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声丨“常乘客计划”,更多人化身“地铁侠”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21 07:18 1

摘要:当天上午,田梦涛和家人乘坐杭州地铁1号线出行。列车刚驶离西湖文化广场站不久,车厢中部传来一声爆响。很快,发生爆炸的背包内涌出了浓烟,窜出火苗,吓得在场乘客慌乱无措。此时,凭借在公司参加安全培训的经验,田梦涛很快判断出“这是锂电池设备自燃”,立即大声呼喊周围乘客

潮新闻客户端 执笔 应陶

收到锦旗的这些天,田梦涛在朋友圈多了个新外号,“地铁灭火侠”。称呼来源,还要从8月的一个周末说起——

当天上午,田梦涛和家人乘坐杭州地铁1号线出行。列车刚驶离西湖文化广场站不久,车厢中部传来一声爆响。很快,发生爆炸的背包内涌出了浓烟,窜出火苗,吓得在场乘客慌乱无措。此时,凭借在公司参加安全培训的经验,田梦涛很快判断出“这是锂电池设备自燃”,立即大声呼喊周围乘客赶紧按下紧急报警按钮,并快速找到灭火器,朝着火焰根部连续喷射。

从意外发生到熄灭火源,全程只经过了2分钟。田梦涛也成了化解这场危机的关键人物。透过这场突发事件因果,不禁让人思考:这只是一次偶然的“幸运”,还是可以成为城市轨道交通突发事件中的常态?

共性难题面前,全国各大地铁抛出了个新概念:“常乘客计划”。即将经常坐地铁的用户群体,吸纳为地铁运营中的重要力量之一。

运营中的杭州地铁。图源杭州地铁官微

他们是谁?

谁是地铁“常乘客”?从广义来说,就是稳定、高频坐地铁的普通乘客。类似于通勤的上班族、上下学的学生、固定出行的市民等。

随着城市化发展、人口不断集聚,以超大城市为代表的城市轨道交通也已从“大建设时代”进入“大客流运营时代”。截至今年8月,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超500公里以上的城市已有9个。其中,深圳极具代表性,运营里程排名全国第5,但其客运量突破了3亿人次,客运强度属全国第1;另外,500公里档的5座城市中,除深圳外,客运量也均破1亿人次。

侧面来看,各地城市轨道交通排位之争,正在从新建里程之争,逐渐过渡到客流之争。而客运量不断突破高位值的背后,意味着正有更多的乘客趋向于稳定、高频的地铁出行。

重庆李子坝单轨穿楼。重庆轨道集团供图

地铁“常乘客”的基数上升,为何又与突发事件挂上钩?事实上,地铁运行的特殊属性,决定了其在应急救援过程中,存在“空白时间”。

仔细观察地铁行车间隙,我们找到了这一“时间差”。早晚高峰时期,杭州地铁最短行车间隔约在2分钟。参考充电宝自燃事件,事故发生在行进的列车车厢内。假设车内乘客第一时间按下紧急报警按钮,临近车站工作人员一级响应并立刻做好接车准备。姑且,我们先不计算报警所耗费的时间,光列紧急刹车、平稳靠站、开门疏散的时间,最快也要在2分钟内。2分钟,虽不长,但在突发事件面前,或许“跑”不过事态变化的速度。

另外,我们经常会在车厢内、车站内看到列车安全员。但据业内人士透露,高峰期一般隔一趟列车会配置1名安全员。而像杭州地铁在营的线路中,大部分都是6节车厢的列车,即便安全员在事故列车内,从所处位置到事故车厢的速度,也并不会比2分钟快多少。

反观日常,不少热心市民也多次证明了,他们可以补齐这部分“时间差”——手扶梯上,前方乘客意外摔倒,有经验的乘客会迈着健步按下电梯急停按钮,避免二次伤害;在客流高峰时期,有人突发身体不适,也会有从事医务工作的乘客施以援手,为其争取黄金救援时间……

2018年就率先开始培育“常乘客”群体的重庆轨道集团,提供了一组数据值得参考:截至今年8月底,重庆轨道交通已累计招募“常乘客”近18万人;同步开设线上、线下各类培训覆盖295万余次;在此基础上,“常乘客”通过专属小程序上报情况2万余件。

“有了他们加入,乘客意见、现场情况等均可直接反馈,架起乘客沟通桥梁的同时,我们的服务也在无形中快速升级,社会‘群防群治、协同共治’也效果明显。”重庆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人员王路路分享道。

地铁“主人翁”

可见,“常乘客”的能量大小不取决于群体数量,更在于是否具备“主人翁”意识。具体到细节里,包括了是否志愿加入“常乘客”组织?是否具备应急救援知识储备?是否会精准发现问题、提交问题?

