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史》6 :早期人类如何克服寒冷并迁美洲?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1 10:35 4

摘要:西伯利亚在人类克服寒冷中地位关键,其不仅是农业出现前人类克服寒冷的重要区域,还是人类向美洲迁徙的起点,对研究人类适应极寒环境意义重大。西伯利亚许多遗址可追溯至20万年前,这些遗址的存在引出火与衣服的核心问题,古生物学家认为人类需“缝制的衣服”才能在如此寒冷的区

1、西伯利亚在人类克服寒冷中地位关键,其不仅是农业出现前人类克服寒冷的重要区域,还是人类向美洲迁徙的起点,对研究人类适应极寒环境意义重大。西伯利亚许多遗址可追溯至20万年前,这些遗址的存在引出火与衣服的核心问题,古生物学家认为人类需“缝制的衣服”才能在如此寒冷的区域生存,虽未发现早期针的实物,但2004年德国研究通过体虱与发虱的差异,推测7.5万年前人类已穿衣服,为适应寒冷提供保障。

2、征服西伯利亚和澳大利亚需多重条件,除缝制衣服的针外,征服澳大利亚还需漂流筏,两地生存都需复杂社会结构,包括区分亲属与非亲属、协调群体行动等。这种复杂社会结构依赖个体间的复杂交流,即语言,实验显示超过六人集会群体决策效力减弱,更大群体需以等级制度存在,而等级制度的建立与运作离不开语言,语言成为整合社会资源、适应寒冷的关键。

3、白令陆桥是人类迁美的重要通道,1万-2.5万年前白令海峡为陆地(白令陆桥),从西伯利亚最深处横跨海峡300-400英里至北美,当时阿拉斯加与加拿大部分地区被两大冰盖隔离,人类需跨越冰盖或沿边缘迁徙。约1万年前全球气温上升,冰盖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白令陆桥被淹没,新旧大陆及澳大利亚被分隔,人类开始在隔绝环境中各自发展,为研究人类适应与演化提供自然实验条件。

4、直立人在亚洲的用火能力为后续适应寒冷奠定基础,70万-80万年前直立人在亚洲出现,使用奥杜威文化原始工具,35万-40万年前开始使用火,洞穴遗址内大量烧焦的鹿、羊、马等动物遗骨,证明火用于取暖和烧烤。但目前尚未明确直立人是懂得生火,还是仅保存天然火种,不过部分洞穴内厚厚的炭灰表明火曾持续燃烧,显示其对火的掌控能力在逐步提升。

5、智人迁西伯利亚的时间与气候变化相关,最新证据显示现代人类两次迁离非洲,第二次迁离后逐步扩散至欧亚大陆。亚洲学者称亚洲智人最早可追溯至6万-7万年前且独立进化,但缺乏足够化石证据,更可能的情况是智人在非洲进化后,于3万-4万年前迁至西伯利亚,西伯利亚东北部约3.5万年前遗址数量“剧增”,推测与当时气候变化改善生存环境有关。

6、 3.5万年前后复杂手工制品助力人类适应寒冷,此时全球范围内(包括西伯利亚)出现新型石器、鱼叉、矛尖,最重要的是用于缝制衣服的针。欧洲、北美、西亚的尼安德特人使用约六十种石器(莫斯特文化工艺),但勒瓦卢瓦—莫斯特工具极少出现在北纬50°以北,北纬54°以北完全不存在,可能因当时气候恶劣或尼安德特人未克服寒冷;而智人靠针缝制类似爱斯基摩人毛皮大衣的衣物,如西伯利亚艺术品描绘的女性衣服,成功适应极寒。

7、智人迁西伯利亚的路线有南北两种可能,西伯利亚针叶林茂密,人类难以深入,故可能沿非常靠北或靠南的路线前往白令海峡。靠北路线上发现马尔他和阿丰多沃山遗址,马尔他可能是冬季大本营,房屋用大型动物骨头和驯鹿角搭建,象牙雕刻有猛犸象、野禽等图案,还埋葬大量剥毛北极狐,可能存在仪式;这些营地能容纳30-100人,需解决纠纷和产生社会阶层,显示当时社会复杂度,也为迁徙提供稳定据点。

