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期,美国政府的关税政策再度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从对进口商品加征高额关税,到针对特定国家和地区的贸易限制,每一项举措都引发了各方的强烈关注与激烈讨论。
近期,美国政府的关税政策再度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从对进口商品加征高额关税,到针对特定国家和地区的贸易限制,每一项举措都引发了各方的强烈关注与激烈讨论。
过去两周,特朗普领导的美国政府多次宣布对中国加征关税。截至目前,美国方面称中国面临最高245%关税。
面对日益复杂的国际贸易环境,中国外贸企业应当如何突围?
业内人士认为,国内具备完整的供应链,但过去由于种种原因都没有办法再提高本土供应链比例,所以这是一个很好的“转危为机”的机会。
(图片来自:网络)
▍“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中国外贸韧性十足
“这一次的高关税既在意料之中,又有一点意料之外。”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美洲与大洋洲研究所副所长周密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强调,之所以在意料之中,是因为特朗普从第一任期,就自称为“关税人”。
作为“关税人”的特点就是什么问题都要用关税来解决。但为什么说意料之外呢?因为关税本身的测算方法我觉得非常出乎意料,让人们觉得这么重要的一件事情,采取这样一个儿戏的方式来解决,有一点出乎意料了,如果你去看美国的平均关税水平,这应该是近100年最高的关税水平。
那么,为什么近期突然加征这样的高关税?它背后的动机到底是什么?
周密认为,主要有三个重要的目的。
第一个目的,就是特朗普要改变或者是夺回美国所谓的经济主权。他认为美国在过去几十年,经济主权一直被别的国家占领了,自己没有经济主权。当然我们知道这是不符合事实的;
第二个目的,他想要通过这样的一种方式让制造业回归到美国,其实这也是美国这几任总统以来的梦想;
第三个目的,就是要减少贸易逆差,这也是他讲得非常清楚的,包括他最后计算“对等关税”都是用这个逆差来计算的,但是我想这个问题也很难通过“对等关税”来实现。
的确,前所未有的高关税,也给中国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港口是国际贸易的晴雨表,这场突如其来的“关税风暴”掀起之后,国际运输也发生了不小的变化。
深圳盐田港是全球最大的单一集装箱码头,承担了全国1/4的对美出口业务。
近日记者了解到,深圳盐田综合保税区一个物流公司发往美国的货物中,大约20%通知暂缓发货,第二天这一比例增加到50%。这家物流公司对美出口业务比例占到公司整体货量的40%左右,目前中转仓里存放的大部分是原计划这两天发往美国的货物。
从2018年开始,美国就开始对中国部分商品征收25%的关税,这使得物流公司持续调整业务布局,降低对美出口业务的依赖,这家公司的美国市场目前已经从2016年的占比70%调整到现在的40%,同时积极开发欧洲、东盟、亚太等新兴市场。
“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是中国众多外贸企业在风云变幻的全球市场中稳健前行的重要经营策略。据深圳海关消息,今年一季度,深圳港外贸集装箱吞吐量788万标箱,同比增长19.6%,创历史同期新高。深圳港国际班轮航线目前通达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个港口。
今年一季度,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10.3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3%。其中,出口6.13万亿元,增长6.9%;进口4.17万亿元,下降6%。一季度,我国进出口规模创历史同期新高,连续8个季度超过了10万亿元。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美洲与大洋洲研究所副所长周密认为,这说明中国外贸非常有韧性。
根据联合国的数据库,周密进行了测算,2017年在特朗普上任的第一年,还没有对华加征关税的时候是深色线条,2023年,即已经加征过很长时间关税的情况下,中国出口的占比是粉色线条,粉色线条大部分在深色线条之上。
(图片来源:央视网)
周密解释,这意味着中国在高关税这么多年的情况下,几乎所有的类别,出口在全球的占比都在增加,这充分说明关税对于中国企业出口的影响似乎看起来并不是不可接受的。
▍中国打造大一统供应链,企业活着就有腾飞机会
不同的企业又是怎样的现状?深圳龙岗区一家做移动储能的外贸企业2025年第一季度出口同比增长了100%。尽管目前关税高企、海运费用增加,但现在所有的产线都是全天开动。
