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清晨六点,杭州市余杭区径山镇漕桥村的潘阿姨熟练地对家里的垃圾进行分类:先把保鲜盒里昨天的剩饭剩菜放进易腐垃圾,牛奶盒和鸡蛋壳分开处理,快递包装盒压平后捆好,统一放在院子里等“虎哥回收日”处理。这套“晨间五分钟”的垃圾分类流程,她已经坚持了三年。傍晚七点,结束一
潮新闻客户端 通讯员 贾吴怡
清晨六点,杭州市余杭区径山镇漕桥村的潘阿姨熟练地对家里的垃圾进行分类:先把保鲜盒里昨天的剩饭剩菜放进易腐垃圾,牛奶盒和鸡蛋壳分开处理,快递包装盒压平后捆好,统一放在院子里等“虎哥回收日”处理。这套“晨间五分钟”的垃圾分类流程,她已经坚持了三年。傍晚七点,结束一天工作的王先生在厨房分装垃圾时,总会对照着冰箱上的分类小贴士检查:鱼骨头属于易腐垃圾,外卖盒要去掉油污再投入其他垃圾……这些看似琐碎的日常,正是推进垃圾分类后,漕桥村家家户户正在上演的生活图景。
傍晚的散步的时候,总能看到家长带着孩子来对着家门口的垃圾桶聊聊垃圾分类:“宝贝看,香蕉皮要扔进绿色桶,但是装香蕉的塑料袋就要放到灰色桶里。”这样的亲子互动,让垃圾分类从大人的责任变成了全家的“生活必修课”。不少家庭还自创了分类小窍门:用不同颜色的垃圾袋区分不同垃圾,在厨房贴一张“五分钟分类清单”,甚至把垃圾分类编成了顺口溜——“剩饭剩菜易腐烂,塑料金属可回收,电池灯管有害物,其他垃圾放灰桶”。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越来越多村民开始意识到,垃圾分类不仅是政府的政策,更是每个人对生活环境的责任。漕桥阿姐志愿者在朋友圈分享的“家庭分类日记”里写道:“以前路过垃圾桶随手一丢,现在会不自觉地停下来想想‘这是什么垃圾’。五分钟的习惯,让我真正开始关注自己产生的垃圾去了哪里。”这种意识的觉醒,正在催生更绿色的生活方式——自带环保袋购物、减少一次性物品使用、主动参与环保活动,村民们从做好垃圾分类逐渐转向践行低碳生活。
从“要我分”到“我要分”,从“临时应付”到“自觉坚守”,“早上五分钟,傍晚五分钟”的背后,是漕桥村垃圾分类宣传融入百姓生活的生动实践。当每个家庭都把分类当成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当每个村民都能在举手投足间践行环保理念,我们离“无废乡村”的目标就越来越近。或许,改变就始于每天这两个五分钟——在晨光中整理生活,在暮色里守护家园,让绿色成为新时代最动人的生活底色。
“转载请注明出处”
来源:钱江晚报