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里宁散文:上瑶山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21 07:21 1

摘要:上瑶山,是想感受一下它的变化。位于田东县作登瑶族乡境内这个瑶山,并没有影视剧里播放的大瑶山那么高峻,那么凶险,可放眼望去,云在山顶绕,路在山间行,也还是让人有一点神秘,有一点不知何处是人家的感觉。过去对口帮扶,就有外省的同志望山兴叹:“我的天,在这样的环境里怎

上瑶山,是想感受一下它的变化。位于田东县作登瑶族乡境内这个瑶山,并没有影视剧里播放的大瑶山那么高峻,那么凶险,可放眼望去,云在山顶绕,路在山间行,也还是让人有一点神秘,有一点不知何处是人家的感觉。过去对口帮扶,就有外省的同志望山兴叹:“我的天,在这样的环境里怎么生存啊?”可见这作登瑶山也是够险峻的。原来山上村级道路,路基差,路面全是泥土石块,只有极少数村能走越野车,还得本地司机才敢开上去。不能开车上山,进村就只能步行,一个村至少也得走上两三个小时甚至还要多,来回就得一整天。经过多年的努力,特别是经过精准扶贫的努力,瑶山到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探究竟,我们几个曾经的同事,利用一个休息日结伴上山,去体验那里所发生的变化。

久不上瑶山的人,对山上的印象,可能还停留在光秃秃的山凹里,错落着零零星星的小瓦房甚至于茅草房,是底层住牲畜,牲畜上住人那种。其实不然,经过多年扶贫,瑶山已经发生不小的变化,只是没想到,变化会是那么大。

我们几个,共享一辆车,由韦生开车领我们上山,从南面一个村庄进入,向北驶去。这次上瑶山,走马观花,边走边看,也不知道能走几个村屯。韦生说,不停地走,可以走完整个瑶山的村庄。韦生是地道瑶乡人,熟悉本地情况,且刚离开那儿不久,可他的话,还是吓了我一跳。过去一天,也就走一个村,虽说时下,都已村村通公路,不过村屯与村屯之间,全部都连接起来,我还是觉得不可思议。韦生看我有点不相信的样子,就对我说:“放心吧,全是村级水泥路,路面很好。我们且走且看,走到哪儿算哪儿。”

山还是那个山,路也还是盘在山腰上,较之过去,现在的村级道路,路基更坚实,路面比起一般村级道路,也要宽阔一些。上第一个坡,在一个路段的拐弯处,看到山凹底下的一块平地上,横着几排房舍,一群野猪正在房舍前后嬉戏。韦生把车停下,让我们下车观看,原来房舍周边,还环绕着一条水泥路,像是一条跑道。

韦生顺便就当起我们的导游。他向我们介绍,这是当地一位养殖能手办的一个野猪养殖场,下面放养一百多头野猪。环绕养猪场的那条水泥路,是用来赶野猪“运动”的“跑道”。让野猪“跑步”,它们的肉会更结实,更“野味”一些。这种经常“锻炼”的野猪,已经远近闻名。他接着说,进村去,还有个养鸽养鸡专业户,也养出了很大的名堂,成为村里脱贫致富的带头人。

继续向北,途经一个村屯,忽闻唢呐声和鞭炮声传来,韦生兴奋地说,今天有好事,我们进去看看。

循声进入一个叫做定略的村屯,在一幢楼房前,几个唢呐手吹得正欢,鞭炮的余雾尚未散尽,人进人出,很热闹的样子。韦生前去探访,回来告诉我们,这家人正在为母亲祝寿,准备宴席。来得早不如来得巧,赶上了就不能走,这是当地的习俗。

这一户人家,有三个儿子,三间三层的房子排列过去,第一间是大儿子的,这个祝寿仪式,正是在大儿子的这间房子的前厅举行。

厅里播放祝寿的音乐,几样菜品整齐地摆放在一条长桌上,母亲身着间红的衣衫,端坐在厅堂正中,一位长者扮成师爷模样,口中念念有词,引领这家子孙,由大到小,轮番向母亲跪拜,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这个仪式,足足有一个钟之久。我不敢妄自揣测,这样一个仪式,有什么意义,但是它,却让人感动。

