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春天的巴中市平昌县云台镇五台村,油菜花开,蜂群飞舞,正是蜜蜂采油菜蜜的关键时期,在村里的蜜蜂养殖基地内,总能听到四川省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特种经济动植物研究所)驻五台村工作队队员与蜂农们讨论蜜蜂养殖技术、预估蜂蜜产量的交谈。
本文共1900字
阅读完约5分钟
金融投资报记者 黄凌屹
春天的巴中市平昌县云台镇五台村,油菜花开,蜂群飞舞,正是蜜蜂采油菜蜜的关键时期,在村里的蜜蜂养殖基地内,总能听到四川省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特种经济动植物研究所)驻五台村工作队队员与蜂农们讨论蜜蜂养殖技术、预估蜂蜜产量的交谈。
而在一年前,驻村工作队队员们提出要发展蜂蜜产业时,不少蜂农还直摇头:“每年村里就这点蜂蜜产量,想靠蜂蜜致富没搞头。”
过去蜜源单一
全村蜂蜜年产量仅100余斤
2024年,驻村工作队刚到五台村时,发现该村有二十余户有多年养蜂经验的蜂农。 考虑到目前市场对生态食品的需求量较大,驻村工作队认为当地的蜂蜜有着巨大的市场潜力。 不过,村里的蜂农们并不看好这一思路。
“我家一年就收七八斤蜜,留两斤自己吃,拿两斤送亲戚,剩下的卖给收土蜂蜜的,一年就只能卖几百元。”在蜂农张大爷看来,尽管一斤土蜂蜜能卖一百多元,但村里一年总共产出的蜂蜜也就一百来斤,一辆三轮车就能拖完,卖蜂蜜的收益并不多,养蜂只能算是“养起耍”了。
为什么蜂蜜产量少?原来,村里的蜜源较为单一,主要是油菜花,全年只有春季一个月左右的花期,蜜蜂也只能采一个月左右的蜜,其余时间“无花可追”,蜂农也“无蜜可取”。
在调研五台村蜂蜜养殖技术时,驻村工作队还注意到,蜂农们的取蜜方式也较为传统,为直接挤压巢脾取蜜。这种“简单粗暴”的取蜜方式,巢脾会因受挤压变形受损无法继续使用,而且采蜜过程必须保留部分巢脾以稳定蜂群,避免蜜蜂飞逃,单片巢脾有近三分之一的蜜取不出来。
如今科学养殖
补齐养蜂过程技术短板
周跃在查看蜂箱与蜂群状态。受访者供图
“正是因为村里蜂蜜的产量低、收益少,所以大家不相信靠养蜜蜂能致富。”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周跃认为,只要想办法解决蜂蜜品种、蜜源、养殖技术、产量等方面的问题,让蜂农们看到蜂蜜的经济潜力,大家就能树立起做大做强蜂蜜产业的信心。
为此,驻村工作队争取到了农科院经费支持,搭建五台村中蜂场,向五台村捐赠了50群中蜂良种,又为蜜蜂绘制了“追花日历”:三四月在五台村采本地的油菜花蜜,七月到九月去秦岭采荆条、黄芪等中药材蜜,十月转战成都龙泉山采枇杷花蜜……哪里有花开,工作队就开车拖着蜂箱去“追花”,以往在秋冬季节“没活干”的蜜蜂们也忙了起来,并在不同时节产出油菜蜜、枇杷蜜、中药材蜜等具有不同营养和功效的蜜种。
农科院向五台村捐赠了50群中蜂良种。
与蜂农们“养起耍”的养殖方式不同,驻村工作队会定期检查蜜蜂的活动与生长状态,查看蜜蜂是否遭遇病虫害的侵袭,确保蜂群处于正常稳定的状态。“你们把蜂子照顾得好噢,我们养蜂这么多年都没看到过这么满的巢脾。”看到蜂蜜充盈的饱满巢脾,有蜂农如是感慨。
到了收蜜的时候,驻村工作队带来的摇蜜机也让蜂农们开了眼:将巢脾放进铁桶,转动手柄就能取蜜,不仅提高了采蜜效率,巢脾也不会被破坏,蜜蜂可继续生活。
在改进蜂蜜养殖与蜂蜜酿造技术的同时,驻村工作队还充分利用村集体经济,为村里建造了标准化摇蜜车间,并打造了“云台”土蜂蜜品牌,将五台村传统且零散的蜜蜂养殖与蜂蜜销售向现代化、规模化、品牌化方向发展。
“甜蜜”答卷
多元发展推动乡村振兴
养蜂一年,驻村工作队向蜂农们交出了一份“甜蜜”答卷:驻村以来,全村蜂蜜产量500余斤,其中第一批枇杷蜜便酿出了260余斤,超过此前全村一年的蜂蜜产量。枇杷蜜在短短一个星期内便销售一空,为村集体创造了3万元的收入。
在周跃看来,500余斤蜂蜜虽不算多,但实实在在的产量提升与经济收益摆在眼前,也增强了蜂农们养蜂致富的信心:“目前,我们设立的五台村蜂产业合作社已经吸纳了24户蜂农,并培育了5名职业蜂农。‘云台’土蜂蜜由合作社集中销售,蜂农们无需担心蜂蜜的销路问题。”
“农科院的小伙子们真有办法,帮大家琢磨出了靠蜜蜂挣钱的路子。”曾经不看好蜂蜜产业的张大爷感慨,驻村工作队凭借科学的蜜蜂养殖技术,一年就把村里的蜂蜜产量提起来了,大家靠养蜂致富就有奔头了。
在带着蜂蜜“追花”的过程中,驻村工作队还发现,五台村的气候、土质适合五倍子等中药材生长,便鼓励村民种植各类中药材,不仅拓宽了蜂蜜的蜜源与种类,也为村民们开拓了新的增收渠道,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收益的双丰收。
“百花盛开日,就是乡村振兴时。”周跃表示,五台村通过引进农业科学技术,让蜂蜜产业取得了初步成功,也为村里其他产业如何发展壮大提供了思路;未来,驻村工作队还将对村里的蚕桑、菌菇等产业提供更多技术支持,并构建“村集体+合作社+电商”的销售网络,让科技之花结出共同富裕之果,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山地地区产业振兴新模式。
来源:农村事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