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五行之间具有生克关系。生的关系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克的关系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五行的生与克,都发生在气的层面,不在形质层面,有形的质器之间,不存在生克关系。
五行生克
(原文)
五行之理,有生有克。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其相生相克,皆以气而不以质也,成质则不能生克矣。
(今译)
五行之间具有生克关系。生的关系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克的关系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五行的生与克,都发生在气的层面,不在形质层面,有形的质器之间,不存在生克关系。
(解读)
五行生克的“生”,都理解为“生成、促进、帮助”,这是对的。但对“克”,多数人解释为“损害、妨碍、打击”,这就错了。人们常说,“甲是乙的克星”,意思是只要乙来参与,甲就会倒霉,“克星”是敌对的意思。而五行的“克”,非但不敌对,而且还是帮助,其本质与“生”一样,是从另一角度帮助对方。
五行的生克,本质就是脏腑之间的相互帮助。所谓“生”,是协助对方做对的事,所谓“克”,是阻止对方做错的事。
这不就是中庸之道吗?做对,就是做得恰到好处。做错,只有两种原因:要么没做到恰到好处,要么已经超过恰到好处,即“过犹不及”。脏腑也不例外,凭一己之力难免出错,出错的时候就需要其他脏腑的帮助。比如,心阳不振,是因为“不及”而错,需要肝气升达来振奋心阳,这叫木生火。心火太盛,是因为“太过”而错,需要肾水协同肺气,发挥清凉的作用,让心火降温,这叫“水克火”。
“相生相克,皆以气而不以质也”,这句话强调指出,事物的运动,就是气的运动。饭馊了,是饭之气与空气互动的结果。事物如果没有气,就不会变化。沙漠里的千年干尸为何不腐烂?因为气的传播媒介——水没有了,无水之气一动不动,也就不是气了。庄子深刻地指出,“通天下唯一气耳”。
(原文)
盖天地之位,北寒南热,东温西凉。阳升于东,则温气成春,升于南,则热气成夏;阴降于西,则凉气成秋,降于北,则寒气成冬。
春之温生夏之热,夏之热生秋之凉,秋之凉生冬之寒,冬之寒生春之温。土为四象之母,实生四象,曰火生土者,以其寄宫在六月火令之后,六月湿盛,湿为土气也。其实水火交蒸,乃生湿气。六月之时,火在土上,水在土下,寒热相逼,是以湿动。湿者,水火之中气。土寄位于西南,南热而西凉,故曰火生土,土生金也。
在地理上,北方寒冷,南方炎热,东方温暖,西方凉爽。温暖的阳气从东方升起时,温气形成春季。阳气升到南方,化为热气,变成夏季。凉的阴气在西方下降,凉气成秋。阴气降到北方化寒,形成冬季。
春的温气发展为夏的热气,夏的热气发展为秋的凉气,秋的凉气发展为冬的寒气,冬的寒气发展为春的温气。土是木、火、金、水四象的母亲,四象都由土产生。之所以说“火生土”,是因为土气兴旺的时令,是农历六月的火旺之后。六月湿气盛,湿是土气的本性。湿气哪里来?是水火两气相互熏蒸而产生。六月时,火在土的上方,水在土的下方,一寒一热上下相逼,催生了湿气。湿气是水火中间的气。土的八卦位置在西南,南热西凉,土位在热与凉之间。这就是“火生土,土生金”的来源。
古人从北半球的季节变化与太阳的运行,产生了方位属性理论。东方的属性是春、温、木,南方的属性是夏、热、火,西方的属性是秋、凉、金,北方的属性是冬、寒、水。湿土散布于四季,是四方属性的源头。这既是天象,也是人体之象。用这个思维去理解人体,可以看懂许多生理和病理现象。
中医理论不是逻辑推导,而是对既有现象的因果解释。因此,既有现象是第一性的,解释是第二性的。中医的有些解释往往令现代知识人难以接受,但却能有效指导治疗实践,原因就在于中医思维绝对尊重客观因果,以疗效作为检验解释是否合理的唯一标准。
(原文)
相克者,制其太过也。木性发散,敛之以金气,则木不过散;火性升炎,伏之以水气,则火不过炎;土性濡湿,疏之以木气,则土不过湿;金性收敛,温之以火气,则金不过收;水性降润,渗之以土气,则水不过润。皆气化自然之妙也。
(今译)
所谓相克,是指抑制气的过度活动。木性发散,收敛的金气能防止木气过分发散。火性炎上,寒凉的水气能降伏火气,不使火气过度炎上。土性濡湿粘滞,用木气来疏泄土气,土气就不会过分濡湿。金性收敛,用火气来煊通金气,金气就不会过分收敛。水性降润,用土气来渗和水气,水气就不会过分降润。五行气的相克,造就了奇妙的生态平衡。
(解读)
木气不断发散,化为炎上的火气,继续变化,化为收敛的金气,再化为润下的水气,然后再化为升发的木气,这就是五脏之气的圆运动。濡湿的土气,通过运化水谷之气,负责供给圆运动的动能。五行相生,是圆运动的向前推力,五行相克,是圆运动的向后收力。就像一头系着小瓶子的绳子在手里转圈,只要有力气,这个圈就不会停,为什么?因为离心力与向心力平衡。离心力就是五行的相生之力,向心力就是五行的相克之力。
来源:乐说新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