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天(9月21日)是第32个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日。如何让更多老人了解认知症?怎样帮助他们尽早干预?经过2025年度长宁区老年认知障碍照护人才赋能培训,不少护理员成为了“小蓝花”友好理念的传播使者,帮助更多老年人了解预防知识。
今天(9月21日)是第32个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日。如何让更多老人了解认知症?怎样帮助他们尽早干预?经过2025年度长宁区老年认知障碍照护人才赋能培训,不少护理员成为了“小蓝花”友好理念的传播使者,帮助更多老年人了解预防知识。
金福第四养老院院长张洪霞来到认知障碍照护专区楼层时,一位护理员正端着小碗为难。“奶奶,你刚才不是说要吃梨吗?这碗里都是梨汁,好吞下去。”“我不认识这个,这不是梨,我不吃。”房里的奶奶摆摆手。“好,那我们先放在外面。”张洪霞和护理员温言回应。
“和老人们沟通,就是要更有耐心一点。”张洪霞向记者介绍,刚刚这位奶奶已有98岁高龄,“她行动很快,就是喜欢玩水,刚来的时候站在水池前不停地洗手。后来我们慢慢给她转移注意力,现在比之前要好些了。”
和患有认知症的老人们相处,是金福第四养老院护理员们的家常便饭。据张洪霞介绍,院内共有60张认知障碍照护床位,目前已有近40名老人入住,轻、中、重度认知障碍的老人都有。“认知障碍的症状有时表现为很多老人共有的现象,比如耳背、脾气不好、难沟通。但有的还可能有暴力倾向,或者完全失去自理能力。”张洪霞说,“护理难度很大,即便对经验丰富的护理员来说,也不是件容易事。”
一个月前,张洪霞与抚理健康区域运营主管徐艳、全程玖玖宁宝护理站主管王满满都参加了长宁区老年认知障碍照护人才赋能培训,并获得“优秀学员”称号。这一培训共有近百名长宁区老年认知障碍照护专区管理人员、专技人员,各街镇老年认知障碍友好社区家庭支持中心负责人,以及社区养老服务机构认知障碍照护员、筛查员参加,由多名专家为学员们讲解认知症照护原则与照护计划、常见认知症老人精神及行为异常的照护策略、案例操作模拟、认知障碍的筛查评估、如何制定个体化认知康复干预方案和社区认知障碍患者的非药物干预等主题课程。
据了解,今年,长宁区民政局共开展了6场针对养老机构认知障碍照护专区管理人员与照护人员、社区老年认知障碍照护人员几类对象的赋能培训,培训人次达207人次,并为考核通过的88人颁发证书;同时,还为“老伙伴”核心志愿者开展专项赋能,培训100人次。
“培训不仅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认知症,也对照护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情况有了更明确的认知,不同的干预手法都给我们的照护带来了启发。”张洪霞表示,“除了经验,护理员也需要更多专业化、规范化的知识赋能。”
“这次培训带给我们很多标准化操作的引导。”对于徐艳来说,参加老年认知障碍照护人才赋能培训,意味着针对认知症的专业照护理念能下沉到更多家庭。作为长护险的定点机构,“抚理健康”会对每位老人定制上门服务计划,安排合适的护理员提供服务。“面对呛食、跌倒、情绪暴躁等突发情况,护理员通过规范指导配合经验操作,能更有效地处理这些问题。”徐艳告诉记者。
同时,对认知症具备专业了解的护理员,可以点对点地开展传播。“对于患有认知症的老人,我们常常会提供心理咨询服务,有时带着老人做做手指操,开展一些认知训练等等。”徐艳表示。
在王满满看来,护理员是老人了解外界的重要窗口。“一位老人每周有3—7次的上门服务,有时候,护理员在老人的眼里就像子女。”王满满说,“对患有认知症的老人来说,熟悉感和安全感很重要,护理员有了专业赋能,就能和老人、家属沟通,教会他们怎样预防和干预,从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入手,带来改变。”
自2023年起,为进一步培育专业认知障碍照护服务人员,夯实长期照护人才队伍专业能力,长宁区启动了“小蓝花”育成计划,助推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作为全市首个实现老年认知障碍友好社区全覆盖的先行区,长宁区健全“专区+社区”服务格局,完善“标准+实践”的支持体系,优化“嵌入+开放”的服务网络,深入推进了全流程服务、全要素集聚、全方位协同的老年认知障碍友好城区建设。
部分图片来源于受访者
撰稿/摄影:谭奕茂
编辑:毕扬静
责编:颜文彬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上海长宁”
喜欢就点个“赞”
欢迎留言评论和“宁宁”互动
再送我一朵“在看”的小花吧~
来源:上海长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