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拜读东方朔老先生的快板书《千古冤案》一文,对我们重新认识一千二百多年前“潘杨”这一对历史名人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它带我们从多个历史维度去重新审视这个《千古冤案》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也是对“潘杨”冤案的深度揭密,很有品味和值得一读。
拜读东方朔老先生的快板书《千古冤案》一文,对我们重新认识一千二百多年前“潘杨”这一对历史名人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它带我们从多个历史维度去重新审视这个《千古冤案》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也是对“潘杨”冤案的深度揭密,很有品味和值得一读。
东方朔老先生,饱阅史书,对历史事件精于研究和准确判断,以雄健的笔风,在快板声声的韵律中,道出了“潘美”冤案的形成。
首先,快板书所展现出的深厚历史底蕴与扎实文学功底确实值得称赞。在历史叙事作品中,结构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就像文中所分析的,按照历史事件发展顺序进行叙述,能让读者或听众如置身历史长河之中,顺着时间的脉络去了解事件的全貌。这不仅有助于理解故事本身,更能让人们在宏观上把握历史的走向。例如从五代十国的乱象到北宋的统一,再到潘美冤案中的诸多细节,这种由大到小、层层递进的叙事结构,就像是精心搭建的历史大厦,每一块砖瓦都严丝合缝。
其次,在历史研究和判断方面的细致精准同样是这部快板书的亮点。历史作品如果缺乏对细节的把控和对历史制度的准确理解,就会显得空洞无物。而《千古冤案》中对人物背景信息的详细介绍,如杨业的经历等,以及对北宋军事制度特点的把握,都体现了创作者对历史深入探究的态度。像杨业的原名、他在北汉的经历以及投诚宋朝后的情况等,这些细节的描写不仅丰富了故事内容,也体现出对这段历史深入的解剖。而且,能够准确地指出北宋时期的军事制度特点,如监军制度的存在及其弊端,这是非常难得的。这就像是在历史的画卷上,不仅勾勒出了人物的轮廓,还细腻地描绘出了人物的服饰纹理和所处的环境背景,使整个画面更加真实生动和感人。
再次,文字语言表述充满了激情和节奏感,这是快板书这种艺术形式的灵魂所在。节奏感如同音乐中的旋律,能够吸引受众的注意力并引发情感共鸣。每个词句的组成和各词句的巧妙融合,让作品在朗读或表演时充满了韵律感,仿佛是历史在有节奏地跳动,使故事更加鲜活地呈现在人们面前。
拜读细品快板书的主要内容,感觉有几个主要特点: 一是通过简洁明快的描绘从五代十国到北宋建立的历史进程,为潘美冤案提供了广阔的历史背景。从“唐朝灭亡战乱中,国家分裂民遭难,军阀割据各逞雄”到“北宋兴兵平战乱,华夏统一在帝京”,这一系列的描述让观众或读者能够迅速了解故事发生的重大历史背景,为后面讲述潘美的冤案奠定了坚实的历史基础。
在叙述北宋建立过程中,如赵匡胤的陈桥兵变等事件,也是按照事件发展的顺序进行讲述,“九六零年元宵日,谣传契丹发来兵。掌朝太师闻凶信,急令速派北伐军。赵氏匡胤挂帅印,领兵出了汴京城。雄师浩荡旗遮日,行到陈桥下令停。赵普光义施巧计,黄袍披在匡胤身”,这部分内容条理清晰,使不熟悉这段历史的人也能轻松理解。这就像是为一场戏剧搭建好了舞台,让演员们(故事中的人物)能够在合适的场景中登场表演。赵匡胤陈桥兵变等事件的有序有述,更是将北宋建立这一重要历史时期的关键事件清晰地展现出来,让不熟悉这段历史的人也能轻松入门。
二是鲜明的冤情主题表达,成为作品的核心主题。快板书明确地提出了“千古奇冤无处诉,世世代代背骂名”的主题。通过阐述潘美在历史上本是忠良将,却因为要衬托杨家将等原因而被歪曲成奸臣,“为了赞誉杨家将,要有反派相映衬。尊重史实来描述,触碰皇权要杀身。文人墨客智慧高,抓住潘美作替身。以讹传讹千余载,开国元勋变罪人”,这种鲜明的对比和冤情的表达,能够引起读者或观众对历史真相的好奇和对潘美遭遇的同情。冤情主题就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层层涟漪。通过明确指出潘美本为忠良将却被歪曲为奸臣的冤屈,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这种反差不仅能引起读者或观众对历史真相的探究欲望,更能唤起人们对潘美遭遇的同情。它让我们看到,历史有时候并非是客观事实的纯粹记录,而是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被扭曲的模样。
三是丰富的人物事迹叙述也成为这部快板书的一大特色。对潘美事迹的详尽描写,从他的出身“潘美本是忠良将,河北邯郸大名人。青年行伍立壮志,武艺高强战法精”到他在不同战役中的表现,如“平淮南,讨平湖,俘获汪端李重进。灭南汉,克郴州,擒获汉主送进京”等,通过这些丰富的事迹描写,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战功赫赫的将领形象,更加凸显了他被冤枉为奸臣的不合理性。从他的出身到众多战役中的英勇表现,塑造出了一个立体的、战功赫赫的将领形象。这就像是在为一个被冤枉的人搜集证据,越多的证据越能证明他的清白。通过这些事迹,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为北宋统一立下汗马功劳的英雄,而不是被污蔑的奸臣,从而更加凸显了他被冤枉的不合理性。
四是明确指出了潘美冤案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皇权阴影下的军事制度,监军大臣的贪生怕死和不负责任,以及出了问题后的上推下卸,御用文人的将错就错。正像快板书指出的:“害死杨家忠良将,两个监军是真凶。追根溯源是那个,一世昏庸宋太宗。潘美本是一名将,岳飞薛礼共齐名。可叹做了替死鬼,世世代代留骂名。”在战场形势发生突变,当杨业陷入绝境时,这两个监军却率先逃命,导致杨业孤立无援,最终被俘绝食而死。这本是一场由于宋太宗的错误决策,以及皇权制度下不合理的监军制度造成的悲剧。然而,宋太宗为了顾及自己的颜面一错再错,并允诺了两个监军为保全自己的狗命串通文人墨客将真相进行的黑白颠倒,以及在历代艺术作品中,真相被封存,事实被扭曲。历代文人也为了迎合大众对于杨家将的崇敬和同情,为了塑造杨家将的完美忠烈形象,潘美成为了千古罪人。
笔者认为: 潘美本应与岳飞、薛礼一样,作为名将被敬仰。他一生南征北战,战功卓著,无论是在北宋的建立过程中,还是在对外征战上,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他的军事才能和对宋朝的忠诚不应被忽视。这是对历史人物的极大不公,也是皇权制度阴影下的历史错判。而更不应该让潘美承担这莫须有的罪名。我们要拨开历史的迷雾,还潘美一个清白的名声,让历史能够真实地反映这些英雄人物的本来面目。这不仅是对潘美个人的尊重,更是对历史真相的尊重。
快板书《千古冤案》在向人们揭示潘美冤案这一历史现象背后的真相与意义方面迈出了重要的积极的一步,是很值得我们充分肯定和赞赏的。
2025 年4 月于文昌
责编/飘飘花语
来源:大野无疆平台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