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2025年9月1日于西班牙马德里召开的欧洲心脏病学会年会(ESC 2025)暨世界心脏病学大会上,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张明瑞代表王晓教授研究团队报告了一项前瞻性队列的分析结果,系统评估了身体圆度指数(BRI)对OSA人群的长期心脑血管结局之间的影响。
在2025年9月1日于西班牙马德里召开的欧洲心脏病学会年会(ESC 2025)暨世界心脏病学大会上,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张明瑞代表王晓教授研究团队报告了一项前瞻性队列的分析结果,系统评估了身体圆度指数(BRI)对OSA人群的长期心脑血管结局之间的影响。
张明瑞硕士代表研究团队进行现场报告
研究背景
内脏型肥胖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病情进展有关。关于内脏型肥胖和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对 ACS 患者预后意义的影响尚不明确。
研究目的与研究方案
本研究基于OSA-ACS前瞻性队列(NCT03362385),旨在评估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合并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身体圆度指数(BRI)与长期心血管结局之间的关联。共纳入1734名患者(85.1%为男性,平均年龄55.0±10.2岁),所有患者于入院期间接收便携式睡眠呼吸监测。通过 BRI(BRI≥5.2定义为高BRI)评估内脏肥胖情况,其中OSA定义为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15次/小时。主要终点是主要不良心血管和脑血管事件(MACCE),包括心血管死亡、非致命性心肌梗死(MI)、卒中、缺血性再血管重建或因不稳定型心绞痛(UA)或心力衰竭而住院(图1)。
图1. 研究设计
研究结果
BRI与MACCE的限制性立方样条(RCS)呈现U型曲线(图2)。
在中位随访时间2.9年(1.5~3.6年)期间,BRI≥5.2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CE)的发生率升高相关(53.9% vs. 46.1%;aHR=1.28;95% CI: 1.02~1.60;P=0.03)(图3)。
同时具有BRI≥5.2和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的患者,其MACCE风险最高(aHR=1.40,95% CI:1.07~1.84,P=0.01)(图4)。
图2. BRI与MACCE的限制性立方样条
图3. BRI≥5.2显著增加MACCE风险
图4. BRI≥5.2联合OSA显著增加MACCE风险
研究结论
BRI≥5.2与ACS患者后续事件的发生风险增加存在独立关联。结合OSA可提高风险预测的准确性。同时本研究强调了将BRI和OSA相结合用于ACS患者精准风险分层的临床应用价值。
专家点评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 王晓教授
本研究使用BRI来定义内脏肥胖,观察肥胖患者在OSA-ACS人群中的不良结局,填补了传统BMI在定义肥胖中的不足,这是由于BRI是根据身高、体重和腰围进行计算,这种计算方式更能反映腹部脂肪的状况,而亚洲人群的内脏脂肪分布比其他种族更为显著,根据以往的研究,过多的腹部脂肪与多种疾病类型(如代谢综合征、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密切相关,因此BRI能够更全面地反映内脏脂肪的情况。本研究表明,当OSA患者存在以BRI定义的肥胖时,其与MACCE的发生存在显著关联。未来对于药物干预减重等治疗,进一步动态评估肥胖合并OSA患者,有助于从源头阻断心血管危险因素。
近年来肥胖人群的得到进一步的重视,LANCET在2025年对肥胖进行了重新的定义及分类,强调了BMI定义肥胖的局限性,更加强调对于不同肥胖程度人群的诊断及治疗的精准性。本研究进一步补充了肥胖诊断的定义,对肥胖患者定义提供了不同的研究及诊断新思路。
专家简介
王晓 教授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
医学博士,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后,主任医师,北京协和医学院准聘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心血管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PI,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血管代谢病区主任。
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青年项目首席科学家,“四大慢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负责人,北京市杰青,茅以升北京青年科技奖获得者,“凤凰计划”青年拔尖人才,美国心脏病学会专家会员(FACC),亚洲心脏学会介入心脏病学委员会会员(FAHS)。
兼任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胸痛与急性心梗学组委员、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心血管影像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肿瘤心脏病学组委员、中国中药协会心血管病药物研究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医疗器械管理专业委员会心血管分会委员、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促进交流会胸痛分会青年委员、北京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心血管代谢学组副组长、北京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专科医师分会理事兼副总干事、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内科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北京市青年科技人才协会会员兼生命科学与医药健康专委会成员、《中国心血管病研究》杂志青年编委会副主任委员、Journal of Geriatric Cardiology、Cardiovascular Innovations and Applications和《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网络版青年编委、《中华心血管病杂志》审稿人等职。
主要从事冠心病/心血管代谢精准诊疗和研究工作,擅长高危复杂心血管疾病微创治疗。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青年科学家项目、“四大慢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自然青年和面上项目(3项)、北京市杰青项目、北自然非共识创新项目、医科院创新工程项目等18项,承担或参与RESTORE、Rota China Registry、RIGHT、OSA-ACS、CAD-CAP等多中心临床研究,获市科委“北京市科技新星”(2020)、市委组织部“北京市优秀人才”(2016)、市医管局“青苗”计划(2016)、全国“敬佑生命 荣耀医者”青年创新奖(2020),龚兰生青年学者奖(2022),第五届中青年心血管病学菁英“科学科研创新”奖(2023)。
在Circulation、Eur Respir J、JACC Imaging、Chest、EHJ Imaging、IEEE Trans Med Imaging等发表论文180余篇,其中SCI论文110余篇(IF>10分6篇,中科院一区9篇),被JAMA、Lancet等期刊引用2522次,H指数25。2篇为ESI全球高被引论文和F1000推荐。获2019年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第二完成人)。参编卫计委全国高等学校医学研究生规划教材《心血管内科学》第2版、《冠状动脉介入诊疗培训教材》第3版和《血管内超声》第2版等专著9部。
张明瑞 硕士研究生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主要研究方向为冠心病腔内影像、冠脉CTA。曾参与“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青年科学家项目、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非共识创新项目、北京市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等。
来源:国际循环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