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罗永浩直播的时候,突然就把火力对准了华与华,说他们给西贝做了十年咨询,收了6000万,这钱花得不合理,直接管华与华叫“品牌刺客”,还要求对方通过共同朋友私下道歉。
最近罗永浩和华与华的事儿闹得挺热闹,估计不少人都刷到了。
罗永浩直播的时候,突然就把火力对准了华与华,说他们给西贝做了十年咨询,收了6000万,这钱花得不合理,直接管华与华叫“品牌刺客”,还要求对方通过共同朋友私下道歉。
本来以为这事儿得吵一阵子,结果才两天,罗永浩就发文说华与华老板已经道歉了,事件暂时告一段落。
说实话,这反转速度,在商业圈里也算是快的了。
这场从冲突到和解的快速转变,其实挺能反映商业圈节奏的。
罗永浩敢直接在直播里开说,华与华老板也没拖着,两天就低头道歉,这操作至少没像有些企业那样,出了事就装聋作哑。
华与华虽然没到负荆请罪那地步,但没拿“商业惯例”“行业规则”当借口搪塞,这点气量还是有的。
反观现在不少企业,出了问题就发个“深表遗憾”“将进行整改”的声明,看着客气,其实就是甩锅。
去年有个车企,车身生锈问题被曝光,就只发了个“深表遗憾”“会关注”的声明,连具体怎么改都没说,结果争议越闹越大。
这么一对比,华与华快速致歉至少没把沟通的路堵死,总比硬扛着让争议发酵强,这点我觉得还是值得肯定的。
华与华虽然道歉了,但这事儿真就完了吗?毕竟“道歉”只是开始,能不能真正平息不满,还得看后续动作。
就像咱们平时跟人闹矛盾,说句“我错了”是第一步,接下来怎么做才更关键。
说到道歉后的行动,我想起星巴克2018年那事儿了,当时闹得也挺大。
店员因为两个黑人没消费就报警,直接引发了舆论海啸,连奥巴马都出来表态了。
星巴克没只说“对不起”,而是真刀真枪地做了整改,关闭全美8000多家门店,搞种族平等培训,CEO还亲自上电视道歉,甚至改了规则,允许没消费的人用厕所。
那场整改持续了半年,才算勉强把品牌口碑拉回来。
当时星巴克停业培训是半天,内容里有“识别无意识偏见”“跨种族沟通技巧”这些模块,后来消费者满意度确实回升了不少。
华与华现在老板已经道歉了,如果能学星巴克这样,做点实际的事儿,比如把给西贝的咨询收费明细公开,说说战略规划、品牌设计各花了多少钱。
再给客户整个“服务价值评估表”,看看品牌知名度、营收有没有真提升,说不定能让那些觉得被“刺客”了的客户消消气,也能给自己的形象扳回一局。
要是华与华只道歉不行动,怕是过阵子大家又会把这事儿翻出来说,毕竟现在消费者都不傻,光靠嘴说没用,得拿实际成果说话。
其实这场风波说到底,还是商业沟通和诚信出了问题。
要是罗永浩和华与华、华与华和西贝早把合作细节、价值预期说清楚,哪会闹到全网围观?
2023年有个咨询公司,收了客户300万咨询费,结果客户营收没增反降,后来查出来咨询方案是照搬的模板,这就是典型的诚信缺失。
现在商业圈还有个怪象,道歉成了“公关套路”,不是真心悔改。
比如2023年古茗某家分店,被曝用过期水果,当时发的道歉声明写得特别“情真意切”,说要“全面排查”,结果才三个月,同个城市另一家分店又出事了,还是用过期芋圆。
这种“纸上整改”真没啥意义,消费者看在眼里,下次肯定就不买账了。
还有些企业觉得,靠漂亮的公关稿、找大V带节奏就能压下负面,搞不清现在消费者获取信息多方便,手机一搜,企业的供应商、成本、以前出的事全出来了。
华与华这事儿里,网友就扒了他们过往的案例,哪些真有用、哪些是“智商税”,评论区说得明明白白。
网上评论也挺有意思,有人说罗永浩是“借题发挥”涨热度,也有人夸华与华老板比那些“死鸭子嘴硬”的企业有魄力。
这其实反映了两种商业心态:一种是“签了合同就万事大吉”的傲慢,另一种是“消费者心中的秤才是最终裁判”的清醒。
我觉得后者才是对的,做生意跟做人一样,得敬畏消费者,诚信待人,不然早晚得栽跟头。
这场风波虽然暂时平息了,但给商业圈提了个醒:做错事不可怕,怕的是揣着明白装糊涂。
企业得好好反省,少点算计、多点担当,别等消费者失望了才想着补救。
毕竟脸面是自己挣的,不是藏着掖着就能有的。
消费者就像商业的“土地”,你糊弄它,它就长杂草;你用心耕耘,它才给你好收成。
希望以后商业圈能多些透明和诚信,少些套路和傲慢。
来源:墨史浅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