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8岁的奥运会三枚金牌获得者全红婵刚刚走进大学校园,就引来了非常多的网友聚焦,争议内容却是不忍直视,有人只关注她身材变化,在网络不断重复着“胖了”的争议;有人质疑她保送资格,声称连暨字都不会写。这场争议的背后,体现了怎样的一种社会心态?一名运动员的成长到底有多
18岁的奥运会三枚金牌获得者全红婵刚刚走进大学校园,就引来了非常多的网友聚焦,争议内容却是不忍直视,有人只关注她身材变化,在网络不断重复着“胖了”的争议;有人质疑她保送资格,声称连暨字都不会写。这场争议的背后,体现了怎样的一种社会心态?一名运动员的成长到底有多难?
全红婵不用多说,14岁的她在东京奥运会上一战成名,17岁巴黎奥运会连获两金,成为中国跳水历史中最年轻的三金得主。但是当她以新生身份站在开学典礼上时,争议却一直没停歇:有人盯着她的穿着说“胖了”,有人翻出保送政策,质疑她凭什么上大学,更有人直接以她的文化水平为论点,这些质疑乍一看在针对全红婵,其实仔细想想,是因为运动员一旦离开了赛场,不在为国争光的路上,就失去了她的价值。
另一方面,国家运动员保送政策初衷就是因为对运动员牺牲学习的时间,进行比赛,国家做出的一种补偿。全红婵7岁就开始进行专业训练,每日训练超过了8小时,哪里有时间去学习文化课?。这种“先体育后教育”的模式,本来是针对运动员不一样的成长历程中的一种特殊安排,毕竟他们用青春都为国家争取荣誉了,当他们进入社会,国家再为他们补上学习的机会。而且每一名保送人员都要经过体育总局、教育部、高校三方审查,从开始到审查结束内容都是透明化的。
而全红婵的身材变化是青春期不断发育的结果。运动医学专家指出,跳水项目对体重要求非常严格,体重就算增加1公斤,都可能影响到最终的比赛结果。将胖和懈怠搅和在一起,既不符合科学常识,也忽视了运动员的专业素养。
从傅园慧被批评身材太壮到全红婵被议论发福,网友们对运动员的评判,一直带有着个人情绪。不仅伤害了运动员心理健康,更可能断送了他们整个职业生涯。运动员在为国争光的同时,也有权利像普通孩子一样追求知识、体验校园生活。
全红婵进入暨南大学读书,又不是说不训练了,学校专门给她制定了计划,文化课老师指导课程学习,教练团队还要保证日常训练。这种模式既能提升运动员综合素质,又能为体育产业培养专业人才。国外也有很多类似的案例,就像美国NCAA体系下许多奥运冠军退役后成为医生、律师,还有澳大利亚通过“运动员奖学金”支持兼修学位,实现赛场与人生的双赢。
舆论风暴背后的社会心理值得大家仔细思考。网友们既希望运动员们永远保持巅峰状态,又不容易接受普通人的成长烦恼。这种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的心理,既否定运动员付出,也体现了自己眼光的狭隘。
全红婵正在适应大学生活:早晨6点起床训练,上午上课,下午继续训练,晚上完成作业。她有清晰的规划:短期完成学业并保持竞技水平,长期希望成为跳水教练或体育管理者。这种“冠军思维”的延续,正是运动员精神的最佳诠释——不是躺在功劳簿上,而是不断突破自我,在更广阔的天地发光发热。
给运动员多一份理解,给成长多一份耐心。全红婵的故事是一个18岁女孩的成长日记,也是中国体育人才培养的缩影。当我们在讨论“该不该胖”“保送是否公平”时,更应思考如何构建包容的社会环境,让每个为梦想拼搏的人都能被温柔以待。真正的文明,从学会“将心比心”开始。
来源:鹭岛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