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退场,教育回归:双减政策如何让千亿教培帝国一夜崩塌?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4-16 00:38 1

摘要:几年前还在风口中心的学而思、作业帮、新东方、猿辅导,现在也属于茶不思,怎么帮,有点慌。我有个在学而思的朋友,那年还想着靠期权在北京买房,结果期权不能说一文不值,只能说一张废纸。

今天跟大家聊聊,之前被精准打击的校外培训。“双减”政策出台,教育股应声大跌,哀鸿遍野。

几年前还在风口中心的学而思、作业帮、新东方、猿辅导,现在也属于茶不思,怎么帮,有点慌。我有个在学而思的朋友,那年还想着靠期权在北京买房,结果期权不能说一文不值,只能说一张废纸。

毕竟此前校外教育激烈竞争之下,广大考生更卷,卷也只是造成考题难度加大,要不就是分数线水涨船高。

家长们为了精英教育卷成了麻花,倒是校外教育机构肥得流油,吸引了大批风投,更有广告商在中间捞一手。关键以此为代价,教育的焦虑也影响了生育率,直呼养不起娃。

“双减”政策的出台,无疑是教育减负问题的一剂强心剂。校外教育因何而起?到底是家长的安慰剂,还是内卷的博弈?双减政策为什么有如此强大的威力?校外培训是否我就此倒地不起?

从精英教育到高等教育,普及“双减”之后,我们的教育又面临着怎样的问题?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我们该如何在变革中定位自己?

2021年6月1日,修订版《未成年人保护法》正式实施,其中规定幼儿园和校外培训机构不得对学龄前儿童进行小学课程教育。

同一天,市场监管部门对作业帮、猿辅导等15家校外培训机构,因价格欺诈和虚假宣传等乱象予以顶格罚款,共计3650万元。

其实,针对校外教育的政策一直在更新,多年来如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

《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明确:

不再审批新的面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现有学科类培训机构统一登记为非营利性机构;校外培训收费纳入政府指导价;学科类培训机构严禁上市融资和资本化运作。

这重新定位了校外培训机构,将教育与商业明确区分。政策实施虽需时间,但资本反应迅速,教育股应声大跌。

从政策目标来看,要在一年内有效减轻学生作业和校外培训负担、家庭教育支出及家长精力负担,三年内取得显著成效,大幅提升群众教育满意度。

对学生,合理控制作业总量,完不成作业的也应按时休息;对教师,统筹编制、保障经费;对家长,严禁学校给家长布置作业,课后服务结束时间不早于当地正常下班时间。

校外培训市场乱象的形成,源于供需双方。义务教育旨在提升国民素质,语文、数学等学科知识是生活的工具。

但仅义务教育不够,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推动了科技进步,如杂交水稻、航天航空等领域的发展。

1977年恢复高考后,教育资源匮乏,大学生占比仅1%,竞争激烈。到我小学时,补习班已常见,英语、奥数成为小升初的 “标配”。

家长望子成龙,看到专业培训资源,不想孩子输在起跑线,校外培训从竞赛特长培训逐渐演变为全民参与的活动,从提升成绩的 “培优” 变成维持学业的 “补习”

这种市场的独特之处在于,购买方(家长)并非真正的需求方(学生),需求和付费错位。家长觉得培训值得,学生却可能更愿用这钱做别的,校外培训更多是给家长带来安心,背后却是深深的焦虑。

过去线下培训的焦虑源于同学成绩对比,如今线上线下结合,广告无处不在,制造焦虑。校外培训从靠口碑、传单营销,到在互联网和资本推动下,过度营销,制造虚假需求。

这种全民补习的内卷,如同剧场效应,使选拔机制失灵,只能通过加大题目难度应对分数上涨,学生为挑战高难度又加大补习力度,形成恶性循环。

尽管一直在推进减负,限制考试次数、不公布成绩,但人才选拔在广泛层面仍依赖分数,虽简单粗暴却高效。不过,这种教育模式也催生了 “小镇做题家”,难以做到因材施教。

教育内卷也受职场竞争影响。读书常为了就业,当996成为职场常态,压力传导到高校,实习、考证、考研成为学生提升竞争力的方式,就像曾经为高考分数拼搏一样。

钱是校外培训的关键问题。资本逐利,校外培训机构靠营销和制造焦虑吸引家长,家长为孩子教育不惜节衣缩食,陷入教育焦虑,即便曾厌恶补习,有了孩子后也难以避免。

但家长花钱未必能安心,2020年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教育培训服务投诉56165件,包括合同、售后、虚假宣传等多种纠纷。

校外培训本质是盈利,在资本推动下,2020年在线教育融资额大幅增长,如猿辅导融资22亿美元,投后估值155亿美元。

培训机构融资后大肆营销,免费体验、低价补贴、广告轰炸,教师KPI侧重转化率和续课率,忽视教学质量,甚至跑路换品牌。

许多校外教育公司营销费用占比极高,如流利说营销费用占收入的82.32%。这种过度营销导致资金用于市场推广,教学研发和师资培养被忽视。

资本介入改变了教育本质,教育不应被资本左右。2017年国家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教育领域,提出 “互联网 + 教育”,但校外培训企业却误解为敛财机会。

其实,政策监管从未停止,2000年四川省启动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2002年成都七中东方红网校开展远程直播教学,惠及众多教育薄弱地区学生。

多年来,国家致力于缩小教育差距,推动教育公平,而校外培训却将教育变成 “氪金游戏”。中国始终将教育公平公正放在首位,“双减” 政策彰显了让教育回归公平的决心。

改革必然带来阵痛,校外教育机构面临转型,学生和家长也感到迷茫。有人担忧陷入韩国教育的困境,也有人认为可借鉴德国职业教育模式。

孔子主张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德国职业教育的应用科技大学为制造业输送大量人才,在线教育的普及为教育多样性提供技术支持。

教育部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4183万人,毛入学率54.4%,2021年高校毕业生创历史新高。

早在2017年,相关部门就预测2025年制造业人才缺口达3000万人,2019年政府提出高职院校扩招100万人,2021年6月职业教育法修订草案首次审议。

尽管大众对职业教育存在偏见,高职院校学生升本热情高,但并非所有人适合科研,随着经济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需求增大,我国正构建多元化教育体系。

回顾西南联大对大学教育的描述,接受通识教育的人应具备多方面能力,生活充满生机且有道德约束。

考试成绩不是生活的全部,在教育变革中,我们要认识到教育的本质是尊重个体差异,每个人都可根据兴趣和特长选择发展道路,在变革中发现更好的自己,实现人生价值。

来源:时刻在生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