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成片的玉米随风起伏宛若海浪,各式各色的果蔬堆满田垄,船只满载着鲜活的虾蟹停靠码头……这是一个丰收的时节,山东又忙碌起来了。
成片的玉米随风起伏宛若海浪,各式各色的果蔬堆满田垄,船只满载着鲜活的虾蟹停靠码头……这是一个丰收的时节,山东又忙碌起来了。
田间地头,农人们忙着采摘、挑拣、装箱;乡间道路,经销商的大货车往来如织。
丰收,可不止是田间地头的景象。
一
丰收,是手机屏幕里跳动上涨的数字。
在烟台“2025抖音电商丰收盛典”现场,一批“三农”达人带着山东优质农产品走进直播间,金黄饱满的沂蒙山黄小米、核小肉厚的蓬莱太婆梨、清甜无渣的莱阳秋月梨……这场充满“土味”的直播吸引了25万人次观看,短短40分钟内就卖出1200单特色农产品。
丰收,是和美乡村中可感可触的体验。
第39届中国·大泽山葡萄节正如火如荼地进行中,一串串紫宝石、绿玛瑙般的葡萄挂满枝头,游客们手提果篮,穿梭于藤蔓之间,品尝、挑选、拍照,葡萄园区逐步升级为集采摘休闲、餐饮娱乐于一体的旅游目的地,成为山东乡村旅游版图中一张亮眼名片。
丰收,是“好品山东”闯世界时日益畅行的道路。
章丘大葱、安丘大姜、胶东大白菜、莱芜生姜、邹城蘑菇……这些优质鲜活的山东农产品,不仅丰富着国人的“菜篮子”,更化身为独具特色的品牌IP,和山东新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的“好品”一道,站上全球大舞台,持续提升山东经济的核心竞争力。
山东,不断绘制着新“丰”景。
二
无论是日常必备的米面粮油、瓜果蔬菜,还是充当辅料的葱姜蒜,亦或是“法式鹅肝”、藏红花、灵芝这类颇具有反差感的特色农产品,都可能出自山东的田间地头。
数据显示,山东以全国6%的耕地,贡献了8%的粮食、11%的蔬菜、12%的水果。
物产丰饶,是自然的馈赠,但农业的强大,绝非靠天吃饭那么简单。
“丰”景的背后,是山东农业生产智慧程度的不断提升。
在潍坊的寿光冬暖式大棚里,智能喷淋、水肥一体化、自动放风机、二氧化碳发生器、智能滴管系统等智能化设备一应俱全,不见农民挥汗如雨弯腰耕种,反而靠的是手机APP运筹帷幄,施肥、喷灌、温湿度的控制更加精准,蔬菜瓜果的品质更加优良。
在淄博的一家生态无人农场里,几架无人机在上空嗡嗡盘旋,检测到虫害病情后,智能喷药机器人自动启动喷洒作业, 500亩的智慧农业基地已实现“耕、种、管、收”无人化、数字化、精准化。
在青岛的辽阔海域里,“深海2号”搭载自动投喂系统等诸多“黑科技”的养殖网箱,一年可产1800多吨三文鱼。
农田有了“智慧大脑”,盐碱地上建起了“新粮仓”,“蓝色粮仓”开启深海养殖新纪元……科技创新正重塑山东现代农业图景。
农业告别了传统的农耕时代,农民也一改“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形象,一批批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农人”,或操作智能设备,用创新思维浇灌农田,或投身电商营销,通过短视频和直播,向外界展示家乡的优质农产品与独特风土人情。
三
如果说科技让山东种出了新意,那么产业化则让山东农品有了大市场。
“丰”景的背后,是山东农业产业“含金量”的不断提高。
“上下游”连接更紧密。一颗石榴,可以做成石榴饮品、药品、化妆品、养生保健品,就连曾经被视作废料的石榴果渣,也能转化为富含膳食纤维的零食。一粒玉米,可以转化为淀粉、功能糖、氨基酸等高附加值的生物制品,搅动全球功能糖产业。
在山东,初级农产品大多都形成了种植、加工、流通、销售一体化、全产业链的运营模式。截至2024年,山东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突破1.1万家,粮油、果蔬、肉类、水产品加工能力均居全国首位。
农产品沿着加工流水线的每一次“变身”,都意味着一次价值的提升、产业链的延伸,而“链”式发展也得以让市场的新口味传导至田间地头,比如在寿光,单是自主研发的番茄品种就达113个。
“一二三”融合更高效。一方面,鲁花、张裕、得斯利等一批农业龙头企业横跨一二三产业加速奔跑,带动县域经济振兴。
另一方面,不少村庄成为近悦远来的旅游胜地,农村变景区、田园变公园、农房变客房,各种主题的乡村旅游蓬勃发展,还有乡村露营地、乡村咖啡馆、乡村民俗等新业态涌现,不仅赋予农业新生机,也为农村发展、农民增收带来新机遇。
放眼望去,一粒粒“良”粟在广袤的齐鲁沃土上拔节生长,鼓起农民的钱袋子,串起乡村振兴的新样貌。
丰收,不止在秋季,更不止在田野里的喜悦。(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记者 于君怡)
责任编辑:吕靖雯
来源:青岛日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