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尔为何贬低中国,背后隐藏的原因,值得中国人思考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0 14:49 1

摘要:黑格尔对于中国的评价,除了表面上对老子略显尊重之外,整体上充满了贬低。比如他在《法哲学原理》一书中明确指出:“从本质上讲,中国并没有真正的历史。它只是不断经历朝代的更替,而整个国家在这一过程中没有实质性的进步。”他在阅读《论语》后,也用极为不屑的口吻说道:“孔

黑格尔对于中国的评价,除了表面上对老子略显尊重之外,整体上充满了贬低。比如他在《法哲学原理》一书中明确指出:“从本质上讲,中国并没有真正的历史。它只是不断经历朝代的更替,而整个国家在这一过程中没有实质性的进步。”他在阅读《论语》后,也用极为不屑的口吻说道:“孔子的教诲不过是一些常识性的道德,这种道德我们可以在任何地方找到,任何民族中都能看到,甚至可能还更为出色,根本没有什么特别值得称道的地方。”

那么,黑格尔为何会做出如此负面的评价呢?常见的解释是,黑格尔并不懂中文,且对中国的文化了解有限,这可能导致了他对中国的误解,甚至可以说是以片面的方式发表了不实之言。然而,黑格尔对老子的轻蔑,以及一些现代德国学者的分析,揭示出背后可能有更深层的原因,值得我们仔细探究。

在许多文章中,黑格尔被认为曾赞扬老子,但很少有人注意到,黑格尔根本没有赞美老子,反而以极端的方式对老子进行了羞辱。黑格尔是唯心主义哲学的代表之一,其最大的成就之一便是辩证法。至于辩证法的源头,黑格尔将其归于古希腊的哲学家芝诺。芝诺的悖论,比如“阿基里斯永远追不上乌龟”和“飞矢不动”的问题,的确与庄子与惠施的辩论有很多相似之处,这让人不禁对黑格尔的主张产生疑问。

但更让人困惑的是,《道德经》中的思想,诸如“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以及善恶美丑的对立关系,早已深刻地展示了辩证的唯物主义思想,而这些正是辩证法的核心。黑格尔如果真的熟读《道德经》,怎么可能声称自己的辩证法完全来源于芝诺?至少,《道德经》无疑是辩证法思想的重要源泉之一。

更为关键的是,黑格尔的辩证法专著《小逻辑》,几乎是《道德经》思想的“删节版”,甚至其中大量的内容明显是翻译自《道德经》。换句话说,黑格尔不仅抄袭了道德经的核心思想,甚至连文字的表达方式也进行了照搬。然而,令人不可理解的是,黑格尔在《小逻辑》中却从未提及老子,将这一思想视为自己的原创。这样的行为,不是盗窃又是什么?

因此,黑格尔所谓的“赞扬”老子,实际上是对老子的最大程度的羞辱。如果他真心尊敬老子,为什么在其辩证法的论述中不提到老子的贡献呢?

在黑格尔对中国的整体评价中,老子是唯一得到“正面评价”的人物。黑格尔称他为“与哲学密切相关的生活方式的创始人”,但是,老子明明在黑格尔的笔下获得了这一评价,却仍然在实际的论述中遭到了事实性的羞辱。德国哲学家R·艾尔伯菲特在《德国哲学对老子的接受》中指出:黑格尔作为欧洲中心主义的哲学奠基者,他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观使得非欧洲的文化只能为其体系提供辅助,而不能被赋予真正的尊严。

简而言之,黑格尔的哲学体系本质上是欧洲中心主义的产物。在他的世界观中,非欧洲文化即使辉煌、对欧洲产生过深远影响,也只能“默默无闻”地为欧洲服务,永远无法获得应有的尊严。因此,尽管黑格尔的辩证法部分源自老子,甚至抄袭了《道德经》的思想,他依然坚持辩称其思想来自古希腊的芝诺,既不提及中国文化的影响,也不提及老子的贡献。这一切都暴露出他在哲学上对非欧洲文化的贬低与排斥。

值得注意的是,早在黑格尔之前,《道德经》早已在欧洲,尤其是在德国一带有所传播。老子在当时的欧洲有一定声誉,黑格尔显然不能完全忽视老子的成就。既然如此,黑格尔对老子的“称赞”是否有几分真心就值得玩味了。也许,这种表面的“称赞”仅仅是为了掩盖他对老子思想的抄袭,并将其贬低为黑格尔思想的无关痛痒的附属品。

既然黑格尔对老子的尊重如此虚伪,那他如何可能对中国的评价公正客观呢?答案显而易见:他对中国的评价必然带有欧洲中心主义的偏见,无法做到真正的客观评价。实际上,黑格尔可能有意贬低中国,因为即便从欧洲中心主义的角度来看,中国的文明也有着不容忽视的历史价值。5000年的文化积淀不可能如黑格尔所说的那样毫无意义。黑格尔曾说过,“凡是现实的,都是理性的;凡是理性的,都是现实的。”中国的存在既然是“现实的”,其5000年的文明必然充满着理性与独特之处,那么他为何要几乎全盘否定中国呢?

综上所述,黑格尔对中国历史、孔子等的贬低,其实并非客观评价。虽然可能存在黑格尔对中国文化不了解(毕竟他不懂中文)的原因,但更多的可能是他以欧洲中心主义的立场,故意低估中国的价值。中国人若相信这一套,实在是太过天真。通过这种方式美化黑格尔,只是掩饰了其偏见和误读。

最后,本文还提出几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首先,黑格尔对老子思想的“借用”并非个别现象,而是近代欧洲普遍存在的趋势。许多近代欧洲的成就,其实都源于中国,只不过西方往往不提及这些源头,甚至故意声称这些思想或技术源自古希腊。

其次,欧洲的兴起确实是在17世纪之后,但如果古希腊对欧洲的影响如此巨大,那么为何从古希腊到17世纪这一漫长的时期内,欧洲并未出现太多突出的变化?显而易见,正是传教士将大量中国典籍带入欧洲,才真正促成了欧洲的复兴。因此,“东学西渐”才是明清时期的真正主流,而“西学东渐”这一说法,其实更多是现代学者的主观构建。

最后,值得关注的是,至今仍有不少国人对黑格尔的评价心存崇拜,甚至将其对中国的批判视为真理。对于这种过度崇洋的现象,我们必须反思:黑格尔的评价究竟有多少真实性?他的所作所为,是否值得我们真正的尊敬?

来源:小南粤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