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说实话,这起案件看似只是单个情报事件的终结,实则揭开了以伊隐蔽战线对抗的一角,让人得以窥见这场“无硝烟博弈”的真实图景。
9月17日,伊朗媒体披露,为以色列对外情报机构(摩萨德)工作的情报人员沙赫巴兹被依法处决。
这位可自由出入伊朗重要数据中心的技术人员,通过摩萨德搭建的网络招募平台完成情报源转化,泄露了大量核心机密。
他曾向招募方提出条件,要求获得美国永久居留权及价值1.2亿美元的数字货币。
说实话,这起案件看似只是单个情报事件的终结,实则揭开了以伊隐蔽战线对抗的一角,让人得以窥见这场“无硝烟博弈”的真实图景。
沙赫巴兹的结局并非孤例,以伊长期对抗中,类似情报渗透事件从未中断。
以色列对外情报机构究竟依靠何种机制,能促使这些人选择背叛母国?本来以为情报机构都该隐匿行踪,唯恐行动细节外泄,后来发现摩萨德完全反其道而行。
这些年,以该机构为背景的间谍叙事频繁出现在新闻报道中,连主流影视剧都围绕其展开创作,苹果TV的《德黑兰》、奈飞的《间谍》等作品,将其塑造成高效精准的情报机器。
甚至暗杀伊朗核物理科学家穆赫森・法赫里扎德、2024年6月以伊“12日冲突”中的情报行动细节,都被媒体公开披露。
面对此类信息曝光,摩萨德并未采取回避态度,相反,其主动为这类传播活动提供支持,曾任职该机构28年的阿夫纳・亚伯拉罕,现专职为好莱坞间谍题材影视作品担任顾问。
他透露,这种曝光策略旨在扩充潜在招募基数,这一手法确实产生了实效,就像美国《壮志凌云》推动海军征兵一样,摩萨德正将“为其效力”建构为具有吸引力的职业选择。
其新官网首页甚至印有“突然间,我发现自己正在从事的工作,或许只有在电影中才能见到”的宣传语。
这种认知作战手段,精准把握了特定人群的心理诉求,信息披露只是铺垫,真正促成招募成功的,是对目标心理的精准研判。
6月以伊冲突中,情报人员A某的经历具有典型性,A出生于德黑兰附近小镇,家庭为普通工薪阶层,原本过着平稳生活。
进入大学后,他与朋友因不当言行被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下属的巴斯基民兵问询,虽最终获释,但这段经历使其对政府产生持续不满。
摩萨德通过A在海外的亲属锁定这个“存在情绪缺口”的目标,他们先以“邻国免费旅行”为名义,安排A与情报官员会面。
会谈中,不仅承诺每月提供5000美元报酬,还针对性提出协助A患罕见病的亲属赴以色列接受治疗,要知道,伊朗部分地区医疗资源存在缺口,这种“救助承诺”让A难以回绝。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董漫远曾指出,此类招募手段本质是利用民生短板打开心理突破口,比单纯经济诱惑更具穿透力。
如此看来,摩萨德的招募行动极少采用强制手段,而是先探明每个人的脆弱节点,再以不可拒绝的条件作为诱饵,这种精准定位策略远比强制手段更具成效。
一旦被纳入情报网络,脱离机制就变得困难,据以色列高级官员透露,新人从不直接承担核心任务,而是从基础工作起步。
先要求拍摄政府办公楼照片,再逐步要求提供特定官员联系方式,任务强度呈渐进式增加,当个体意识到风险想要终止时,已留下大量行为证据。
这些证据被情报机构用于持续牵制,搞不清这些人当初是未能预判风险,还是被短期利益蒙蔽,最终大多陷入难以自拔的境地。
摩萨德的情报人员培训体系同样细致,其下属“凯撒利亚”部门负责此类秘密行动,所有预备人员均需参与为期42周的“拉卡兹”专项课程。
学员需熟练掌握阿拉伯语,背诵《古兰经》章节,甚至模仿伊朗人的生活习惯,在土耳其、亚美尼亚的培训基地,教员会逐句校正他们的方言口音,连行走姿态都要反复训练。
更关键的是,每位情报人员都配备专属联络人,这些联络人不仅传递指令,还会与情报人员建立情感联结,包括记住生日、协助解决生活困难,甚至扮演“家人”角色。
这种情感操控模式比单纯经济控制更难摆脱,经过招募与培训的情报人员,最终被部署执行实际任务。
6月冲突期间,他们成为以色列的“隐形作战单元”,摩萨德将这些人员编成20个行动小组,每组4至6人。
提前5个月在境外完成训练后,通过伊朗与邻国边境秘密潜入,冲突爆发后,各小组按指令开展行动:有的干扰伊朗防空系统雷达信号,有的切断目标区域电力供应。
很显然,这些行动为以色列战机空袭提供了关键战术协同,伊朗方面事后承认,至少3处防空阵地因情报破坏失去作战功能。
从沙赫巴兹被处决到A某这样的普通人被发展,以伊之间的隐蔽对抗其实比显性冲突更具破坏性。
摩萨德通过信息披露营造声势、针对心理弱点实施招募、借助情感与证据双重控制的手段确实极具冲击力;伊朗对间谍执行处决,也彰显了对背叛行为的零容忍立场。
说实话,无论以色列的招募策略还是伊朗的惩处措施,最终承受代价的往往是被利益或情绪裹挟的普通个体。
未来这场“无硝烟战争”的走向尚难预测,但依靠情报渗透解决分歧,怕是最有体会的还是无辜者的无奈,毕竟任何形式的对抗中,最不应被牺牲的都是普通人的安稳生活。
来源:史墟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