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 年 9 月 19 日,山西汾酒第九届董事会第一次会议落下帷幕,这场被业内视为 “战略换挡” 的人事调整,以全票通过的选举结果勾勒出新领导班子轮廓。会议选举袁清茂连任董事长,武跃飞、李振寰、刘卫华当选副董事长,形成独特的 “一正三副” 治理格局,许志峰
人事调整核心内容
2025 年 9 月 19 日,山西汾酒第九届董事会第一次会议落下帷幕,这场被业内视为 “战略换挡” 的人事调整,以全票通过的选举结果勾勒出新领导班子轮廓。会议选举袁清茂连任董事长,武跃飞、李振寰、刘卫华当选副董事长,形成独特的 “一正三副” 治理格局,许志峰任董事会秘书,李沛洁等 7 人组成高级管理团队,标志着汾酒正式进入 “新班子领航千亿征程” 的关键阶段。
核心管理层全票通过名单
董事长:袁清茂(任期与第九届董事会一致)
副董事长:武跃飞、李振寰、刘卫华(“三驾马车”格局确立)
董秘与高管:许志峰任董事会秘书;李沛洁、王怀(兼总会计师)等7人组成高管团队,8人具备高级会计师/工程师职称,3人拥有硕士以上学历。
战略决策层面,新一届董事会战略委员会阵容凸显 “政企融合 + 华润协同” 双轮驱动特征:袁清茂任主任委员,武跃飞、李振寰、刘卫华三位副董事长悉数入局,华润创业总裁王彦、首席财务官马文杰作为 “华润系代表” 跻身委员之列,形成 “4 汾酒系 + 2 华润系” 的股东平衡架构。这一配置既延续汾酒集团控制权(持股 56.65%),又通过华润系专业力量强化财务管控与数字化转型能力 —— 马文杰的特许金融分析师资质、王彦的审计与风控履历,正瞄准汾酒高端化与渠道效率痛点。
人事调整的两大亮点引发行业热议:其一,副董事长武跃飞的 “政商两栖” 背景成为焦点。这位前朔州市常务副市长,在汾阳市委书记任内推动首届山西(汾阳・杏花村)世界酒文化博览会落地,主导 “世界清香型白酒基地” 规划,其政企资源整合能力被寄予打通区域市场的厚望。其二,华润系深度参与董事会运作,标志着 2018 年战略入股以来的2深化。从早期渠道资源共享到如今核心决策层入驻,王彦、马文杰的加入或将加速汾酒在资本运作、数字化供应链等领域的破局,而 “三副董事长 + 华润系委员” 的治理结构,更预示着国企底蕴与市场化机制的深度碰撞。
此次调整不仅是管理层的新旧交替,更是汾酒在千亿营收关口对 “战略定力 + 市场活力” 的双重下注。政企融合的资源优势与华润系的专业赋能能否形成化学反应,将成为 2025 年业绩突围的关键变量。
2025 上半年业绩表现
在白酒行业深度调整期,山西汾酒交出一份逆势增长的半年报。2025 年上半年,全国规上白酒企业利润同比下滑 10.93%,而汾酒实现营业收入 239.64 亿元(同比增长 5.35%)、净利润 85.05 亿元(同比增长 1.13%),成为行业少数保持 “双正增长” 的头部企业。
核心指标逆势突围
关键财务数据显示汾酒在行业承压期的韧性:
指标 数值(亿元) 同比增速 行业对比
营业收入 239.64 5.35% 行业利润降 10.93%
归母净利润 85.05 1.13% 行业利润降 10.93%
省外市场收入 151.43 6.15% 高于省内增速 2.11 个百分点
研发投入 0.75 36.43% 显著高于营收增速
行业反差点:当多数酒企面临库存高企、动销放缓时,汾酒合同负债达59.83亿元(同比增长4.38%),代理渠道营收增长7.17%,反映经销商对其产品的持续信心。
增长引擎拆解
产品结构:汾酒系列贡献 98% 营收(233.91 亿元,同比增长 5.75%),其中青花系列以 84.5% 的毛利率成为 “利润锚点”。大众产品玻汾则稳固基本盘,形成 “高端引领 + 大众托底” 的抗周期组合。
全国化突破:省外市场收入首破六成(63.2%),达 151.43 亿元(同比增长 6.15%),长三角、珠三角区域增速超 15%。省外经销商增至 2613 家(新增 229 家),渠道网络持续下沉。