据介绍,该公司五月的订单初步计划要生产11000-12000台,到时候需要开足马力,每天生产500台左右。
不断升级的关税壁垒似乎并没有影响生产线上的忙碌,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美国市场曾占到公司40%以上的销售份额,但是随着公司战略的调整,目前这一份额已经下降到10%以内。
深圳市省油灯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梁海宁介绍说,储能领域,全球90%的产品都是中国制造,这些产品中90%又来自珠三角,我们供应链的搭配在细分领域干了20年以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像中国一样拥有锂电池、电力电子技术、塑胶包材这种大一统的供应链能力。
梁海宁认为,无论面对什么样的不确定性,只要企业活着,只要这个企业能慢慢稳步发展,未来就一定会有翻身以及腾飞的机会。
周密认为,这恰恰体现了中国出口企业的韧性所在。这种韧性表现在对于外界环境的响应能力、抗击冲击能力和对于环境的迅速响应。
▍危中有机,正在提升本土供应链比例
在风云变幻的国际经贸大背景下,离世界最近的上海,或迎来关税博弈与全球产业链调整的最大“风浪”。
尽管如此,一些在上海浦东的总部外资企业,却宣布将在中国在上海进一步加大本土化布局、扩大投资,重构供应链体系,谋划更长远发展。
作为全球供应链“枢纽”之一的上海,仅浦东新区就集聚了大量的高新技术企业和研发机构,如张江高科技园区,涵盖了生物医药、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领域,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与此同时,汽车制造、电子信息、航空航天等产业发达,吸引了众多国内外企业入驻,促进了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协同发展。
记者从浦东新区商务委获悉,浦东已集聚了175个国家(地区)的2.8万家外资企业,全球500强企业有约350家在浦东投资项目。浦东开发开放35年来,这里不仅是外企青睐的投资首选地之一,也成为跨国公司全球供应链产业链布局的首选地之一。
马勒集团是总部位于德国斯图加特的汽车行业全球领先的开发伙伴和零部件供应商,至今已有 105 年的历史,全世界每两辆汽车中, 便有一辆装配了马勒的零部件。
“贸易战不是从前几天才开始,我们早就开始本土化布局。”马勒中国区总裁沈梁玉表示,此前公司的本地供应链比例已经达到近90%,但一些产品因为专利的原因,必须从国外进口,尤其是国际大品牌的车型,客户要求必须从美国购买。
她透露,“目前的局势下,这些客户可能将放弃美国零部件,共同推进中国本土化采购。未来中国本土化的比例还将提升至95%。”
总部位于德国的佛瑞亚海拉是一家上市的国际汽车零部件供应商,专注于高性能汽车照明和汽车电子产品。对于当前因关税战带来的不确定性,佛瑞亚海拉中国区电子事业部执行副总裁兼集团电子事业部执行董事会成员白彬毅表示,公司正在进一步加快国产化,比如芯片的采购和应用,尽量采用国产芯片。“这项工作从去年已经开始做了,接下来会大力推进,加速这个过程。”
“事实上,国内的电子行业芯片行业也在快速成长。有很大一批芯片企业已经成长起来了,已经能够让我们认真地考虑用国产芯片来替代。”白彬毅说。
除了陆续准备提升本土化供应链比例,不少外资外企选择在上海继续加大本土化布局,坚定投资中国市场。
自2021年在浦东建立区域性总部后,过去4年间,路易达孚已在中国新建两家工厂,上个月又官宣了一个新增的投资项目。
“今天这样一个错综复杂的高度不确定性的世界中,企业要寻找确定性,才有利于我们制定长远的发展计划。”路易达孚集团北亚区首席执行官兼北亚区谷物油籽平台总经理陈嘉渊表示,确定性就是中国的稳定市场。
“中国在许多影响未来世界经济发展的新领域正起到引领作用,例如能源转型、绿色可持续、智能化发展、数字化转型以及自动化等。”陈嘉渊透露,这些也是路易达孚未来在中国业务发展以及研发方面会重点关注的领域。
最近,《上海市大宗商品贸易转型提升三年行动方案》出台,目标把上海打造成全球大宗商品贸易的重要枢纽。
方案中列出的许多重要措施,包括拓展商品品类、深化期现联动、完善监管体系、提升数字化能力等,这些都让上海本地企业倍感振奋。
另据央视新闻报道,虽然,美国特朗普政府多次声称,加征关税将带来“制造业回流的繁荣”。然而,美国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近日对供应链进行的最新调查认为,美国制造业不会是关税政策的主要受益者。大部分受访公司表示,高昂的成本将阻止他们将制造业迁回美国。近半数受访者称,制造业迁回美国将导致成本翻倍。61%的受访者认为美国将经历物价上涨和消费需求下降,63%的受访者认为经济衰退是必然的。
来源:中国物流与采购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