市场的领先地位。
对比美国三家巨头的发展路径,更能看出阿里云全栈自研的优势。
微软和亚马逊走的是合作+自研路线,比如微软投资130亿美元与OpenAI合作,亚马逊投资80亿美元牵手Anthropic,靠外部大模型快速补齐短板,但这种模式也有隐患。
一旦合作生变,自身的AI布局就可能受影响,这也是微软后来加速推进自研模型的原因。
谷歌虽然也走自研路线,但它的重心更多放在海外市场,在国内的基建投入和生态适配远不如阿里云。
而阿里云的全栈自研,从一开始就瞄准了国内市场需求,比如针对制造业的AI质检、金融业的风险控制、服务业的智能客服。
这些场景需要的不仅是技术,还有对国内行业规则的理解。
未来,随着大模型规模的扩大和应用场景的增多,算力需求会呈指数级增长,谁能在降本增效上做得更好,谁就能占据主动。
阿里云的优势在于,它的全栈自研形成了一个正向循环,自主芯片降低算力成本,开源模型吸引更多用户,海量用户的数据反哺模型优化,优化后的模型又能提升服务质量。
当然,我们也不能忽视挑战,美国三家巨头在全球市场的布局更早,技术积累也更深厚,比如亚马逊云在全球有更多的可用区域,微软云背靠Office生态有更多的C端用户。
但阿里云的突围,给中国科技企业提供了一个重要启示,在全球科技竞争中,依赖外部技术只能走短期捷径,自主可控才是长期之道。
从阿里云的案例来看,只要找准方向,持续投入,中国企业完全有能力在高端科技领域占据一席之地。
说到底,全球AI云的争霸赛,拼的不是一时的速度,而是持久的耐力,在科技领域,没有一蹴而就的成功,只有一步一个脚印的积累。
未来,随着开源生态的不断完善,阿里云或许会在全球舞台上走得更远,而它的探索,也将为中国科技企业的自主创新提供更多参考。
来源:ho侯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