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要说自有品牌这事儿,外资超市算是“老江湖”了,1996年麦德龙刚来中国时,货架上70%都是自家品牌,“麦臻选”卖中高端,“宜客”走性价比,到2025年还打算上新200多款。
要说自有品牌这事儿,外资超市算是“老江湖”了,1996年麦德龙刚来中国时,货架上70%都是自家品牌,“麦臻选”卖中高端,“宜客”走性价比,到2025年还打算上新200多款。
同年山姆落地深圳,260元年费筛客人,4000多个商品里30%是Member’sMark,现在一提山姆瑞士卷,多少中产心里痒痒?
Costco更狠,2019年入华就靠KirklandSignature站稳脚跟,这牌子一年能扛下三分之一的收入。
反观国内超市,早年间华联搞“勤俭”牌,华润弄“润之家”,大多是贴牌换标,没研发没品控,跟闹着玩似的。
直到这两年,才慢慢有一半消费者能叫出自有品牌名,三成多买过,市场总算给面子了。
现在去逛超市,没俩自有品牌都不好意思开门。
阿里“超盒算NB”六成是自家货,京东七鲜、美团“快乐猴”也往这上怼,为啥突然都盯上这块了?
说白了,还是钱的事儿,传统超市靠收进场费、堆头费过日子,跟“二房东”似的。
自有品牌直接从工厂到货架,成本能压20%-30%,就说山姆的蛋黄酥,跟工厂定制产线,用机械手涂蛋液,价格蹭蹭往下掉。
更关键的是,独家货能拴住人,胖东来的燕麦脆、山姆的麻薯,别处买不到,你就得往它店里钻。
奥乐齐就把这招玩到极致,90%都是自有品牌,2000个商品里藏着不少“破价王”:9.9元的德国白酒、99元6瓶的进口葡萄酒,大妈能凌晨五点排队扫货。
人家一个单品研发就得一年,三重质检卡得死死的,不像有些超市,换个包装就当自有品牌卖,糊弄谁呢?
永辉去年请胖东来团队这事,动静不小,北京“胖永辉”刚开张时,人多到排到马路边,跟逛故宫似的。
现在咋样了?工作日下午去看,人少了点,但细节里还有胖东来的影子:果切4小时8折,6小时6折,8小时直接下架;烘焙区20元以内的核桃乳酪面包,9.9元的鲜肉月饼,看着挺实惠。
可学了快一年,永辉悄悄变策略了:商品供应链接着学,服务不硬扛了,为啥?养不起啊!多招三分之一员工,一家店一年多花几百万。
财报更扎心,2025年半年报亏了2.41亿,自有品牌占比才5%-15%,跟山姆30%、奥乐齐90%比,差着段位呢。
其实好多超市都栽在这:以为自有品牌就是贴个牌,结果同质化严重,品质跟不上,数据说65家超市里39家卖自有品牌,可销售额才占4%。
反观人家奥乐齐,光验厂就验到员工食堂,胖东来连工厂盈利情况都查,这才是真把事儿做细了。
现在消费者精着呢,不是光图便宜,而是要“质价比”,麦肯锡报告说,81%的人买东西先看这一点。
Z世代更绝,买“平替”都能买出优越感,讲究“精致抠”,你看山姆、奥乐齐为啥火?人家靠自有品牌把信任做起来了。
山姆4000个商品,自有品牌能扛40%营业额;奥乐齐靠低价爆品立住“平价之王”的人设。
反观国内,好多超市还在玩“换标游戏”,甚至不同品牌用同一家代工厂,能不出事儿吗?
说到底,自有品牌不是万能药,而是面镜子,照出谁在认真做零售,谁在应付差事。
下次去超市,你要是顺手拿了件自有品牌,那可能就是中国零售未来的样子,路还长,但总得有人先走起来。
来源:念寒尘缘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