重庆组织“常乘客”参加“走进车站”活动。重庆轨道集团供图

那么,如何让更多的普通乘客,志愿成为“常乘客”?对此,全国地铁都在摸索有效路径。从中剖析一二,我们发现其中的底层逻辑,大抵都从“优惠留客”到“创新机制”逐渐培养。

毫无疑问,实打实的优惠对于留住稳定客流有着强大吸引力。

以杭州公共交通阶梯优惠为例,在自然月内,乘客累计乘车消费50元内,可享受票价9折优惠;消费50元(含)至100元,可享7折优惠;超过100元(含),则享受5折优惠。同时,公交、地铁、水上巴士等公共交通换乘还有优惠。

转换到实际场景中来:假设一乘客单趟通勤的交通费用是地铁5元,转公交1元,共计6元;但她享受优惠后,单人单趟最低只需支付1元。

用优惠留住乘客,更要让他们有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为此,像“游戏闯关”一样的积分制,可以激起他们的兴奋点。

在重庆,“常乘客”积分榜非常“卷”。新一期“走进车站司机轮乘室”的线下活动刚结束不久,咨询下一期报名时间的“常乘客”已有不少。“线下培训可以更加深入了解并掌握轨道交通知识,获得的积分也更高,但每次名额很有限,基本上要6个人抢1个名额,特别火爆。”一重庆轨道交通的忠实“常乘客”分享道。

抢榜成功的“常乘客”,也会因此收获更多的福利和荣誉。如重庆轨道集团启用了“常乘客 常相伴”的标识语,每年更新的“常乘客”票卡也会结合“平凡的你,都是英雄”等主题,以此来增加他们的荣誉感、归属感。

让“常乘客”有粘性,不光在行为引导中,更在于用点滴服务引发共鸣——

可能是毕业季期间,杭州地铁5号线在停靠杭师大仓前站时播出一句“后浪总会入海,青春不说再见”;可能是一场演唱会后临近零点,仍有地铁延迟运营;也可能是疲惫一天到站回家,偶遇突然暴雨,站内就有“彩虹伞”可免费借用……

杭州地铁“彩虹伞”。图源杭州地铁官微

“这些事情虽小,但是可以在地铁服务的细节里感受到城市的温度。这也让我不自觉地想成为守护城市的一员。”在杭州地铁参与志愿服务刚满1年的陈月芬感慨道。

“常乘客计划”的未来式

城市轨道交通“大客流运营时代”尚且拉开帷幕,“常乘客计划”的探索仍在继续。关于它的未来式,仍绕不开解答两大难题:“常乘客”的队伍如何扩大?“常乘客”的作用如何发挥得更强?

前者瞄准的是大客流时代下地铁如何运营。这在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分院副总工程师蔡润林看来,当下的地铁运营既要考虑以优化衔接、票价优惠等措施方便乘客出行,也要瞄准引流增效,建立新的轨道综合运营模式。

在详细解答何为“新的轨道综合运营模式”之前,蔡润林先抛出了个问题:“乘客是地铁运营的主体,那么在地铁商业空间消费的消费者算吗?”顺着问题,他紧接着解释道,“从交通属性来说,地铁出行的流量与城市人口密度、城市功能设置有很大关系,也会有上限。但如果地铁沿途的站内空间和站点周边综合开发区域成为商业、文体、公共活动等多功能的公共空间,这些站点就会成为新的目的地。”

换言之,丰富地铁商业化场景,可以增加乘客出行的目标。例如,苏州地铁广济南站内开设了“广济南大食堂”,日均供餐超2400份,吸引周边社区居民、上班族前来用餐,甚至也有不少前来打卡尝鲜的食客。

全国首个开在地铁里的社区食堂。图源苏州地铁官微

“以此类推,将地铁站内的限制空间开发成运动空间、文化空间、生活服务空间等,同样也能成为扩大客流、拉拢‘常乘客’群体的有效载体。”蔡润林说。

后者则瞄准的是激发“常乘客”群体的互动粘性。

“我们在‘常乘客’招募时增加了测试题,再通过开设‘走进车站’等现场活动,满足用户对于地铁运营的好奇心和科普教育。”王路路透露道,未来,重庆轨道集团计划将“常乘客”融到各类地铁场景的开发中,覆盖更多的群体,让他们真正成为轨道交通的运营人之一。

如他所言,地铁场景开发,涵盖了通勤、通学、旅游等不通群体,不同的轨道交通线路也各有特点。比如说重庆轨道交通2号线,有蜚声中外的李子坝单轨穿楼,还途经重庆动物园。“此前就有‘常乘客’提出重庆动物园的大熊猫是全国数量最多的,可以在车站融入大熊猫元素。”王路路举例道,现在,升级改造后的动物园站融合“泡泡熊猫”元素,与重庆动物园形成联动,形成新的文旅IP,吸引了更多游客前来打卡。

重庆轨道交通2号线重庆动物园主题车站。重庆轨道交通供图

当全国地铁逐渐掀起培育“常乘客”的热潮,一种新的轨道交通运营生态正在养成。他们不仅融入于日常运营高客流,更将身披“无形披风”,在无数关键时刻化身“地铁侠”,为城市轨道交通的正常运营增添无限活力。

“转载请注明出处”

来源:钱江晚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