研发赋能:上半年研发投入 7517.92 万元(同比增长 36.43%),6 项科研成果通过鉴定,5 项达国际领先水平,为工艺升级与产品创新提供技术支撑。
华西证券分析指出,汾酒 “高端化 + 全国化” 双轮驱动下,产品组合呈现 “高毛利 + 强渗透” 特征,抗风险能力显著优于行业平均水平。这种 “攻守兼备” 的布局,使其在行业调整期仍能保持稳健增长。
战略影响分析
山西汾酒新管理团队的组建正在重塑企业发展逻辑,通过管理层背景与战略资源的深度耦合,推动企业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深耕转型。这一转变的核心在于构建 “政企资源 + 专业管理” 的双轮驱动模式,既依托本土政务优势夯实根基,又借助华润系专业能力突破瓶颈,最终在全国化与高端化赛道形成差异化竞争力。
武跃飞的政务背景成为区域协同的关键纽带。作为前朔州市常务副市长,其地方治理经验与产业规划能力正加速转化为市场拓展动能。在山西及环山西核心市场,武跃飞推动 “一轮红日” 战略落地,通过政企合作深化产区化集群发展 —— 依托杏花村经济技术开发区 35.8 平方公里产业聚集区(入园企业 96 家)和中汾酒城 “中国白酒第一城” 的规模优势,实现酿造、文旅、营销资源的整合联动。这种 “政府搭台、企业唱戏” 的模式,不仅强化了汾酒在本土市场的统治力(2025 年上半年省内营收 87.32 亿元),更通过 “杏花村酒” 区域品牌工程,为环山西市场的渠道下沉提供政策背书。
华润系董事则为精细化运营注入专业基因。财务老将王彦推动青花系列在 500-800 元价格带的商务突破,2024 年底推出的青花 26 新品迅速成为渠道增量引擎,带动省内外经销商净增 11 家;华润副总裁支喆主导的区块链技术升级,通过 “五码关联” 系统根治窜货顽疾,配合 “200 万个付费终端” 直供体系,实现终端陈列与价格管控的双重落地。这种 “财务管控 + 数字化治理” 的组合拳,使汾酒在行业下行期仍保持 76.65% 的毛利率高位,2024 年归母净利润达 122.4 亿元,较 2018 年增幅超 7 倍。
战略协同的成效已深度体现在市场结构的质变中。2025 年上半年,汾酒省外收入占比攀升至 63.2%,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增速超 15%,省外经销商数量达 2613 家(占比 80。这组数据背后,是 “全国化 2.0” 战略从规模扩张到质量深耕的转型 —— 通过 “汾享礼遇” 终端激励体系与电商会员精细化运营,构建 “价格管控、利润保障、终端动销” 三位一体的渠道模式,有效避免价格倒挂风险。正如业内专家肖竹青所言,这种 “价格管控与省外突破构筑护城河” 的策略,使汾酒在 “茅五汾” 三足鼎立格局中,既保持清香型白酒的差异化优势,又通过高端化(青花系列贡献主要利润)与数字化(区块链溯源)筑牢竞争壁垒。
战略转型核心逻辑:从“跑马圈地”到“精耕细作”的转变,本质是资源投入效率的优化。武跃飞的政企资源加速区域渗透,华润系的专业能力提升运营质量,二者共同支撑汾酒在2025年上半年实现6.15%的省外增速(高于省内4.04%),为千亿征程提供“稳健为王”的发展底气。
在华润系持续赋能下(2025 年 5 月双方深化数字化营销、科研创新合作),汾酒正将短期业绩增长转化为长期竞争优势 —— 既有青花 30 复兴版巩固千元价格带,也有区块链技术重构渠道信任,更有 “活态文化 + 科技研发” 双轮驱动品牌价值升级。这种 “硬实力(产能 / 渠道)+ 软治理(数字化 / 品控)” 的组合,或将成为白酒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范式。
行业挑战与应对