韦生悄悄告诉我,这是布努瑶(瑶族的一个布努支系)的一个传统民俗——祝寿感恩仪式。布努瑶先民在历史上过着频繁的迁徙游耕的生活,他们中的一支,于八百多年前,迁徙到这个大石山区,并在这里定居下来,成为这个大石山区的开拓者。几百年来,他们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辛勤劳作,繁衍生息。为报答祖先,感恩长辈,布努瑶在传说中的布努瑶女始祖、创世之母“媒娓”(布努瑶语)女神生日(农历六月初六)那天,以猪、鸡、米、酒等为贡品,供奉“媒娓”女神,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一种感恩民俗,在父母四十九岁、六十一岁、七十三岁、八十五岁这几个生日里,布努瑶儿女会举办感恩父母的祝寿仪式,内容有写寿词、帖寿联、读贺词、唱贺歌、吹唢呐、念孝道、送寿礼、子孙拜寿、种延年树、摆寿宴等等,历时两天时间……

接下来是宴席正式开始。厅里厅外不下五六桌,有鸡鸭鱼肉、猪肉羊肉,有白切烧烤、蒸煮焖炒,好不丰富。我们不敢久留,被灌几杯玉米酒后就匆匆告辞。

我对这整个祝寿感恩仪式的观感,除了那个感恩的跪拜,就是这菜品的多样化。——过去瑶家人的饮食,做法比较单调,把食物煮熟就行,少放或者不放配料,有人把这样的食物称为原汁原味。我感觉这样的食物,与美食还是有一定的差距,原汁原味说,未免牵强。

瑶山食材好,怎么说也是原生态的,不过总是白水煮,最多也只放些姜酒盐油,味道并不是很好,特别是鸡鸭猪肉羊肉,这样煮多少都会有一点腥膻之味,生活水准不高,自然觉得好吃,生活好了,在外面见识多了,感觉就会不一样。

随着瑶山生态环境的改变,瑶族人家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吃喝也讲究起来,由吃饱逐渐向吃好转变。我参加过作登瑶族乡的一个布努节活动,看到他们在活动上开设一条美食街,美食摊上的食物,已由过去的单调变得多样化,由过去的单纯的白水煮变成五花八门。鸡不再只是白斩,还有烧鸡,盐焗鸡,焖鸡;鸭有烤鸭,冰梅鸭,醉鸭和焖鸭等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瑶山养的一种“旱鸭”——在山上养鸭,因为没有水塘,鸭子养在旱地,只有下雨时才能戏戏水,所以得名“旱鸭”——“旱鸭”从小以玉米喂养,长成后鸭皮金黄,皮下厚厚一层黄油,像是填鸭填出来的,估计用做北京烤鸭一定错不了。过去瑶族人家不会做烤鸭,只会白斩,这种鸭做白斩,太肥,不是所有人都爱吃,在布努节上看到用这种鸭做成的烤鸭,味道真的比在外面用的一般鸭子做出来的烤鸭要强。除了鸡鸭,猪肉羊肉也是多种多样,焖的煮的炒的都有,还有烤羊烤猪,代表作登布努瑶人民的烹饪饮食,已经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所谓生活质量,从人们日常烹饪饮食,就可以看出来。比如久不久才吃一次肉,煮熟就好,还讲什么烹饪手法。只有物质丰富了,才能从容下厨,不断变换菜式。我在作登瑶族乡布努节上看到的美食,以及在这次寿宴上看到的菜品,就印证了这一点。

出门才注意到,原来入屯的这个路段还有限速带呢,路旁立着一块牌,上面印着:限速5公里。——是标准的那种,不是自立的。在屯级路段设限速带,我还是头一回看见。

不知不觉,我们已走过四个村,虽走马观花,却也感触良多,除了上面提到的,还有他们的住房,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瑶族人家住房,以前被戏称五面透风,四季“凉快”:房子四面用木柴搭围,顶上盖茅草,地下铺木板,木板底下是牲畜圈。这样的房子既不暖和也不卫生。多年来也进行过一些改造,但多是茅草房改为瓦房。这次上瑶山,所经过总有七、八个屯,已不见一间瓦房,更别说茅草房了。看到的多是砖混结构的楼房,高有四、五层,最不济也有一层以上,已经没有底层关牲畜,上面住人的情况。

来源:读写探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