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年前的秋收,为什么是最难忘的 “集体记忆”?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1 10:15 1

摘要:我的家乡在中原,四季分明,然而,我总觉得,只有在农村,这个“分明”才真正显得分明。在这分明的四季中,每个季节都有独特之处,但我最爱那色味俱佳的秋天。

资讯来自;原创 铁皮屋顶的猫 白梦纪 河南

张凭《大寨四景·秋—旱涝也要保丰收》局部,1958年

爱 秋 天

作者:小贺

我的家乡在中原,四季分明,然而,我总觉得,只有在农村,这个“分明”才真正显得分明。在这分明的四季中,每个季节都有独特之处,但我最爱那色味俱佳的秋天。


序 曲

田家少闲月,一年的忙碌,应该是以播种小麦为开头。

秋收结束,忙忙地犁耙好土地,就开始播种小麦,耕牛和人力一齐上阵,直到那大片的田野里布满一垄垄的耧行,看起来整齐但有些单调。接下来的深冬和早春,平整土地 ,兴修水利,土黄的旷野里,只见大群的人在肩挑车拉的劳动着。

到了春风荡漾,草木萌发的时节,就要忙着栽红薯,种棉花了。经过一段细心地田间管理,还没来得及欣赏那满眼新绿,那接天的麦田已经由青变黄了。

周正《麦收》,1958年

麦熟一晌,麦田里,只听见唰唰的割麦声,割几趟,呲啦呲啦磨磨镰刀,咕咚咕咚喝几口水 ,气都顾不得喘一口,赶快又割起来。天天黎明即起,摸黑收工,拼上所有的力气要把小麦抢收回来。这是充满敬业精神的自觉劳动。待到小麦收完打好晒干,绝大部分送交国家,这是充满爱国情怀的自觉担当。

生产队按人头给各家分些小麦,每人能分到七八十斤就是好年景,家家都要计划着吃,只有招待客人才肯烙个油饼,平时一家子都还是吃红薯面窝头,发面时用麦面做个酵子头就是超常的美味 。

土地不能闲着,麦茬地里要赶快种秋庄稼,玉米高粱谷子黄豆绿豆芝麻等等都种上,趁着下透墒雨还要把春天栽的红薯的长秧子剪下来,截成段插在犁过的地里,让它结晚红薯。种齐了庄稼,就该管理了,锄地,拔草,翻红薯秧等等,活儿又多又杂,每天只在晚饭后才能松一口气,乘一会儿凉,想着那噌噌上长的庄稼才会安心一些。

鸥洋《丰收时节》设色纸本画,1973年

正当人们习惯了酷暑,准备一直应对炎热的时候,仿佛忽然之间,凉风拂过,秋天来了!各种庄稼陆续开始奉献出它们的果实,田野成了一幅美丽的秋景画。

交 响 曲

绿 豆

最早成熟的是绿豆,它那黑油油的豆角支支叉叉伸在豆秧上,提醒着人们快去收摘。人们赶紧去把它摘下来,放在场地上晒干,轻轻一捶,豆角崩开,用簸箕一簸,就得到了一堆光滑圆润的绿豆。绿豆产量低,一年种的很少,生产队留下一点种子,剩下的就分给各家。

于是各家的稀饭里,都飘出了新绿豆的香味,孩子们欢呼着这秋天的第一场盛宴,大人们就做了一顿又一顿,直到听大人们说,留下些到过年的时候包豆包儿,孩子们才抱着过年的希望告别了绿豆饭。

谷 子

紧接着新的美食又来了!

谷子熟了,赶快割下来,把谷穗掐下来,摊在场地上晒干,不大的一片谷穗,用石滚子轧几遍,那谷粒儿就掉下来了,簸干净,队里留下必须的一些,剩下的就分给各户,于是村中间的碾子就忙起来了,这家碾完那家碾,金灿灿的小米就成了主食,看着就叫人喜欢,更别说那新米的香味了,有的做稀饭,有的做干饭,干饭也有不同的做法,还可以加进各种不同的蔬菜,吃饭时凑在一起,互相品尝着,交流着做法,满心都是欢喜。

李桦《推磨》,1955年

芝 麻

芝麻黄了,等着收割呢。

人们带上镰刀去割芝麻,必定会拿个大簸箩,因为黄亮亮的芝麻棵里,必有一小部分芝麻棵成了褐色,这些芝麻提前成熟了,需要小心翼翼地把它们割下来,把蒴果里的芝麻粒儿磕到簸箩里,不然掉在地上就收不回来了。就这样割着磕着,簸箩里就集了很多芝麻。待休息了,年轻人们就去吃芝麻,大家说说笑笑的,享受着收获的喜悦。这也是只有在秋天才有的场景。

黄 豆

黄豆熟了,割黄豆去。

大片的黄豆地里,黄豆的叶子已经落尽,铺在地上厚厚的一层,豆棵直立着,上面挂满了摇起来哗哗轻响的豆荚,还可以听到爱吃豆叶的蚰子在有节奏的吱吱鸣叫。大家一棵一棵地割,忽然就会看到绿油油或者紫褐色的蚰子跳出来了,看到的就拿镰刀去按,只逮那长着细竹篾似的尾巴的母蚰子,逮住了就地取一根细豆秸把蚰子穿起来,别在草帽沿上,有的人碰巧了,半天能逮一串子蚰子。这蚰子带回家去,放在锅灶下的火灰里烧熟吃,是最美的野味。

