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说起北宋那会儿的历史,总绕不开宋辽之间的那些纠葛。北宋建国后,边境问题就没消停过,尤其是跟辽国的摩擦。辽国那边,军事实力一直压着宋朝一头,从宋太祖赵匡胤到太宗赵光义那时候,双方打了好几仗,胜败参半。宋真宗赵恒上台后,本来想走和平路线,可辽国正值鼎盛,萧太后和圣
说起北宋那会儿的历史,总绕不开宋辽之间的那些纠葛。北宋建国后,边境问题就没消停过,尤其是跟辽国的摩擦。辽国那边,军事实力一直压着宋朝一头,从宋太祖赵匡胤到太宗赵光义那时候,双方打了好几仗,胜败参半。宋真宗赵恒上台后,本来想走和平路线,可辽国正值鼎盛,萧太后和圣宗耶律隆绪野心不小,非要南下图谋中原。结果呢,1004年景德元年,辽军二十万大军直扑宋境,一路推进到黄河边上。这事儿搁谁身上都得慌啊,宋廷上下乱成一锅粥。
宋朝这时候的处境其实挺尴尬的。它不像唐朝那样能完全控场中原西部和南方,辽、西夏、大理这些邻居都虎视眈眈。辽国尤其棘手,早年石敬瑭那出卖十六州的把戏,让中原丢了燕云之地,宋朝想收回来谈何容易。辽军南下时,宋边关守军节节败退,冀州、瀛州这些地方相继失守。宋真宗听到消息,腿都软了,朝中大臣分成两派,一派嚷着主战,一派劝着主和。主和的那些人,甚至建议皇帝迁都金陵,避其锋芒。真宗自己也动摇过,觉得南逃保命要紧。可就在这关键时刻,宰相寇准站出来了。他是参知政事,四十三岁,正当壮年,从地方小官干起,一路靠实打实的政绩上位。寇准直言不讳,力劝真宗御驾亲征,到澶州督战。他算准了,皇帝一到前线,军心就能稳住,各地勤王部队也会蜂拥而至。
寇准这人,出身华州下邽,家境一般,父亲早逝,从小跟母亲相依为命。少年时就爱钻研时事,984年考中进士,起步当小吏。在许州任职时,他办案铁面无私,地方豪强想塞钱,他当场撕了银票,闹得满城风雨。997年到郓州知州,水灾一来,他带头修堤赈济,不分昼夜。这样的作风,让他很快就入了皇帝眼。1004年辽军入侵,他第一个在朝堂上拍桌子,反对南逃。真宗被劝动后,十一月銮驾北上,寇准随行护驾。真宗一到澶州,宋军士气大振,杨延朗、田重进这些将领带兵死守,各地援军陆续赶到。辽军攻城不利,十二月时,宋弓手杨延朗一箭射杀了辽大将萧挞凛,这下辽军阵脚大乱,攻势顿挫。
辽军粮草拖不起,萧太后那边也怕宋援军越来越多,腹背受敌。双方开始议和,宋使曹利用出面,辽使韩德让接招。谈判结果,1005年正月,订下和约:两国以兄弟相称,宋每年给辽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辽退兵百里,不再南侵。澶州古称澶渊郡,所以叫澶渊之盟。这协议一签,边境上百年没大仗,宋辽贸易起来,百姓日子稳当多了。可也有人说,这岁币等于用钱买和平,宋朝从此没了危机感,军备松懈,长远看埋下隐患。
话说回来,这澶渊之盟的实物证据,就藏在河南濮阳博物馆里,一块叫回銮碑的青石碑。碑高2.6米,宽1.3米,国家一级文物。碑文是宋真宗亲赋的五言诗,65个字,寇准亲手书丹,刻上去的。诗的内容是:“契丹出境。我为忧民切,戎车暂省方。征旗明夏日,利器莹秋霜。锐旅怀忠节,群凶窜北荒。坚冰消巨浪,轻吹集嘉祥。继好安边境,和同乐小康。上天垂助顺,回旆跃龙骧。”这诗写得大气,表面上看是庆贺凯旋,其实透着宋人对辽的轻蔑,把对方叫“群凶”“北荒”,自居正统。碑是真宗回銮时立的,原在澶州城内要道上,毁于明代,后来重见天日,现存濮阳。
这碑的发现和研究,确实揭开不少历史真相。过去史书多记联盟过程,可细节模糊,这碑是唯一实物,补上空白。比如,它证明寇准不光是军事谋士,还是书法高手。碑字行草兼备,受唐代李邕、柳公权影响,笔画方圆有致,结体欹侧,透着雄劲。字大八厘米,掌宽,耐看。研究者说,这碑反映宋朝心态:名义兄弟,实际视辽为夷狄,和约不是耻辱,而是上天助顺的胜利。河南文物局2025年5月还发文强调,它见证真宗亲征的壮志和以民为本的理念。碑身保存好,上部28字清晰,下部剥蚀,但够用。
寇准在这事儿上功劳最大,可他一生起伏大。联盟后,1007年拜相,雷厉风行,直言进谏,不怕得罪人。仁宗即位后,他一度罢相,1019年复起,次年又入中枢。但跟刘太后意见不合,1021年贬雷州司户参军,途中病重,1023年十月在雷州去世,六十二岁。宋廷追赠太师,谥文定,百姓沿途哭祭。这人刚直,结局凄凉,但澶渊之盟是他巅峰。
来源:烟寒若雨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