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屏极顶帽在600伏高压下闪着暗红,四只807管排成方阵,每只管脚都焊着独立的阴极电阻。
150瓦的807管推挽功放,农村广播站里烧红的屏极背后藏着什么?
屏极顶帽在600伏高压下闪着暗红,四只807管排成方阵,每只管脚都焊着独立的阴极电阻。
作者当年把150瓦的广播声推到村口大喇叭,靠的不是玄学,而是把每只管子的屏流差压到5毫安以内。
分开阴极电阻这一招,等于给每只807配了私人保镖,谁想偷懒抢电流,电阻立刻抬压降把它拉回队列。
共用阴极电阻就像让四个人挤一张床,翻个身就把别人踹醒,电流偏差直接飙到20%,管子寿命砍半。
推挽电路选乙类,屏极效率拉到65%,失真却卡在3%以下。
作者没堆复杂负反馈,只在阴极串了22欧电阻,把失真再砍一刀。
这种打法在1960年代算奢侈,今天看却像老匠人用最少的钉子钉牢大梁。
现代D类功放效率90%,可高频方波在短波电台里就是灾难,807的线性曲线反而成了硬通货。
作者把废807塞进电磁灶,屏极改当感应线圈,600伏脉冲把铁锅烧到通红。
这一步不是玩票,是算准了束射四极管的跨导曲线在100kHz仍不掉链子。
晶体管做同样功率得贴满散热片,807只靠玻璃壳和顶帽就扛住,这就是老管子的底气。
《无线电》杂志当年每期印百万册,807的电路图被翻烂。
今天论坛里有人晒出同款图纸,下面跟帖问“这管子还能买到吗”。
作者把经验写成文字,不是为了怀旧,是给后来人留一把钥匙。
晶体管把门槛降到5伏供电,可遇到600伏高压、100瓦高频,还得翻807的账本。
807的顶帽设计当年是为了防寄生耦合,今天却成了DIY玩家最怕的“高压刺客”。
作者用棉线缠绝缘,再套热缩管,成本不到两块钱,比买专用高压插座省十倍。
这种土法在实验室报告里找不到,却能让老管子再吼十年。
有人把807塞进吉他音箱,屏极染红时观众以为灯光效果,其实是管子在工作。
作者没笑他们外行,只说“声音对了就行”。
技术传承不靠博物馆,靠有人敢把600伏接到吉他上还不怕死。
老管子的故事不是古董展,是活教材。
今天你用807做电台,明天就有人用它点烟、熔铝、推潜艇声呐。
技术没有过期日,只有用错地方的遗憾。
807还能再战十年,你手里的晶体管敢接600伏吗?
来源:有趣的科技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