8、久克台文化是人类迁美的重要文化线索,1967年首次在阿尔丹河(雅库茨克周边)发现久克台文化遗址,出土大型哺乳动物遗骸、双面打磨矛尖、楔形石芯刻刀等独特工具,此类遗址在阿尔丹河谷距今1.2万-3.5万年,多数学者认为其起源于1.8万年前。后来在白令海峡对岸的阿拉斯加及不列颠哥伦比亚省也发现类似遗址,学者推测早期人类跟随猛犸象等哺乳动物从久克台横跨陆桥进入美洲,北纬71°的贝里列赫遗址(猛犸象“墓地”)有140多头猛犸象骸骨,可能是人类沿因迪吉尔卡河迁徙的证据。

9、白令陆桥的生态环境适合人类与动物生存,未被淹没时为干燥苔原,长满牧草、莎草和艾草,散布浅池塘,虽几乎无树,但夏季是食草动物及猛犸象、野牛的乐土,阿拉斯加和西伯利亚的昆虫化石也证明有蹄类动物活动。池塘连接鱼、贝丰富的大河,加拿大育空地区印第安人传说提到“原始土地”无大树仅有矮柳,符合苔原生态;人类更可能沿海岸追踪猎物迁徙,而非划船横跨危险海域,海峡两侧相同动物群也证明动物曾横跨陆桥。

10、人类迁美洲有多重证据支撑,地质上海峡两侧向内陆延伸的较高海滩,表明两地地质史相似;动物学上,新旧大陆热带动植物差异大,但越靠近海峡动物相似性越强;生物学上,美洲土著与亚洲蒙古人种有相似体质特征(黑直发、高颧骨、铲形门齿),被称为“中国齿型人”,血蛋白也接近,且美洲土著血蛋白分属三类,对应不同人群;考古学上,阿拉斯加蓝鱼洞穴(1.2万-1.5万年前)是较早期确切遗址,德纳里遗址是久克台文化最东基地,阿拉斯加至少有二十处。

11、迁美时间存在争议与辅助证据,部分学者根据语言学和DNA研究,认为人类分三次甚至四次迁美,包括美洲印第安人“早期登陆”(2.6万-3.4万年前)、“晚期登陆”(1万-1.2万年前)及爱斯基摩人迁徙(7000-1万年前),但缺乏直接考古证据,截至2000年美洲仅发现37具1.1万年前的遗骸。梅多克罗夫特岩棚的骸骨测算至公元前1.1万-前1.7万年,火地岛公元前9000年有人类活动,为迁美时间提供辅助,但梅多克罗夫特骸骨因煤的存在可能被误判年代。

12、克服寒冷对研究人类思想有重要意义,人类发现新大陆虽看似是迁徙事件,却与“思想”密切相关:一是克服寒冷是早期人类能力的重大进步,体现其应对极端环境的思维与技术创新;二是新旧大陆长期隔绝(约1.5万年前至1492年),两地平行发展为比较思想发展方式和顺序提供自然实验;三是隔离为语言发展提供关键线索,不同大陆语言的演化差异,反映环境对思想传播与分化的影响。

图2书写与原始书写早期形式之间的相似符号

13、旧石器晚期人类文化接近文明雏形,传统认为“文明”始于约五千年前的西亚,但旧石器晚期不同地区石器已存在差异,地方“文化”开始发展。洞窟艺术、维纳斯雕像、4.7万年前的研磨工具、2万年前的纺织物及各类记事符号,都显示当时人类已有复杂的精神与物质创造。如法国拉马什洞穴的拉马什鹿角,刻有马和多行标记,弗朗切斯科·德·埃里科认为其刻痕与楔形文字相似,可能是原始文字;保罗·巴恩提出洞窟装饰与温泉、矿泉相关,可能涉及神话与母神崇拜,这些都表明当时人类文化已具备文明的萌芽特征。

来源:林少涵说科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