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个女人如果打算写小说或诗歌的话,每年必须有五百英镑的收入,外加一间属于自己的房间。”
“一个女人如果打算写小说或诗歌的话,每年必须有五百英镑的收入,外加一间属于自己的房间。”
很多人因为这句话,知道了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她是意识流文学的代表人物,被誉为“二十世纪现代主义与女性主义的先锋”。
1928年10月,弗吉尼亚·伍尔夫自伦敦两次应邀前往剑桥大学女子学院,发表了主题为“女性与小说”的著名演讲。
不久后,她将这两次演讲内容合而为一,以“女性与小说”为题发表。后经修改润色编撰成书,就是人们所熟知的《一间自己的房间》。
当你感觉自己缺乏力量的时候,在遭受现实打击的时候,缺乏自信与信念的时候……可以毫不犹豫地做出一个选择:沉浸在阅读中,回归平静,而后重新从内心长出力量。
现实的种种羁绊固然不可避免,精神却可以向着更高处探寻。
灵魂自由的人,不会被困在原地。
弗吉尼亚·伍尔夫及她的文字,散发着“精神自由”的光芒,是我们前行路上的一盏明灯。
她的文字没有说教,不为取悦读者而写。她忠于自己,所以也最终成为了她自己。
或许,我们更应该叫她“弗吉尼亚”。
发现好多文章或评论,在提到与她童年相关的事情,就称她为“弗吉尼亚”,而与她成为作家相关,却称的是夫姓“伍尔夫”。
她成为作家,不是顶着谁的光环,而是凭借她自己的才华、坚毅、坚持不懈地创作而成为的,她有自己的名字。
弗吉尼亚尊重个体差异,竭力捍卫每个普通读者的“独立性”。
阅读弗吉尼亚的作品,总是被她强大的精神自由力量所吸引。
她让我们可以一再相信——每个生命内在都有巨大潜力,当你决定不遗余力地成为自己,困难会为你让路。
《一间自己的房间》,后来也被编辑写为《女性、阅读和一间自己的房间》。但弗吉尼亚想表达的,并不存在性别歧视,她只是在尽其所能为女性发声,为女性争取本该属于她们的权益。
在那个女人“从来没有半个小时能称作她们自己的”时代,弗吉尼亚发现,女人想要记录自己的生活,总是会被打扰,女性发表作品,不允许有自己的署名,还会被嗤之以鼻。
而拥有一间带锁的房间,意味着不受外界侵扰,也意味着独立思考的能力。
在这间属于自己的房间里,你可以不受任何权势或他人思想与行为的影响,专注沉浸在自己的内心世界里,去创作、书写,表达自己想表达的。
弗吉尼亚曾坚信,“到那个时代,女性将获得她们长久以来被剥夺的东西——闲暇、金钱和一间属于自己的房间。”
时至今日,我们正有幸身处于这样的时代,我们所拥有的更好的环境、机遇等,离不开那些为后代铺路的人。
现在,拥有适当的闲暇,一定的金钱,有一间属于自己的房间,对很多人来说,不是奢侈的不可企及的事,而是只要自己想,就可以实现的。
哪怕是租来的房子,关起门,房间的主人就是自己,别人想打扰,也得先敲门。
在这间房子里,你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创作、休息,听从自由意志的主导,和时间做朋友,和自己做朋友。
伍尔夫曾在演讲中说,“一个人能使自己成为自己,比什么都重要”。
她终其一生,都在努力践行“成为自己”,她也确实做到了。
在伍尔夫看来,“生命不是安排,而是追求,人生的意义也许永远没有答案,但也要尽情感受这种没有答案的人生。”
生命没有标准答案,活得热烈、精彩、充实,活出自己的意义就好。
时间一刻不停地向前,我们也会因为年龄和琐碎而困扰,尤其在中年时期,面临着工作与生活的压力,感觉疲惫力不从心,会陷入迷茫、无助。
没有获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就觉得自己一无是处;
走了一条少有人走的路,无人支持而感到孤独;
因为个性、习惯等与他人不同而显得格格不入;
不符合他人的期待与要求,就自我怀疑;
……
可是当你把自己仅仅看作一个普通的生命个体,从经历和体验人生的视角来看,我们不过和大自然里的花花草草,都是活着,拼尽全力地生长。
弗吉尼亚50岁时,曾在其日记随笔中写道:“我不相信年龄会限制我,我相信的是不断调整自己面向太阳的角度。”
她决定将人们的评论、名声等外在闪耀之物,全部抛诸脑后。她想隐居家中,集中精神,不再四处奔波、会见客人。
“成为自己”这条路是孤独的,人生没有那么多观众,外面没有别人。
坚定不移地做自己,当然也需要很多代价。比如需要去抵挡生命里的不确定风险;面对质疑和打击时,要义无反顾地相信自己;孤立无援时,不凝视深渊;看不到结果时,也愿意踏踏实实做好眼前的事……
静下来,想清楚自己究竟想做什么,心底最想去坚持的那件事,就是内在的使命所在。
文/素履
来源:素履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