2025 年上半年,白酒行业正经历 “量缩价跌、库存高压、消费分化” 的深度调整期。数据显示,规上企业营收仅微增 0.19% 至 3304.2 亿元,利润却同比下滑 10.93% 至 876.9 亿元,行业平均存货周转天数高达 900 天(同比 + 10%),社会库存总额约 1600 亿元,足够支撑全行业 4.2 年销售。消费端更显疲软,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 5.4% 但消费支出同比 - 0.1%,叠加 “新禁酒令” 对商务用酒的限制,500-800 元价格带需求大幅收缩,而 100-300 元价格带成为动销主力。价格体系亦全面承压,茅台批价较出厂价倒挂 24%,五粮液普五终端价低于出厂价 44 元,800-1500 元价格带成为倒挂 “重灾区”
面对行业共性困境,山西汾酒以 “产品 - 渠道 - 研发” 三维度破局。产品端构建 “高低搭配” 矩阵:高端市场依托青花系列(毛利率 84.5%)扛鼎利润,2025 年 Q2 青花 20/30 系列持续放量;大众市场通过玻汾 “控量保价” 巩固基本盘,精准卡位 100-300 元动销主价格带,形成 “高端挣利润、大众保规模” 的双轮驱动。渠道端推行 “价格管控 + 利润保障 + 终端动销” 三位一体模式,200 万个付费终端直供体系实现渠道扁平化,电商渠道销售额同比增长 26.22%,省外市场收入占比提升至 63.42%,有效分散区域风险。研发端以科技创新筑牢品质护城河,上半年研发投入同比增长 36.43%,6 项科研成果通过鉴定(5 项达国际领先水平),在原粮选育、智能酿造装备等领域的突破,为产品升级提供技术支撑。
华泰证券指出,汾酒 “稳健压倒一切” 的战略方针,通过结构优化替代规模冲动,正为长期发展奠基。在行业深度调整期,其全价格带覆盖能力、渠道精细化运营及研发硬实力的协同,有望在存量竞争中进一步巩固清香型白酒龙头地位。
核心策略点睛
产品组合:青花系列(高毛利)+ 玻汾(大众基本盘),覆盖 100-1500 元全价格带
渠道革新:200 万付费终端直供+电商高增长,省外收入占比超 6 成
研发驱动:36.43%研发投入增速,5 项国际领先成果支撑品质升级
未来展望与机构观点
山西汾酒新班子凭借汾酒集团资深管理经验与华润资源协同,在行业深度分化期展现出 “人事优化 + 逆势增长” 的双重亮点。上半年业绩逆势正增长,省外市场以长三角、珠三角为代表实现高增长,印证了 “玻汾夯基、青花拉升、老白汾与巴拿马补位” 的产品矩阵抗风险能力,以及 “价格管控、利润保障、终端动销” 三位一体的全国化运营成效。
机构普遍看好其千亿征程路径:华西证券指出 2025 年上半年或为白酒行业筑底阶段,汾酒作为基本面较好标的有望受益于下半年经济复苏;国泰君安将其列为动销较好标的建议增持,国金证券给予 2025 年 21 倍 PE 对应目标价 216.58 元。具体来看,高端化以青花 30、20 为核心拉升产品结构,全国化深化 “一轮红日、五星灿烂” 布局(目标 2025 年省内外营收比 4:6),国际化借 “一带一路” 拓展东南亚、欧洲市场,冲击海外收入占比 10% 的五年目标。
行业层面需关注潜在风险:宏观经济恢复不及预期可能延长调整周期,消费税改革超预期或压缩利润空间,清香型白酒全国化渗透率仍低于浓香、酱香品类。但长期来看,汾酒通过 “200 万个付费终端” 直供体系保障渠道利润,叠加华润在数字化营销、科研创新的赋能,以及 “汾酒 2030” 产储能项目支撑,有望在行业 2025 年三季度基本面筑底后,凭借 “战略定力统筹全局” 的稳健策略,巩固 “茅五汾” 三足鼎立格局,向 2030 年 500 亿元营收目标迈进。
机构预测聚焦:近一个月汾酒获28份券商研报关注,平均目标价246.48元;证券研究员普遍预期2025年业绩121.22亿元,每股收益9.93元,易方达基金萧楠加仓,招商中证白酒指数(LOF)C为持有最多的基金,长期价值获专业机构认可
来源:月月樱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