齐白石《蝈蝈》局部

黄豆地里爱长一种叫做马宝的秧子,上边结着很多圆圆的小瓜一样的小果子,长黄了的可以吃,酸里带香,气味直钻进人的胸膛间,谁要是发现了一棵马宝秧,大家都去摘,共享那难得的美味。

休息了,有人把豆叶拢成一堆,上边放上一大抱割下的黄豆棵子,把豆叶点着火,很快就引燃了豆棵子,豆杆豆荚都烧起来,只听见劈劈啪啪一阵响,豆杆豆荚都燃尽了,灰堆里留下一层裂着口的烧熟的黄豆粒。待灰烬凉下来,大伙儿就嘻嘻哈哈地围着灰堆捡黄豆,捡着吃着,吃不完的就放进衣兜里带回家给没来的人当个小礼物。一会儿捡完了,互相看着手上脸上的灰又是一阵玩笑。这真是一场就地取材的只有秋天才有的野炊。

玉 米

玉米棒子老了,它们总是那么信心满满地把自己暴露在外边,人们走进玉米地,用手直接把玉米棒子掰下来,运到大场地上,然后坐在场上剥玉米。

那剥了壳的玉米棒子光溜溜瓷实实的,一会儿就堆起了金黄黄的一大堆,叫人看了自然喜欢。有时候还会剥出几个紫色的白色的红色的黑色的色彩相间的玉米,大家比较着,赞赏着这大自然的杰作,享受着那出乎意料的高兴。

费以复《丰收图》 ,1961年

掰下来的玉米棒子中,总有一些跟不上队伍而成熟得较晚的,队长就让挑出来,分给各家拿回去煮了吃,这又是一个让人心动的节目。煮熟的玉米散发着诱人的香味,啃着那亲手收回来的玉米,想着那由一粒种子而长成的整个过程,满心的自豪与欣慰。

高 粱

还有高粱呢!

地里火红的高粱穗收下来,很快就磨成了高粱面,那时候春天栽的红薯也长大了,那浅红色的高粱面和淡白色的红薯做成的稀饭真是独具特色。

红薯不要煮的太熟,要保持着块状,稀饭不要太稀太稠,也要刚刚好,那稀饭沙沙的,高粱面和红薯的味道美妙地搭配在一起,似一道清泉把所有的味道都冲走了,让整个味觉都纯粹起来了。

袁运甫《红高粱》(水粉),1972年

终 曲

只有秋天

一年的其他季节,农人要面对沉重的劳作,而劳作的结果还离得很遥远,那是靠坚强的意志来支持的,还要应对严寒和酷暑,那是要用满腔的热情来抵抗的,即使是风和日丽的春天,缺吃少烧的困境,也引不起欣赏的兴致,因为那被称为“荒春”。

只有秋天,那遍野里成熟庄稼的绚烂色彩,那争先恐后向人扑来的五谷杂粮,那围绕着劳作者的送爽金风,才是让人感到心情开朗踏实的美好季节。

在这个季节里,小孩子高兴,连那有着很多烦心事儿要操办的成年人,也都放下烦恼,尽情享受这一年中最好的时光,大家都爱这丰满充实的秋天。

董其中《晒玉米》,1961年

其实, 爱秋天,这对秋天的喜爱是和其他季节比较而言的。

那秋收的欢乐时光一过,各家很快就恢复了精打细算的日子,绿豆、谷子、高粱的种植量都很小,吃个新鲜而已,黄豆稍微多一些,放起来慢慢地掺上红薯干轧成的碎丁磨成面,是一年中做面条的主粮,玉米糁则和红薯面插花着做稀饭,就是会过日子的好办法。

生产队分一点儿芝麻换成油,很多人家做面条,临出锅时用筷子在油瓶里蘸一下,在锅里搅搅,全家人能闻见香气就不错,平时做菜不放油是常有的事。

那时候,劳作艰苦,工具落后,粮食产量低,人们并不愿意那样一年年重复的过着,就是在生产队里,也有人在探索着提高产量,改善生活状况的方法,但是因知识欠缺,水平不够,收效甚微。

魏传义《歇晌》,1950-1960年

终于到了这些年,农业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农人不再靠体力和简陋的工具干活了。单说那收麦子,从收割到运输到储藏,行云流水般一气呵成,真是让人赞叹不已。

那秋季登场的五谷杂粮,也随着发达的信息和畅通的物流,随时出现在人们面前,再也不用只盼着村外田野里那点儿收获了。这是多么令人欢欣鼓舞的变化啊……

但是,我还是把当年对秋天的热爱深深地保存在记忆中。

愿人人都过上丰衣足食,无忧无虑的日子!

吴冠中《高粱和棉花》,1972年

文章原创,图片来自网络

来源:草根练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